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读后感

《春风化雨》观后感

看完这部电影,我还是不喜欢《死亡诗社》这个影名,觉得有点悲惨,也不贴近我们的教育,还是《春风化雨》更柔美些。

这部影片正像片名一样,春风化雨般的感染这我们每一个人。主人公基廷老师以改革先驱者的化身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教育着一群既朝气蓬勃又困惑迷茫的青年学子们,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朝着理想的目标迈开了新的步伐。

电影中基廷老师的几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一,在基廷老师为学生上第一诗歌课时,他就告诉学生“我们读诗和写诗并不是玩,我们是人的一分子,是有激情的……”,“只有在梦中,人才会有真正的自由。”,这位充满激情的教师把他对诗歌的最深刻理解用简单的话告诉学生。其二,当校长用很不满意的口气问基廷老师,为什么要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他们走来走去,而不是在课室里上课。基廷老师的回答是:“教育的根本是学会自我思考”,这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真实地反映了基廷老师的教学理念,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深的思考。老师的愿望总是美好的,总是希望带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但有时却往往会忽视学生的需要,用自己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就会产生了惰性,把自己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实现在的新课程标准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真正地交还给学生,我觉得能培养出“会自我思考的学生”才会是成功的教师。

电影中有两个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托特是一个怯懦、沉默寡言而又勤奋学习的学生,但他平凡的外表却隐含了激情。基廷老师要每个学生写一首自己的诗,并在课堂里读出来,托特却没有勇气读出来,他谎称自己没有写,基廷老师这时用亲切的目光看着他,说:“你认为你想法是没有价值的么?” ……然后让他上台表演“野性的咆哮”,他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之下,终于能如实地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在剧终,基廷老师要走了,托特突然站在桌子上,呼喊着:“船长,我的船长。” 是什么使性格怯懦的托特变的如此勇敢,是爱,是基廷老师对他的关心和鼓励。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学会欣赏学生,其实鼓励是学生最需要得到的。有时课堂上一句:“你说得很有道理。”“你的发现很重要。”……

可能给学生带来了他举行努力的动力,继续学习的勇气,我们千万不要吝啬这些鼓励孩子的话。

影片中还有很多细节很值得我们回味,也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因为它隐藏了很多深刻的教育理念,把这些理念真切地贯穿在平实的故事中。

影片的最后是以尼尔的死和基廷的离开最为结局的,影片的最后,基廷老师的学生们都站在了讲台上流着泪喊着基廷“船长,我们的船长”,完全无视校长的怒吼,我想,一个老师能做成这样,能被自己的学生如此的认可,也值得。

每个孩子都愿意接受欣赏自己,幽默的老师,虽然无法全部效仿基廷老师的做法,但我想今后我都会向“做一个受孩子喜欢的好老师”这个目标而努力的。

 

第二篇:《春风化雨》观后感

教育的人本关怀

——《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影评 看完《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在脑海中浮现了以下几个问题,并对其做了一番思考。

什么是教育?

冯建军教授在讲座中提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我认为教育不是一种强制,而是一种引导。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一直以来,学校教育自以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传统。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成人社会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作为当事人的青春年少的浪漫主义的传统。在成人社会中,出于本能,把实利主义的性格灌输于学校教育的诸种体制之中,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以为学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对我们最好的保护,但却一直缺乏人文色彩,缺乏对生命的关怀,生命的精髓没有人教给我们。就像《死亡诗社》那个古板的校长所说,按学校的传统教学,其他方面任其发展。传统,传统!我们存在不是为了传统,而是为了创新,为了革命。于是,我们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生存规则。同时,也学会屈服。在现实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我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我们变得现实,我们变得急功近利。我们也许会成为一名合乎他们设计的会计、医生、律师、政客??但是,与此同时,我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这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对人的生命关怀、心灵的释放;凸显生命的灵动,自主、自由、创造;呼唤生命的自觉;张扬生命的个性。

什么是学校及其功能?

在《死亡诗社》 《蒙娜丽莎的微笑》里,学校是肃穆的英式建筑、辽远的自然风光,古板老成的老师按照传统在教育学生,而稚嫩懵懂的“贵族”学生则在接受老师的教诲。在我的眼里,学校应该是实现自由和燃烧激情的梦想的世界,而老师就是连接充满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与自由和激情的梦想世界的桥梁。一所历史悠久、升学率较高的学校对于大人来说,称得上是孩子的天堂,但再听听孩子的看法:对于他们来说私下里称之为地狱罢了。大人想把孩子们打造成自己,适应于这残酷的社会,可谁来为学生的激情负责?谁来为学生的青春买单?如果青春只有所谓的成绩好那是和年龄不吻合的。只有激情、叛逆、个性、奋发都存在的生命才成其为生命,校园才成其为校园。学校是体现生命关怀的地方,是关怀学生的个性的地方,而不是扼杀学生的个性的地方。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追求真理的地方,不是保持传统的地方。

教师、学生是什么以及什么是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及师生交往? 我觉得教师,就是像基廷这样的育人者,基廷不是纯粹的给学生知识,他更多的是指引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船长),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学生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不要成为划一性教育的奴隶,挑战那些在别

人眼里的金科玉律,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廷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这一群在传统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并逐渐在改变这个学校,我认为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教师。学生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每个学生都是个性的客体,片中的学生虽然众多,但个个都是个性鲜明,印象深刻。有的软弱,有的顽皮,有的叛逆。有个性的客体才能称之为学生,因为他们是活生生的。激情、叛逆、个性、奋发我觉得这才是学生文化的精髓,如果没有这些个性鲜明的名词,那就不能称之为学生文化,也就没有学生这一说法了,只有一群没有情感的奴隶。教师文化,在我的眼里应该是基廷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那样春风化雨式的,是细腻而有效的,是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而且是能内化为素养、外显以导行的。当基廷老师被迫离开时,学生们突破校长的威胁,一个一个登上课桌,以无言的行动为他们的老师送行,对他们的老师表示支持,这是师生交往的极致,同时也是对无情地扼杀新生的教育理想,专制而保守的教育传统的强烈抗议!

如何理解教?如何理解学?如何理解教学?

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

——《左传》

教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教导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学就是学知识,学会生活。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体现的是教育的人本关怀,学生是张扬个性,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是对立面,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做个性的自我,体现对生命的关怀。基廷老师的出现就是倡导这样一种教学方法,他打破了所有的教学模式,提倡“及时行乐”,这个词说通俗一点就是抓住时间做最好的自己。他将这个道理一直贯彻给他的学生。当学生问起他什么是死亡诗社,他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青春经历传给了他的学生,他不再年轻,可他希望真理可以传成。学生们找到了那个地方,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山洞,是精神的家园。一个山洞可能简陋,但他们的心确实比这潮湿的山洞温暖、丰富。你们可以封闭我们的白天,但你们不能封闭我们的黑夜!在那里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一件事,对于学校来说这是不对的,错误的,可这不就是文艺复兴吗?13世纪打破传统就是这幅情景呀!革命应该是美丽的。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一个个性独立,有思想见地,有鲜明个人魅力的活生生的人,教学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命关怀,对人的完整性的关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死亡诗社》 《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教育启示

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发展人;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走进生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不是扼杀人的个性,而是培养人的个性。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洛克说:“教育的事业并非使年轻人能完美地从事科学研究,而是要开阔年轻人的心胸,使其能尽力运用自己之所长。” 爱德华兹说:“教育的伟大目的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其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任经验的累积。”

在片中,基廷和凯瑟琳都怀着教育最本质的特性,对生命的关怀,去引导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尼尔用死亡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理想;胆小、弱小的陶德在基丁离开教室的瞬间,他第一个站在了课桌上,呼喊着:“船长,我的船长!” 卫斯理女子学院的女生在凯瑟琳,“为

了什么进行教育,所教的高材生只是培养出来的贤妻良母,用着一堆堆高深的数理知识计算着柴米油烟,所谓的文学艺术只是在充台面的时候用用??”,反思自己走过的路。

功利主义使教育失去了对生命的关怀;实证主义的科学思维使教育失去了对生命的价值关怀;适应性教育使教育失去了生命的超越性;划一性教育使生命失去独特性;规训压制了生命的自由。这些现实教育对生命的屏蔽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是为何活着,反思教育的所谓的传统。其实教育的本质是呼唤自由、激情、创新、奋发,教育的魅力是让人懂得如何去发现,更让人知道如何去改变。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在浩荡无垠、波澜起伏的大海中,我们都需要船长导航,更需要直面我们的内心,向内心呐喊。教育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怀,教育不是压迫性的,不是死板的,不是扼杀人的心灵。教育是培养鲜明的人,是灵气的。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我们应该从电影中借点激情面对生活,面对教育。

教育经济与管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