读《德川家康》有感

读《德川家康》有感

德川家康——江户幕府的开创者,日本战国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既是日本战国时代的终结者,也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开创者。战火纷争的日本战国时代群雄逐鹿,豪杰辈出。其中包括“第六天魔王”织田信长;“猴子”丰田秀吉;法性院武田信玄等。乱世英豪,胸怀大志,群雄相争,鹿死谁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德川家康。最终一统天下的也正是容智慧、坚韧、宽容、仁爱、勇敢、节俭、残忍、狡猾、凶狠于一身的的盖世英雄——德川家康。

学生时代就对此书倾心已久,只是未曾静下心来仔细研读。直至今日才重拾旧梦,也算是完成了一个学生时代未曾完成的梦想吧。《德川家康》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山冈庄八的恢弘巨著,读他的作品倍感规模宏大、笔锋急转、细腻生动。山冈庄八的作品代表了日本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其中《德川家康》更是其作品中的佼佼者。《德川家康》一书洋洋洒洒五百余万字,将日本战国中后期织田信长、武田信玄、德川家康、丰臣秀吉等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历史苍劲有力地铺展开来。正是在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德川家康脱颖而出,结束了日本战火连年的战国时代,开启了长达三百年之久的太平盛世。作者用丰满的线条,生动刻画了德川家康曲折、传奇的一生——杀伐果断、谋略超群、志向高远!

读书期间,恰逢深圳大运。作为一名“心情复杂”而又颇为尴尬的中国球迷,我还是执着的观看了中日之战。结果依然是输,不用看

都能猜到会是此番结果。看完比赛,不知为何原本早已平淡再无起伏的心情竟一时激起了千层浪。两度领先,两度被扳平,最终被反超。惨烈的结果让我不得不联想起不堪回首的亚洲杯决赛,中国队1:3惨败于日本队。相信看过那场比赛的球迷都知道,我们输掉的不是技术,更不是身体,我们输掉的是意志,是精神气儿!气之不在,夫复何为?读《德川家康》我们知道了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我们了解了日本人的教育方式。绝境逢生,永不服输。在大和民族的信仰词典里,懦弱是最让人看不起的,不管你身体是否健壮,无论你面对的敌人有多么强大,宁可玉石俱焚,也绝不低头认输。近期热播的电视剧《中国地》中,北村次郎有过这样一句话,“你们都不知道,不知道我柔弱的身体里有一颗无比强大的心!”也正是这颗强大的心,支撑着他沿着理想之路不断前行。反思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自豪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豪于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我们却忽视了对自身缺点的反思,忽视了精神教育,忽视了意志教育。日本人总是如饥似渴的研究、学习中国文化,他们学的很好,学的很彻底,并且学以致用,用之于工业,用之于科技,用之于教育,甚至用之于体育!我们虽然一直在倡导东西方文化的兼容并包,倡导西学东渐,学以致用。然而真正做起来,却往往是只得皮毛,不得精髓,东施效颦而已。

读书贵在用心!不思则罔,不思则殆!

读《德川家康》有感,忧于国足,谨以此文,与君共勉!

 

第二篇:《德川家康》读后感

最近读了《德川家康》略有心得。

先不说别的,由于原作者是日本人,他的和式文风翻译成中文看着还是有些别扭,更不要说文中贯穿的不符合中国人价值观的武士道了。由此么,也看出中国现代文学的衰弱。中国的作家,现在要么在写华丽的散文,要么在歌功颂德,要么在写宫廷内斗的剧本,要么寄希望于玄幻修真,在精神上打破生活中的束缚,更有甚者,他就是在单纯地“歪歪”而已。这样的文章不过是打水漂,在历史的长河中溅起个小浪花而已,根本无法做到“文章以载道”的作用。除此以外,中国作家的生存环境也对他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不利影响。社会上层与基层根本就没有重视到精神文明的重要性,他们读书,多数是为了“考试的学习”和“模仿他人的成功”。

外界文明的入侵与同化也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巨大冲击。不说别的,就说现在居然有中国学生为日本的南京大屠杀作辩护,还拿出一个所谓通州报复事件为证。还有,当初清兵入关然后席卷江南各种大规模屠城,然后顺治之后各个清朝皇帝对中国人的奴化教育,《四库全书》各种篡改历史与删除焚毁科技文化书籍。现在呢,中国人看黏黏糊糊的的清宫剧看上瘾了,居然有花痴想时光倒流回清朝去。现在都教育民众,要和谐要有爱,和平与公平地看待历史??我这里不是煽动极端主义,也不是大肆宣扬民族仇恨,但我想说,和平友爱也是有限度的,你自己不坚持的东西,就别怪别人篡改。韩国人把中国的中秋节打个标签据为己有,中国人当时抗个议,然后就忘了,现在倒是对韩国一心向往。

这就叫文化侵略,不知不觉间改变几代人的观念,直接同化。刚才说的各民族之间和平共处的“和平”,其实它的前提是,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家,然后这个国家有绝对的力量镇压不同的信仰、风俗和习惯。这是典型的美利坚思维方式,就这么简单,不用特工和间谍,轻松培养亲美势力。

话题说远了,其实我就是想想谈谈中国现代文学的弊端和误区。

回到那本书。《德川家康》书虽然厚,但是它的内容其实很简单,讲的主要是德川家康(原名松平元康)如何“忍辱负重”,从人质、跟班,一步步地通过隐忍和阴谋,最终成为日本战国时代的终结者,登上将军大位的故事,期间穿插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武田信玄等人的争霸与衰败史,以及日本的剑道茶道文化。

在历史上,德川家康是乌龟和毒蛇的代名词,他建立的德川幕府闭关锁国导致国家倒退,所以在日本维新时期他受到日本国人的唾弃。但在日本二战投降后,人民情绪低迷、失落、茫然,道德法律问题频发,德川家康反而成了大众的精神寄托,是日本人度过了艰难的时期。这其实就像政治。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社会混乱,就要推行专制、恐怖主义来使人民惧怕而服从领导;社会安定,就不能再用恐怖主义来监视人民了,需要用温和的政策来统治和引导人民,是他们向国家需要的方向发展。

日本战国时代有个特点,就是“下克上”,即下属谋反篡位。著名的有“蝮蛇”斋藤道三、松永久秀、丰臣秀吉等。这些人都是才能出众,渴望在乱世有所成就,但是出身并非统治阶级,没有“名分”。斋藤道三是卖油商人出身,依靠当地豪族谋反自立;松永久秀则是背叛三好家投靠织田家自立;丰臣秀吉出仕于织田信长,信长死后在织田家群龙无首而分裂的情况下顶替主家。

“浪人”在当时其实是个笼统的说法。种地的农民、行脚商人、外出旅行者、修行的剑客、逃亡的士兵都被称为浪人。电影中的浪人多是炫耀武力企图得到大名赏识,从而得到统治阶级身份“武士”的“野武士”。从野武士成为武士十分

艰难,需要在参加合战中斩杀敌方有名的武士才行。而且,能否成为武士还要看大名的个人喜好。闻名日本的山本勘助就是因为缺一只眼睛面相恐怖而备受歧视,丰臣秀吉则是因为长相猥琐酷像猴子到处被拒绝。其实武士的选拔也不得不严格,要知道,在当时的日本,常规战斗双方有两三百人就行了,有一两千人的则被称为“合战”,足以载入史书。军队的主要战力是武士(大名的近卫称为旗本队,二三十人的旗本队往往在战场上反败为胜,是因为武士战斗力强于十倍的农兵),农兵只是凑数吓唬人和当苦力用的。

武士不仅是一种身份,还是一种精神寄托。所谓武士道,说白了就是一种尊严。(这里不是在为日本辩护,而是说明一下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信仰,也许是旗帜,也许是狼尾,也许只是一盒玻璃球??)日本的武士要忠于君主,勇于承担责任(比如切腹,日本人认为这不仅是一种赎罪行为,还能使灵魂得到升华,荣誉受到神灵认可的仪式),坚持某种信念(比如日本电影某个片段总说什么“背负着什么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日本至今不承认对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侵略和屠杀行为。如果他们承认了,就等于否定了从古到今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导致信仰崩塌,这是他们决不允许的。

欺软怕硬也是日本人的传统习惯。这一点看看日本供奉的神灵有哪些就知道了。日本人崇拜的神除去有数的几个,其他都是一些强大的鬼怪、残忍的形象。他们对勇猛无匹的人也冠上“鬼”的称呼。这就是“因为畏惧,所以敬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