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杂到简单读后感

读“复杂到简单”之后感

记得AK47的设计者卡拉什尼科夫曾经说过:“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是一件复杂的工作,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是一件简单的工作”。看了何飞鹏这篇文章,也让我不禁沉思从复杂到简单这个问题,感触这个定律就是要求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实质,把握主流,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尤其要顺应自然,不要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这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好。

很多在职OFFICE人员认为只有焦头烂额、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事情总是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会造成浪费,而效能则来自于单纯。在你做过的事情中可能绝大部分是毫无意义的,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们通常隐含于繁杂的事物中。找到关键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活动,成功其实并不那么复杂。

不管是人还是事,也不管是人类社会还是大自然,事物的发展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然后又从复杂回到简单,我们把书从读薄到读厚然后又回到薄,才可能真正地把书读懂。其实我们一直在追求的都是只是简单,记得有一次和一群朋友在聚会,闲聊中忽然听到一句话:人到极处是简单!果然有哲理。出言者正是某公司的一个主要负责人。为什么他会说出这样的话呢?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不禁想起另外一句话:高处不胜寒。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到达了顶峰的时候,他就会思考他付出那么多以后到底收获了什么。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当初为什么要那么拼命,也不知道现在收获了什么。当他们以前所设定

的目标达到以后,他们就不知道该往那里跑了。此时他们往往会选择重新去体验平凡人的天伦之乐。他们来自平凡人,又回到了平凡人中间。他们的生活从简单走向了复杂,然后又重归于简单。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也不知道,也许因为大自然都是这样的,所以个人也就这样吧!

思及此,让我顿觉开朗了许多,就以朋友发我的一段很有意味的话作为本篇的结尾吧: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种智慧和本事;简单问题复杂化,是一种愚蠢和无能。厌烦了喧嚣与繁杂,更珍重简单与本真;复杂只能使人更愚蠢,简单使前途光明!

 

第二篇:《教书,不简单》读后感

《教书,不简单》读后感

《教书,不简单》这本书,我是在两个月多前读的。当时饶有趣味,两天就读完了,这已经破了我读书的历史记录了,因为我一向讨厌读这原则那性质的教育理论书,不光枯燥,而且距离我们的教育生活太远,实践性、可操作性不强。但曾老师写的这些教育案例,我总觉得似曾相识,就好像发生在我的身边一样。便于我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借鉴学习。

感受最深的就是,为人师表不简单。看看我们所从事的这个职业吧!如果我们一直带着一级学生的话,算下来令人惊讶,他们要伴着我们六年啊!老师的优点和缺点像被他们用显微镜在观察一样。怪不得人家要说什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之类的话了。“当我们教育学生要努力、要认真、要勤奋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一直在看着我们,自己就是他们最好的榜样。”每天,学生们拉长嗓门,亲亲热热的一声“老师好——”。那个“好”字始终伴随在“老师”的后面,一天至少也要听上十几遍吧!听得多了反而觉得不以为然、受之无愧了,其实我们怎能低估学生的洞察力呢?当我们走进教室一次次地给学生滔滔不绝地讲述各种大道理,或者强调各项纪律的时候,学生们或许会给你面子,“认真”地看着你,甚至是很乖巧地点着头,但是心中的潜台词可能是“你自己呢?光说不做”。一想到这里,我就会觉得心中有愧,自己做的不咋样,怎么教育学生啊?

教书不简单,为人师表更不简单。曾老师说,“如果要让学生勤奋,自己就要成为学校里最勤奋的老师;要让学生彬彬有礼,自己就要做到礼貌待人——”榜样的教育是无声的教育。“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的可塑性很强,尤其是小学生。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视线内,都可能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

所以,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提醒自己,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好榜样。例如,看见地上的字纸随手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教桌上的物品不整齐,随手整理一下;走道上有一滩水渍,拿起拖把拖干净;学生的作业本卷角了,用手抚平;打喷嚏时,用手掩住嘴把头转向没人的方向;吐痰时,跑到花坛里,吐到隐蔽的树下……我希望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用自己的行为做榜样,一点一点地去影响孩子们的行为习惯。

问题:曾老师,您怎么看待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呢?我担心的是,在同一个标尺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会不会把学生的个性扼杀了,都变成了规规矩矩的小绵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