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张艺谋的又一篇力作《金陵十三钗》,给这个娱乐至死时代的人们麻木而又脆弱的心上掐了一把,这是一部严肃的电影,人性的表现终于脱离了以往抗战片儿刻意突出中国人的无畏和勇气,而掩盖了,战争的残酷性,终于接地气了。

旗袍群体,秦淮河畔风尘妓女,她们衣着华丽,香艳熏人,阅人无数,操着皮笑肉不笑倦怠笑容,冷不丁让我想起阿庆嫂的一句对白:“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在人们传统思想里骨子里一句话:婊子无情,戏子无义!

棉袍中人,南陵教会学校学生,她们衣着朴素,稚气未落,一副新人新气象,如果不是在天主教会唱”赞美诗“,我想导演一定会选择一个中国学校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圣洁与天真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然而历史却让两种截然不同的人面临相同的命运,19xx年的南京,堪称炼狱,血、枪炮、轰然倒塌、嚎叫、野兽般的冲杀、暴虐等字眼填满着这个城市的废墟,影片的压抑的气氛让人透着心慌无主,教会是唯一安全的地方,教会圣洁的少女、皮肉生涯的妓女却在这个历史时刻相遇了,不得不感叹电影艺术的魅力,让我们看到最激烈的艺术碰撞,人性每个个体,每个群体,在战争与生死之时迸发,求生的、无耐的,坚毅的,最后都化作秦淮河畔的一处风景,一曲悲歌评弹,最残酷的最悲壮的场面却以评弹表现,不得不说是导演深通中国文化之精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影片中在生与死面前,人性的东西从开始就散发出不一样的味道,黄海波扮演的机枪手在阻击敌人的时候对着李教官说,我们马上就可以出城了。

当日本兵疯狂侵入教会时,女学生逃往地窖时被日本兵发现,他们放弃了逃往地窖,而是转往跑到了楼上,掩护了那些地窖下面的同胞。

殉葬师内心的转变,他心理想着那些妓女香艳,可是当日本兵进入教会时,他义正言辞的交涉,让我们看到人性是多面的。

兰蔻是个浪漫主义妓女,可惜少了点儿文化,否则也是当导演的材料,对浦生说,以后我弹弦儿,你拿个棍儿,咱俩要饭给你妈吃!

香兰跑回妓院,在寻找自己喜欢的一副耳坠儿,为的是财?还是自己在动荡临殒之际保留一点点私下信物?破碎的镜子已经照不全她的模样,破巢之下,安有完卵?

面临女学生要跳楼之际,妓女们哄他们下来,回来之后,她们也在问自己,刚才是在哄他们的吧,难道要来真的吗?人性再一次被放大!

当一群风尘女子面对学生唱响她们熟悉的《秦淮景》时 ,当年的繁华早已随着南京城的战火消失了。如果有机会真的想问问她们值吗。我希望她们是在被日本人侮辱之前死的,因为她们在生命的最后是无比纯洁、美丽的。中国人的可悲在她们做出选择地瞬间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小蚊子上车后,突然哭了,说自己不是女学生,此时人性尤为真实,为了自己的猫却被当做女学生,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无论贵贱,有的只是冒牌神父最后对她的安慰和祈祷! 影片中我唯一笑的一次,是殉葬师贝尔在给所有的妓女做头发时,其中一个妓女问为什么要躺着做头发,另一个妓女用秦淮腔调说:这洋鬼子是专门做白事儿的!可是笑得很心酸,他们慷慨赴义的结果可想而知。

无论是旗袍的死,还是棉袍的生,都是民族面对的共同命运,无论是旗袍的华丽,还是棉袍的庄严,最后都将成为化血的杜鹃,声声啼在国人的心上! 这部戏揭开了一个民族的伤疤,即使时隔多年又有多少人能忘记,正视历史或许才能真正的为自己疗伤。 书罢,我也写首小诗以纪念:

金陵豪女十三钗,乱世风尘化尘埃,

评弹啼血千秋怨,冥音漫卷小蓬莱!

片讲述的是19xx年日军破南京城后,教堂里的几个神职人员,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大家闺秀女学生,13个逃避战火秦淮河畔的风尘女子以及6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国军士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是的,又是南京大屠杀背景,这两年同类的电影层出不穷,且褒贬不一。之所以推荐这部电影,首要原因当然是张艺谋,喜欢他的电影不需要理由,如果非要说出个理由,那就是张导当年的一部《英雄》彻底征服了我,那是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大片,那画面,那最后的中心思想,至今让我念念难忘。当然张导的电影从来都是赞扬与争议共存的,从当年的《红高梁》,《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有话好好说》到近年的《英雄》,《十面埋伏》,《黄金甲》等,有细腻,有大气,张导对画面的讲究和大场面的调度在国内是顶尖的,稍有不足来自于对剧情的把握和人性的挖掘,但这跟剧本编剧等因素密不可分,毕竟我们的电影工业基础还在初级发展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张导是国内最成功且在国际上扬名最多的导演。其次,金片投资6亿人民币,是目前为止国内电影史上投资最大的一部,且战争戏占到全片三分之一,战争特效团队来自曾制作过《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等经典电影的英国原班团队,男一号来自好莱坞当红先生,上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英国实力派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儿。“十三钗”全启用的新女演员,据说相当惊艳,再加上佟大为,黄海波等国内当红小生,配上如此史诗的剧情,国际化视野,值得推荐。

金陵十三钗所讲述的是在民国时期十三位侠肝义胆的舞女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二十位女学生。

毎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结局。比如,一个大学生的爸爸当了汗间,这让女大学生很生气但是女大学生的爸爸是因为爱女儿。他也不想当汗间啊。可以看出夫爱是伟大的。

金陵十三钗的女主人公-玉墨。当日本人请女大学生去唱歌得时候,玉墨知道这次去凶多吉少,便带动起她姐妹们来冒充女大学生来为日本人唱歌。以让女大学生平安得离开南京.........

1. 我在两幅图里徘徊了很久 ,不知道选择谁——第一张有一种深沉的悲凉

感,第二张有一种浓郁的救赎感。在整个金陵十三钗中躺着尸体又残破的街道与神圣的教堂贯穿着全片,杀戮的悲凉与真善的救赎始终是全剧最高的亮点——至少我是那么认为的,最后便都用了。

对于青楼与妓女,一直是亘古不变的热门话题,如果一定要形容,也许是放荡的高贵。从孔尚任的《桃花扇》到今天的《金陵十三钗》,作者们似乎都习惯了用最卑贱的身体来完美一个最高贵的灵魂,而我们步在喧嚣的尘世,看她们如何演绎那些绝望的决绝。

和媛仔坐在电影院,每一种感情一点点的沉淀下来,然后是眼泪,然后是抹眼泪的手指,然后是感动,然后是我们都不曾明白的深刻,

一如李教官的士兵以血肉之躯抵挡坦克的时候,浦生在地窖一分分磨掉生命的的时候,李教官坠下城楼也带着拯救的希望的时候??书娟说:其实他可以走的。我觉得万籁俱寂,只剩下媛仔说的那一句:走了就对不起民族自尊心了。中国啊,这个有了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从孔儒到程朱理学变来变去,不知道变了多少,只是民族气节的本质似乎从来没有让我们忘记过。用五千年沉淀这种情怀,够了。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故事的起,这也是故事的止。

就如书娟对这群女子最初的评价——她们的到来,让一个简陋的地窖霎时变得如同他们的秦淮河,充满了女子的胭脂味和嘈杂感。我是欣赏这样的女子的。我偏爱一种安静,偏爱在安静里寻求所谓的救赎,我欣赏她们在乱世也可以活得那么泰然,那么活色生香,不说临危不惧,至少风情万种。 每一个秦淮河的女子,哪一个不是背负着一种别样的辛酸住在青楼,只是我们什么也看不到,就算最后,也仅仅是钦佩她们无畏。在中国,五千年里酿就的不仅是那种坚韧的民族情怀,还有强大的阶级观念和强大的贞操观。如同玉墨在最后说的一样——她们去,如果能活着回来,她们还可以凑合着活下去;而那些女学生就算活着回来也未必能凑合着活下去。连她那么骄傲的人,骨子里也是盛满了无奈和卑微的。这样的女子,如何让人不爱,如何让人不怜惜。

如果说她们从秦淮女变成了女学生是一次升华,那么乔治的男扮女装无疑是金陵十三衩中最高地升华。第十三钗,我猜想一定会是书娟,一定是她的付出,但是最后却没有想到会是乔治,那个英语说得磕磕碰碰,被捡回来的男孩,也许大概肯定,那一刻他是个男人。如同约翰一样,做一些本与自己无关却不得不去面对的事。

约翰,说起约翰,不得不说的便是与玉墨的爱情。一部电影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动摇了我的爱情观。我不相信爱情,我觉得爱情就需要生死与共,爱情就需要细水长流,爱情可以宁静淡泊,但是爱情最好白头偕老。也许我的设想不错,只是在特别的时间与特别的空间,遇上一个特别的人就会有了所谓的误差。一如乱世,什么都没有,如果连身旁的人都握不住,那么你还有什么。而玉墨与约翰,他们不用生死与共,他们不用白头偕老,他们也没有细水长流,更不是青梅竹马,而在那样的时空,他们偏偏就是遇上了。不算淡薄,不够深刻,只是理解、信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爱情。而我的不相信,也许只是把爱情看得太纯粹。就算只有一段路的缘分,爱了便是爱了。

145分钟的电影,我不知道我遗漏了什么片段,就算遗漏也不遗憾,因为感受过。

有人在看完《金陵十三钗》以后对日本的恨或者是厌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我和媛仔似乎完全遗忘了“恨”和“厌恶”,如果所有的情感都沉浸在欣赏和感动里,我们没有余力来记住“恨”和“厌恶”,而那些“恨”和“厌恶”也终究是是历史——难过难过,再难也要过。

救赎。是的,救赎。到最后到底是谁救了谁?单纯的只是秦淮女救了十二个女学生吗?秦淮女在救赎女学生的时候,何尝不是一场自救。用生命来换取生命,对他们来说就算有再大的罪过也是足以弥补的。谁会想到秦淮女的最后一支《秦淮曲》不是唱给那些看客,而是一群女学生;谁能想到秦淮女的最后一支《秦淮曲》,不是穿着姹紫千红的旗袍只是最普通的学生装唱的;谁会想到秦淮女伴着的琵琶声,是用生命换来的?? 谁也不能想到。也猜不中他们最后的归宿到底是在哪里。

今后若到金陵,听听那一曲《秦淮景》,听听那一首夹着绵绵血泪的曲子,听听那一段刻骨铭心的过往。

从她刚刚出场,站在教堂门口,拿着镜子,整理妆容 淡定 妩媚

从地窖里出来和约翰·米勒的调情 每一个眼神 表情 姿态 妖娆

穿旗袍走起来的风情万种

出来向李教官道歉

日本兵冲向教堂,书娟带同学本来要藏在地窖,但被日本兵发现,与玉墨眼神交流,决定引开日本兵保护玉墨及同伴

对浦生临死前的胡言乱语,流出难过的眼泪

决定要替学生们去参加庆功会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违背个人意愿,就被沦为妓女

约翰为玉墨化妆时,还能开玩笑,笑的让我心酸

约翰说:“我向你保证,等战争结束,我要找到你,带你去我的家乡”

那一夜,约翰和玉墨帮同伴剪头发打扮的时候,可能是他们这辈子最后一次在一起,恨不得让时间暂时停住。让他们多在一起

乔治要冒充女学生,我想想就难过,不晓得,如果他被发现,气急败坏的日本人,不知如何要折磨他

每一个女子上车时的表情,眼泪

约翰给玉墨东西时,两人眼神的交汇

最后送小蚊子上车,帘子拉下来的那一刹那,约翰和玉墨最后一次的深情对望

影片就这样结束了,我难过的特别想问约翰,那几个女子最后到底怎么样了,你有没有找到玉墨,实现你的诺言。

玉墨,这个角色,对我来说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角色给我的第一感觉类似于“汤唯”,成熟,知性,妩媚,妖娆。

得知,玉墨的扮演者倪妮,出生于19xx年8月8日,拍戏的时候只是23岁

20xx年,张导演开始广泛默默寻找各个角色,对于玉墨这个角色,要会南京土话,要英语流利,要有气质,要妖娆,要风情妩媚,要沉稳知性。

看完金陵十三钗,心绪难平,尽管对此影片褒贬不一,这就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卸掉对所谓大片的绝高期待、不去在意那些浮华的外在表现,我觉得它是挺能触动人心的一部片子。我是不懂电影的,我不想用稚嫩的理解去评判它的拍摄成功与否,是不是大片与我无关。只是一些琐碎的语言、不合时宜的行为却给我的内心带来了难以名状的冲击。或许这不是电影人想要表达的,但是我固执地认为,能给人以生命的启发就不失为一部精彩的影片。

华丽与苍凉的对撞冲突。一边是被战争的硝烟、尘土遮住真实容颜的士兵和满地狼籍、尸横遍野的小城以及那些惊慌奔跑逃命的学生,一边是十四个衣着华丽,风情万种的红尘女子,还有翠禧楼前一闪而过的江南水乡的宁静,在战争灰色调的映衬下,这些明亮的颜色,华丽的裙摆就成了战争破坏力最真实、最有力的反观,对人性贪婪、无知、残暴最显眼、最夺目的讽刺。

荒诞中显现最真切的无奈。当豆蔻对浦生说“我跟你回家种田……那我就天天给你谈琵琶听,你拿个棍,就要饭给你妈吃…..”看起来很简单的愿望,但是在那个年代却如梦一样,飘渺、奢侈的难以实现。没有太多的语言,只言片语就道出了现实的荒诞、存在的不合理、选择的不自由,生存的无奈。一直喜欢萨特的存在主义,并且深受其影响,对存在与自由有不深的理解,却有很深的纠结。常常在存在与自由的取舍之间徘徊。

人性内在美与外在放荡不羁之间的矛盾。当一群身着华丽的女子,以轻佻的态势出现在银幕上时,有多少人没有发自内心的鄙夷和不屑,有多少人又能透过华丽轻浮的外表直击她们的内心深处?其实,每个人或许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痛,只是痛过之后,有人抗争、有人沉默、有人借肉身的放纵来麻醉自己。我想说的是,表象永远是表象,很多时候不要用自己肤浅的理解去质疑他人存在的意义,没有亲历亲为就永远不会理解那些刻骨铭心的痛,即使再感同身受也不会有经历过的体悟,因为你只是“感同”,毕竟没有“身受”过。所以,请学会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无知的猜测和自诩清高。

活着是需要念想的。尤其是动荡的年代,或许是一只镯子、一对耳坠、一个能用四根琴弦给弥留的浦生弹奏曲子的许诺。或许你会觉得这些念想的可笑,在战火中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而正是它的不合时宜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不要因为这个念想的卑微而轻视、不在乎,再卑微的念想都有它值得尊重的理由。因为它包含着一个个故事、一段段真情。这就是活着的动力,这些就足以让她们在战火中奔走。我一直以为活着是需要勇气的,这便是活着的勇气。

看完金陵十三钗,总觉得流传至今的一句词该改了:商女也知亡国恨,隔江哽噎后庭花,一弦一声为忆国,到似无情却有情。

金陵十三钗

————秦淮景

手执琵琶为谁唱?

季世春秋看人间,

花开花落为谁开,

胭脂泪落秦淮水。

香破红尘脱腐骨,

落得红尘颜薄命。

梨花似雪草如烟,

春在秦淮两岸边。

阁楼红账青云去!

满目苍痍翠禧楼。

遭逢乱世悲苦城,

秦淮女子美落哀。

公元一九三七年,

日本军入侵南京。

战火中横尸遍野,

六朝古都化为废墟。

一段灰色的屈辱史,

切切实实的切割着——

战争的惨剧,

折射出人性的本质。

日军的铁蹄,

践踏处寸草不生。

在今天的和平年代。

仿佛故事已经久远,

但历史的伤口总是难以愈合!

有幸在荧屏上,

再次目睹《金陵十三钗》————

宁静中心被子弹穿破。

画舫凌波,桨声灯影!

我们不是在看小说,

倒像是揭开曾经的耻辱!

香消玉殒,

芳魂永存。

秦淮女子侠肝义胆,

倾国倾城。

燃烧的战争之花,

从未如此可歌可泣!

20xx年5月1日凌晨,石头,于上海。杂草丛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

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 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轰炸了二十多天,南京还是沦陷了,1937.12日23,“所有人都在跑,”

 

第二篇:震撼与感慨交融的哀曲-《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震撼与感慨交融的哀曲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在紧张悲悯的氛围中悄然落幕,第一次发觉影院里可以如此安静,就连散场时也是悄无声息的。虽然没有如《南京南京》那般全景式的描写南京大屠杀,但《金陵十三钗》这种以小见大的格局,把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再配上唯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逼真的声效,真真切切地将国族最悲情的那段历史摆了出来,让中国观众直面那些在74年前声嘶力竭的严冬地狱里痛苦死去的同胞们,勾起人内心无限的悲哀和感慨!

对于《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我个人觉得它蕴含的意义以及所带来的思考是很有价值,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回顾以前那些19xx年南京题材的电影确实有过不少,而且相信未来还将有继续有更多的电影人来表现,因为这是民族历史中相当重要的一段,不可泯灭的一段。《金陵十三钗》通过复杂的故事,宏大的背景,以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对比,将人和人性充分地展现出来,让我们在感慨的同时牢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和平。

震撼:残酷的侵略

细细回想影片中的镜头,总是能够带给我们震撼。有悲壮的,有绚丽的,有梦幻的,这些镜头的表现在情感上深深的调动起了观众们情绪,令人看后久久不能忘怀!

在本部影片里,豆蔻和香兰被日军追击的镜头就属于精彩片段之一。故事中,当豆蔻和香兰捡起琴弦时,日军却突然出现,不得已豆蔻和香兰跑进了翠喜楼,日军仍然穷追不舍。待到豆蔻和香兰跑上楼梯,日兵放枪发射,结果香兰中弹倒地。而就在日兵追过香兰时,香兰突然拽住了日兵的腿,想延缓日兵追捕豆蔻的脚步。但是日兵却对香兰狠下毒手,并继续追捕豆蔻。最终豆蔻藏身不住被发现,迫不得已只能跳河逃生。哪知日兵竟然跟随豆蔻沉入水底,在水中豆蔻终究落入日兵的魔爪中。这个耗时将近十分钟的精彩镜头可说是是本片中的点睛之笔,或者说给本片视听语言技巧起到了一个升华的重要镜头。这个镜头不仅把豆蔻和香兰被日军追捕的场面和情绪表达的极为生动到位而且紧张紧凑,并且以日兵视角为主观镜头,显现了当时他们追捕豆蔻的残忍场面,加强了观众们的情绪,充分

展现了当时的原貌,最为重要的是让我们观众从主观镜头中得到很强烈的感受,让我们以日军的视点去看我们自己的同胞是如何被逼上死路,如何被残忍地杀害,不由得心中弥漫着悲哀!

另外,影片最后“十三钗”离开教堂“慷慨赴义”的时候,“英雄”中的小蚊子出人意料地跳出来,耍赖似的大喊道“我不是女学生,我不是女学生!”众人含泪将她拉到车上??正是因为这最后的看似极不和谐的一镜头,我才觉得《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伟大电影。因为这最后的一幕把电影上提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从普通的爱国情怀上升到了探讨人性的高度。每一个人都会恐惧,尤其是在面临生死抉择之前更是如此。张艺谋导演从小蚊子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将人类灵魂深处的矛盾和冲突表现了出来,可谓是张艺谋导演的大手笔之处。

感慨:人性的真善

当然,影片中的各个人物刻画同样也是极具魅力和张力的。那内心坚强,勇敢细腻的十三钗,那本是围观者后来却共进退的“神父”,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从金陵十三钗的人物形象来讲,可以说是张艺谋导演从另一个角度来描述这场战争,使得这部战争历史不再是阴冷死亡的色调。就如女学生所描述的,有了十三钗这群女人,走到哪里都能带来秦淮河的脂粉香气,她们欢闹的姿态和唱出的小曲仿佛能让人忘记严酷的战争。不得不承认她们虽然轻浮自甘堕落却有着更加坚强的内心,自小身世飘零,背后有不为人知的悲哀无奈,可是走到哪里都在尽情挥洒着乐观泼辣的性格,在战争的蹂躏下不仅能够保护自己而且保护了别人。

古诗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除玉墨的特殊背景外,影片中的商女大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不懂书中的大道理。在赴宴前晚,她们真实的内心世界里,恐怕更是无比复杂的,有太多的纠结,太多的取舍,太多的不能放下。但是,她们依然替代赴宴,奔赴那已经预知的悲剧。没有人能眼睁睁的看着那无助的女学生被小日本摧残,坚强的人尽可能保护弱小孩子的身体和心灵不受到伤害。这样拯救也是对自己的拯救,拯救了神父死去的女儿和玉墨十三岁的曾经。最后,她们跟着玉墨走了,为的恐怕不仅仅是那句著名古诗的改写,还有对纯洁岁月的青春怀恋,还有成熟女性的母性流露。

而男主人公约翰也是本片中的一个关键人物,是人性善恶的一种折射。影片中,他原是一个冒着生命危险还要来中国战场淘金的殡葬师,那时的他怯懦、贪婪、好色。但随着与女学生、十三钗们的一同遭遇日兵残暴的侵略,在生命最无助的时候在环境最苛刻的时候,他决定去救女学生,最终成为众人的神父,真正意义上的神父。特别是后来他的同行泰瑞问他,要不要离开中国时,约翰迟疑了一小会儿,郑重地说了句“再见,泰瑞”,这足以将人性善恶深处的灵魂充分展现出来,刹那间震撼住我们的心灵,感慨万千。

总的来说,《金陵十三钗》是一部对人性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探讨的影片。影片故事和人物,真真实实地展现当时的场景,尽可能的将一个普通的正常的人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展露出来,而不是主观臆断式的表现,所以我个人觉得这是张艺谋导演至今以来最好的一部。可以这样说,《金陵十三钗》是“用人类之善向人类之恶宣战”。观众会被影片感动是因为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善良的角落和土地,一旦种子播种下去就会开花结果”。相信经过《金陵十三钗》这部影片的热潮,使得更多年轻的国人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和情景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当然,仅有一部《金陵十三钗》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多这类能够警醒民族的史诗,能够充分展现人性善恶,还原昔日金陵痛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