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谁是最可爱的人1

、谁是最可爱的人

教学要求:

1、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感情,分析第二个事例及最后一段,走进志愿军战士内心世界,了解他们高尚品质和伟大胸怀。

2、体会本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并积累其中的好词佳句。

3、提高学生表情朗读课文能力。

4、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补偿聋生听觉缺陷。

教学重点:

理解防空洞谈话所表现出战士美丽胸怀。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开头结尾对表现中心思想所起作用。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感情朗读法、多媒体直观演示法。 学习方法:感情朗读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课件 小黑板

授课时数: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进入情景

同学们,看看这个是什么?从这个杯子你想到什么?你们了解抗美援朝战争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纪录片,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感受志愿军战士在朝鲜的战斗生活,体会他们的可爱之处。

二、 激情温故、复习旧知

、 本文是什么文体?

2、 课文分几段?第一部分运用什么表达方式?主要讲了什么?志愿

军的可爱是从那几个事例来体现的呢?第一个事例体现志愿军什么精神?

3、 学习以上两段我们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出示小黑板:1、勾画表

现战士品质的词句仔细品读。2、分析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3、分角色朗读表演。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事例:防空洞谈话。出示视频(结合第二个事例和最后一段的)

三、 激情品读、学习新知

(一) 学习第8节即第二个事例:谁都知道,朝鲜战场是艰苦的,

但战士们是怎样想的呢?(引出了下文)

1、 读这一段,勾画出描写战士的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

2、 读后回答:作者问什么?战士是怎样回答的。表现战士什么精

神?

3、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表达方式?作用是给人以真实感。

4、 演示这一事例。

导:战士的语言多么朴实,让我们看出他们内心是多么美丽。让我们不得不信服他们确实是最可爱的人。这样的事例太多太多无须再写,作者把谈话对象直接转到每个和平年代的祖国人民,开始抒发自己的感受。我们一起学习最后一段。

(二) 学习最后一段

1、快速自由朗读,思考:写祖国人民的和平幸福生活,目的是什么?

2、读后理解。

、六个“当你……的时候“分别指什么人?

4、说说这幸福是怎么来的?

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议论和抒情。作用是:总结两个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战士的可爱,感染读者。与开头部分的议论抒情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5、最后一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起什么作用?──排比。使语气酣畅,感情强烈,感染力强。

6、点题和呼应开头的一句是:结尾一句

四、激情回读、巩固新知

1、有表情的朗读课文。希望看到你对敌人的狠,对志愿军的爱。

2、积累好词佳句,找出读读背背。

五、激情延伸、布置作业

1、背下你认为好的句段。

2、预习阅读材料中第二篇《他还活着》为下节课写读后感作好准备。 板书设计:

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

抒情议论 开篇点题

松骨峰战斗

记叙描写 真实描述

防空洞谈话

抒情议论 深化中心

《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五课时

说课材料

一、 教材分析: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文第十六册第一单元中第二篇课文。本单元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及热爱祖国和热爱志愿军战士的教育。本文前承《开国大典》,后接《迷人的天山牧场》,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篇佳作。所以是好本课对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属于通讯体裁,发表在19xx年4月的人民日报上。被选入本篇做了一些删减和修改。课文讲了抗美援朝战斗中著名的松骨峰战斗的过程和作者与战士的谈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与敌人顽强搏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揭示了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一中心。

二、 学生分析:

我班共八名同学,其中7名是聋生,是去年合班形成的班级,智力差参不齐,特别是潘菲,识字量少,手语也不好,是旁听生。还有一名是脑瘫患者,智力及语言思维能力没问题,就是说写能力差。其他6人中也只有高爽、贾健新、郭宏宇等3人学习基础和能力比较好些。

三、教法学法及教学设计分析:

因为本文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佳作,因此我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情”中进行,即实施情境教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人员指出,情境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

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心理因素有两个:一是认知因素,二是情感因素。情感和认知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情感能促进认知,认知能激发情感。因此情感对认知具有最有效的催化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将情感和认知巧妙联姻,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一群听力障碍学生。由于长期听力受损,致使他们的语言沟通、认知事物、理解字词能力很差,特别是本课所涉及的远在60几年前的抗美援朝历史都不甚了解。所以我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之下的感情朗读法、多媒体直观演示法。学习方法运用的是感情朗读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从而让他们重温历史,在我所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志愿军战士的可爱、美帝国主义的可恶。

依据大纲要求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感情,分析第二个事例及最后一段,走进志愿军战士内心世界,了解他们高尚品质和伟大胸怀。

2、体会本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并积累其中的好词佳句。

3、提高学生表情朗读课文能力。

4、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补偿聋生听觉缺陷。

教学重点: 理解防空洞谈话所表现出战士美丽胸怀。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开头结尾对表现中心思想所起作用。

本文的教学过程设计是以以上理论作依据的。第一步——激情导入,从一个破旧的,抗美援朝纪念杯入手,又配以纪录片容易使学生走进那个

激发学生的情感。第二步——激情温故,这是将学生上节课学过知识有效过度到新课中来,使学生最后既能对本文能有个完整的认识,又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指导本节课的学习(小黑板出示的学习方法)。第三步——激情品读,注重让学生在情中读懂课文,在合作研究中体会作者的感情。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并培养阅读能力。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了解志愿军的可爱之处,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第四步——激情回读,是利用情感进行能力训练的设计。通过谈感受、表情朗读课文,不仅进一步深化了课文中“情”的熏陶,提高了思想素质,而且为下节课写读后感做了很好铺垫。同时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目的。最后激情延伸,布置作业,背诵优美句段,积累好词佳句并预习下节课内容写《他还活着》读后感。至此整个教学过程完整结束。使本课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成为单元教学中一朵浪花,不可缺少。

四、存在不足

由于接班时间短,对学生了解的不够,所设计的问题难度和教学方法不适合这些学生,所以造成学生回答准确度不高,浪费了时间。不过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我会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篇:《谁是最可爱的人》教例评析

妙在这一“问”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时宁鸿彬教师的一个教例(见《语文教学之友》19xx年第9期 朱家林的文章)。

师:魏巍同志告诉我们,《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三个事例,是从大量的生动事例中精选出来的,是最有代表性和。那么,魏巍同志为什么选择这三个事例呢?这三个事例有哪些方面的代表性呢?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思考。 学生活动,讨论:

①学生一:我认为这三个事例的时间不同。松骨峰战斗写的是打仗时的事,马玉祥救儿童写的是打完仗从阵地上下来的事,而“谈话”写的是休息时的事。三个事例发生在三个不同的时间,包括了战士们的一切活动,这三个事例是有代表性的。

②学生二:我认为这三个事例所在的地点也不同,松骨战斗写的是战场的上事,马玉祥救儿童,写的是路上和朝鲜老乡家里的事,防空洞谈话写的是防空洞里的事。这三个事例代表战士们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这样写是有代表性的。 ③学生三:我觉得这三个事例人与事也不一样。第一个事例写的是与敌人打仗,第二个事全写的是救朝鲜儿童,第三个事例写的是一个战士的心里话。三个事例写了集体,也写了个人;写了打仗,也写的打仗以外的事;写了战士的行动,也写了战士的思想。所以这三具事例是有代表性的。

④学生四:我认为这三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三种不贩思想感情。松骨峰战斗表现了对敌人的恨,马玉祥救儿童表现了对朝鲜人民的爱,防空洞谈话表现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这三个事例把志愿军战士对敌人、对朋友、对祖国的感情写出来了,是有代表性的。

⑤学生五:我认为三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三个方面的崇高品质。松骨峰战斗表现了志愿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马玉祥救儿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防空洞谈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

??

[评析]

这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设计,教师把学生深深地引入对课文的品析之中,又很好地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设计的妙点就在那有力的“问”:这三个事例有哪些方面的代表性呢? 它妙在带动了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教学。

它妙在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及课堂的训练作用。 它妙在既突出了课文教学的重点,又充分展现了思维的训练的魅力。 它妙在教给了学生品味同类结构作品的方法。

它妙在严密地串起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

真是“妙在这一问”。

那么,这究章竟是怎样的一“问”呢?

这个“问”,叫做课堂教学的“主问题”。它是在课文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的问题,它“一问能抵许多问”,运用得好,能有效地避免课堂上浅层次的“碎问碎答:”的教学过程,而代之以让学生在牵动全篇课文的提问下深层次思考。一般来讲,它在课堂教学中有如下方面的运用:

1、在课文预习阶段,往往用一两个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提高预

读的质量,加深思维的层次。

2、在课文教学进行阶段,往往用最为精粹的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主要结构,拉出课文教学明晰线条。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往往用一两个重要问题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形成波澜。

“妙在这一问”——多以美妙的教学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