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一部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美食类纪录片,由中国各色美食铺陈开来,把空间和时间,将地理、历史、人文等内容融为一体,用味觉享受与视觉审美展现东方价值观与地理文化,既具浓厚的科普色彩,又有较强的可看性,并在浑然天成的讲述中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舌尖上的中国》的每一集都是以一个家庭的故事来进行展开的,要表现的就是隐藏在食物身后的人文关怀。身为江南水乡养育的南方人,我为自家的美食而自豪;当看到陌生却充满诱惑的北方美食,我也忍不住吞吞口水浮想联翩。同时,各地不同的日常生活场景也使我惊叹连连,大开眼界。不得不说,这部美食片不仅是我国大江南北的美食的缩影,也是对我国广阔疆土各异的地理人文的掠影。它将差异的地域和多样的美食协调地组合在一起,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不同食材在采集与加工中的独特的魅力,也让人们领略到了不同地理环境造就的不同文化。故事中的每一位平凡主人公在日常生活的片段中,真实地向大家讲述了食材最返璞归真的做法,同时也折射出了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习俗。它把美食当做文化来写,不仅仅停留在‘吃’这一表面现象上,更多的是揭示这方水土、这方人情,把它引伸到文化传承的意义上来。

一番水土养一番人,东辣西酸,南甜北咸。舌尖上的中国为我们带来视觉的美味享受,让我们感受到不同地域的生活气息,更展现人们利用不同自然条件,创造出各种美食所展现的智慧,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地理学科的神秘与人文自然的魅力。

 

第二篇:舌尖上的中国1

舌尖上的中国A Bite of China

自然的馈赠

“自然的馈赠”多么神圣的言语啊,一丝敬畏再加一片赤诚顷刻涌现。只有细细品味之后,才能真正悟透食欲横流和触恸的泪花相互交织的情景。“舌尖上的中国”所讲述的体贴、仁爱的大众民生,给予了在纷繁多杂中挣扎的我们体味人性光辉的宝贵际遇!

中国拥有众多的人口,也拥有世界上最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和气候的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为的是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穿越四季,我们即将看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云南香格里拉 被雪山环抱的原始森林,雨季里空气阴凉。 在松树和栎树自然混交林中,想尽可能的跟上单珍卓玛的脚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卓玛和妈妈正在寻找一种精灵般的食物。卓玛在松针下找到的是松茸,一种珍贵的食用菌,这种菌子只能在没有污染的高海拔山地中才能存活, “一般走一公里的路才能找到一朵松茸”, 卓玛说“以前的产量很高,但是价格却不是很高”

松茸片香味浓烈袭人,远离自然的人将此物视若珍宝。

凌晨三点,所有有能力上山的人都极力去寻找神奇的菌子,穿过村庄,母女俩要穿越二十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凭运气的劳动,往往不遂人愿。拨开松针,果然找到了,但是今年雨水不足,松茸很小。“妈妈不顾自己的身体,只顾着找松茸,真担心有一天头晕倒在山上,

毕竟年纪大了!”卓玛略显担忧。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以前人们不爱吃,认为味道怪异,原来几毛钱一斤,这几年却身价飞升,48个不同级别分类,保鲜极限只有3天,收购价80元,以最快的速度加工处理,六个小时后却以700元的高价出现在东京的超级市场中。“看到别人采摘的比自己的好,会感到很紧张”,11个小时的山路,换回的钱很少,错过雨季的这一个月,松茸便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全家人期待明天的好运气。

原始的森林只有两个季节,旱季和雨季,大雨是自然馈赠的礼物,让原始森林充满神奇,在相同付出的时候,好的运气带给卓玛更多的收获。松茸出土后,卓玛立马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地馈赠,村民们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松茸的味道虽然独特,但是流行在餐桌上不过30年;在中国的传统食谱中还有另外一种来自山林的极品美味。取最新鲜的冬笋,切寸段,下重油,加各种调味料,即成为江浙一带最常见的家常菜

在中国很多人依靠竹林生活,他们也是了解竹笋的高手。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浙江最大的一颗冬笋。只需要看一下竹稍的颜色就能确定笋的位置。冬笋时令性很强难以保存,中国厨师爱它因为质地单纯,极易调和,尤其是与肥腻肉类脂肪可以形成美妙的平衡。浙江的老包找笋,轻抛轻取不伤根,取出来要盖好土,就地利用自然,保鲜更长时间。

阿亮家的大头甜笋砍下来已经快两个小时了,这时候笋达到呼吸

作用的高峰,四个小时后,这两框大头甜笋都会软化腐烂,阿亮全家手下的速度都加快了。每天睡觉前阿亮一定要去查看酸笋坛子,透过光看一下酸笋的成色。儿子告诉他明天有人要来买酸笋,但是这些笋至少还要3天才能出缸,他打算推掉客人的订单。

老包用冬笋制作家常笋汤:鲜猪肉,冬笋各放一半,在柴锅中煸炒,加高汤慢炖,咸肉的腌味和冬笋的鲜味相互交融。在这道被称为腌笃鲜的江浙菜中,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的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再过一个节气,春笋将代替冬笋继续成就精彩的腌笃鲜。

其实除了新鲜食材,有时成就主食的调味料也同样来自自然。 老黄和儿子树江正在搭土灶,其功效就是熬盐,丰富的盐井是自然对山林的馈赠。老黄是制作诺顿火腿的高手,腌制三年多的时间的火腿上脂肪已经氧化成特殊的美味,每个部分又不用的吃法,三年以上可以生吃,莴笋炒火腿也是家常菜,火腿炒饭,肉丁米丁混合,趁热吃最好。中午气温升高,盐井边上的土层里析出的盐分增多,吸引着附近的牲口。高原上的猪不是一般的大路货,制作的火腿更是鲜美无比。树江已经做了十年的火腿,技术还是赶不上父亲,但是很卖力。老黄指导儿子说“这要靠悟性的!”诺顿盐是自然赐给山里的特殊礼物,藏匿在深山里的美味,正在慢慢生成。

湖北嘉鱼,对于圣武和茂荣来说,机遇和挑战同时到来,他们在挖的是一种生长在淤泥中的蔬菜——莲藕。 “家里盖房的钱,孩子的读书钱,全是我挖藕挣的” 茂荣说“身体好这个活还能做几年,

没有体力搞不下来!”挖藕需要耐心和技巧,首先摸清楚整个藕的走势和长度,然后再逐段的清除淤泥,才能取出完整的一段藕,藕断了就破了卖相,灌进了淤泥就更卖不出价钱,所以每一个挖藕人都小心的把整个藕挖出来。

湖北产藕湖北人更会吃藕,制作藕夹,藕去皮,切成薄的连刀片,用筷子夹肉馅儿塞入藕内,是肉馅儿能够均匀分布,藕夹入面浆,挂上面糊,温油炸至金黄。饱含了人工劳动的自然食材,富含在藕上的价值要比其他蔬菜都高,要想得到藕,唯一的方式就是要人力来挖,并没有机械化的采藕工具。环境越是恶略,回报越是丰厚,“腰疼,胳膊疼,老婆说在外要照顾身体!”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不是因为好挖,因为天冷,吃藕汤的人多,价格才高。武汉及鄂中一带的家常菜,莲藕炖排骨,在湖北几乎所有人家在每月都要煨一两次排骨藕汤。一年的七个月里,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的情景,年年上演。

数千里外的吉林查干湖上,一场精彩的收获正在上演,凌晨4点渔民向选定的下网地点出发,棉袜子,狗皮帽子,脚下不是陆地而是冰面,渔民们最怕没有封冻的裂缝,往哪里走,谁也不敢乱说话,一场依靠经验的赌博要持续数个小时。阳光明媚,冰下的含氧量提高,鱼群的密度会很大,长达两千米的渔网很快沉入水底,冰下的温度是零下4度,这样的低温中鱼群会聚集不动,但是定位不准,坏运气也会像传染病,蔓延好几天。渔工们各自干着活儿 没有人讲话,焦虑和紧张弥漫在冰面上,厚重的衣服使简单的动作变得异常迟缓,鱼把

头很在意今天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因为这关系到他在众人中的威信和面子。鱼把头,石宝柱,77岁,经验丰富,喝着酒再伴一块鱼“我们这天天都是鱼 十五岁开始干一直到现在都77了,你说多少年了,始终都没离过这个鱼界,没离水没离鱼,不喝了今天就这些了,一会儿还有事儿,还要上冰啊。”冬捕者正在将绞盘固定在冰面上,再把大绦缠在绞盘上,通过牲口的拉力,拉动冰下长达两公里的捕鱼大网。惊人的一幕开始了,渔网在透明的冰面下缓缓的移动,能够看到移动的渔网,意味着光照正好,冰层的厚度恰当好处,但是这能够预示着鱼群就在附近吗?祭湖祭鱼活动是当地的习俗,游客的需求和商业的参与,让眼前的仪式变得更加隆重,鱼把头作为主要演员也要上台表演。眼前的场面和老人记忆里的祭祀有很大差别,但他还是虔诚的祈求湖里的神仙恩赐来年的丰收。网在冰下走了八个小时,终于到了收网的时候,来货了,水底的世界被整个的打捞了起来,被上天厚爱的人群又一次获得了馈赠!令人感慨的一幕发生了大鱼们肥美的身躯,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但是没有人注意到一个细节,拉上来的网中竟然没有一条小鱼,每条鱼的重量几乎都在两公斤以上。只有老把头知道,这正是查干湖渔民心口相传的严格规定:冬捕的渔网是6寸的网眼,这样稀疏的网眼只能网到5年以上的大鱼,这样未成年的小鱼就被人为的漏掉了。郭尔罗斯蒙古族有一句话叫做:猎杀不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年夜饭全鱼宴鱼是绝对的主角,生鱼片,银鱼,武昌鱼,鱼肉段儿;垮炖杂鱼,混搭的感觉,像极了东北人的率性和直接。家里的孩

子陪着老人一起喝酒,辛苦的一年过去了,鱼鲜混杂的味道弥漫在查干湖渔村的夜晚。

湖水的馈赠固然养育了依水而居的人们,然而海洋更是许多中国人赖以生存的水世界。

广西京族三岛上的渔民曾经用高跷捕鱼的方式得到浅海的鱼虾,鱼群通常在西南季风来临的清晨和傍晚活动,这个高度借助一副高跷,再撑开渔网作为支点。可以有效的将近海的鱼虾,一网打尽。站在海岸线上总会有资源将尽的感慨,以前很发达的高跷捕鱼现在逐渐成为民俗旅游项目,在京族的万娓渔村,这是最后5个会高跷捕鱼的人!

对于海边的人来说更深的诱惑还在深海之中,中国拥有长达1.8万公里的海岸线,但是捕鱼的地方,离开海岸越远危险的系数就越高。

走进妈祖庙祈福意味着新的航行即将开始。海南人林红旗是远洋捕捞队的船长,冬天里,林船长的渔船应经准备好柴油食物和淡水,即将从三亚的港口出海。船上的二十多人大部分都是青壮年,不断减少的鱼群让船长林红旗承担着一无所获的风险。但是船长知道,自然地馈赠时常不遂人愿,机会还要靠自己去把握。傍晚,船长捕获一条狼鱼,简单切块儿后能够看到狼鱼翠绿色的骨头,只要用清水一煮味道就很鲜美,配上方便面,成就了一碗可口的晚餐。但是船长的晚餐吃得并不平静。灯光引来了鱼群,打捞了整整两个小时拉起来的渔网空空的只有一些水母。没有收获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压力都在船长身上,半个月之后要是再没有收获,林红旗必须对船员有个交代。

南海是中国最大最深的海洋,这里有22个岛屿和7个沙洲,岛上的红螺直接用海水煮熟味道鲜美无比。渔民们到西沙捕鱼,遇上恶略的天气就要靠岸修整。

远洋捕捞的成本很高,今年的捕捞季节,林红旗已经出过两次海,亏损了还几万。这次的的航程已经过去了好几天还是一无所获,他的压力越来越大。“来了,鱼群来了来了,大家注意啦,一定要”希望都寄托在林红旗身上,他是船长,渔群的位置全凭他的判断。从一无所获到一日千里,靠大海谋生的人们又一次获得了馈赠,但是一年中能出海的机会只有半年,大家必须抓紧时间。渔民们独特的庆祝方式就是做一顿丰盛的海鱼午宴,香煎马鲛鱼,不用添加任何多余的调料,完全原汁原味;池子鱼,要跟蒜一起红烧;炮弹鱼肉质细腻最适合做汤,加上酸笋一起煮,船上做菜保留了海鲜最原始的鲜味。林红旗载着一船鱼回到了陆地,但他知道这只是短暂的停留。人们为了将如何适应海洋环境将静观其变。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他们辛苦付出的回报;傍晚,圣武撑着船回到了岸边,他要把今天采到的莲藕用苫布盖起来;新年的第一天,石把头独自上冰,春天50万吨鱼苗将会重新投放到湖里,老人仍然期待冰湖里的馈赠。当我们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付出劳动和智慧的人们,而大自然则以他的慷慨和守信作为对人类的回报和奖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