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总统孙中山

《布衣总统孙中山》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孙中山,了解“布衣”与总统的关系,了解布衣总统的来历及其布衣特色的体现,体会甘于淡泊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

2.学习“以小见大”的传记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布衣与总统的关系,布衣总统的来历及其布衣特色的体现

2.难点:对“布衣”、“剪辫”、“睡狮”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导入法新课《布衣总统孙中山》,

大家知道孙中山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思想是什么?

孙中山(1866—19xx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xx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xx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xx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思想。

请同学回答这是什么体裁的文章。(传记)

传记: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

传记内容:除了介绍人物姓名、籍贯之外,还须选择人物一生中最具特征的事件,叙述他的为人及对社会的影响。

传记特点:纪实性、史料性、文学性。

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描写对象,所写的人物和事件必须符合史实,不允许虚构。 但是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构造上你、则可以运用想象、夸张等,做一定的艺术加工。这种加工业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

古代司马迁《史记》中记录的“本纪”“世家”“列传”(分别是记载黄帝起到汉武帝时的历史大事;记述贵族诸侯的活动及其事迹;记载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

注意:传记叙述一个人的生平,并不在于也不可能把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事无巨细都

写下来,只能记其一生中的主要事件或某些事件,来显示他的品格特点。 请同学回答 “布衣”的含义

我国是文明古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用麻织出来的是“布”,而相对用丝织出来的叫做“帛”。布与帛相比,布质粗而价低,帛质高而价高。达官贵人多穿帛,平民百姓多穿布,所以“布衣”成了百姓的代称,。类似的有“纨绔”

引申

布衣:民百姓,意为只穿得起粗布衣服的人,当然不会是高官富贾啦。

绅士:为古代士大夫系在衣服外作装饰的宽大的带子,劳动人民也当然不会在下

地干活时往腰里系上一根拖泥带水的大宽带子的吧?

纨绔:纨为白细的绢绸,绔即裤。穿白细高档绢绸裤子的人,只能是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了,否则,当心劳作时撕破裤子!纨<书>:很细的丝织品。

绔同“裤”,用于“纨绔”。 纨绔:<书>富贵人家子弟穿的细绢做成的裤子,泛指有钱人家子弟的华美衣着,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麻衣: 赴试求官的考生,也称“白衣”。西厢记中的张生为此一族的代表人物。 青衣: 青,在色彩方面可谓是博大精深,难以猜透。它可指深蓝色(青出于蓝)、也可指湖蓝色(现代色度学)、绿色(绿水青山)和黑色(青丝缕缕)。在此处是指黑色,着黑色衣服的女子,是为了衬托出别人色彩的高贵,也是为了工作时的耐脏。故此,青衣指婢女。

黄冠: 古代道士用黄冠束发,因此后来把道士又称为黄冠。

黄裳:黄色是五行中土的颜色,为社稷之本,最为尊贵。裳为裙袍,有点孔乙己那长衫的意思,只能为上等人穿着。而黄色(哇,当心!公安局可能要扫掉它……)之裳意味着臣居尊位,黄裳也就成了君主太子的别称。

左衽:衽为衣襟。中原汉人衣襟向右掩,而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则向左掩。因此左衽泛指受异族统治的人。

甲:古代战士的护身之战斗服装,多用皮革和金属片制成。故后来以甲代称士兵,如:兵甲。 绿巾儿:古代绿色为*色,大约是因为从事农作生产、整日面对绿草绿树绿庄稼的人都是最底层的农民的缘故吧?因此,绿巾、绿裳亦为*服。元、明时期,官府规定*家男子只能着绿巾,以示等级低*。后来演变为将妻子红杏出墙的男人称为戴“绿帽子”。

除此以外,由于妇女喜爱服饰打扮,又主要从事纺织、服饰的生产,故用服饰来

代称女子的称谓很多,如:巾帼、裙钗、珠翠、红袖等等。

根据以上引申,请同学们讨论“睡狮”、“剪辫”的内在含义。

二、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注音释义。

多音字

匀称 (chèn) 咽喉(yān)

称呼( chēng) 下咽(yān)

呜咽(yè)

自行辨析

兴高采烈(cǎi) 崇拜(chóng) 喧闹 (xuān) 张灯结彩 (cǎi) 作祟 (suì) 寒暄 (xuān) 奔泻万里(xiè)

水泄不通(xiè):水都流不出去。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十分严密。

词语

不知天高地厚:形容狂妄自大的样子。

血气方刚: 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

甘于淡泊: 心甘情愿地不追求名利。

三、课文解析

1.学生分小组讨论,孙中山先生的“布衣”来历和体现,及运用的手法和好处。

居住:十分简朴 体现在“孙中山住着一间不大的房子??一张沙发。” 衣着:把“学生装”改为“中山装”作为总统服。

饮食:吃得很简单、很普通。然后用唐绍仪、伍延芳饮食奢侈进行反衬,更加突出了孙中山先生在饮食方面的简朴,很有表现力。

出行:“为避免惊扰群众,他总是悄悄出巡,不声不响”,体现“布衣”色彩,不扰民,不显摆。

总结

孙中山“布衣”色彩主要体现在他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细节上,尽管他贵为总统,但是日常生活依然保持简朴,体现他作为世纪伟人所具有的非凡的品质和精神—甘于淡泊,关心群众,由此辐射出他永不褪色的人格魅力。

2.孙中山先生的形象分析

富有才情 胸怀大志 生活简朴 勤政爱民 不事张扬 平等博爱 甘当公仆 心装民众

3.塑造人物上使用的手法

以小见大写法

作者着眼于日常生活细节,于细微处见真情,以小见大,表现伟人品格与情怀。(小要小得“精”,小而集中,有力体现主题,不能小而杂乱;大则要大得具体,丰满独特。)通过这些使人物个性更加丰满而鲜活,同时

选材真实,典型,极富表现力而又趣味盎然。

点面结合手法的恰当运用,全面深入地展示主人公日常生活。

恰当运用对比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与趣味性。

详略分明,穿插有致

环境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传记特点:真实性和文学性在文中的体现。

四、课后作业(二选一)

1.请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校园生活或家庭生活中取材,写一个描写片段,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2.试以校园生活为内容,写一幅对联,反映你的校园生活。

对联的定义及写法课后自己查资料。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 有按字数分为短联(10个字以内)、中联(百字以内)和长联(百字以上) 有按用途分通用联(春联)和专用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按修辞技巧分类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顶针对:一心守道道无穷,穷中有乐 万事随缘缘有份 份外无求

回文诗

清代的黄伯权(清本着名诗人黄遵宪之侄)还创作过一首《茶壶回文诗》,其诗如下:

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

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

其诗又可回读为:

花艳舞风流,雾香迷月薄。

霞淡雨红幽,树芳飞雪落。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第二篇:《布衣总统孙中山》教案

《“布衣总统”孙中山》教案

【教学目的】

1. 结合课文,对传记的文体特点形成初步认识。

2. 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孙中山生平,领会孙中山的淡泊精神、民主理念。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孙中山淡泊精神(“布衣”)的表现。

2. 难点:领会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法】引导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孙中山同学们都知道吧?知道他多少呢?大家说说!

(生:辛亥革命、国民党、民国总统??)

大家对孙中山知道得还不少,那老师来总结一下:孙中山1866年出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他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是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xx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xx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xx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19xx年3月12日,在北京不幸病逝,终年59岁。临终前在遗嘱里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2、那么大家是从什么途径知道他的呢?

(生:电视、历史书、父母讲故事??)

哎,电视、网页这些都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孙中山,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完整地了解一个人,那就是传记(板书)

布衣总统孙中山教案

史上或当代起过历史作用的人物的一生,以及有关的重要史实的作品。汉代的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中就有不少人物传记,它就是通过给人物作传来反映历史的。

布衣总统孙中山教案

写的《鲁迅自传》,克林顿写了《我的生活》。我们这个单元所要学习的课文中,爱因斯坦所写的《我的回顾》就属于自传体。传记还有一种是他人撰写的,比如现在关于唐宗宋祖的传记现在是很多的,同学们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去找来看看。本单元的《“布衣总统”孙中山》、《华罗庚》、《罗曼?罗兰》、《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属于传记体。

关于传记的更加详细的知识,就需要同学们跟老师一起,通过对这个单元课文的学习加以体会。

3、介绍作者相关知识。

关于作者——陈廷一,当代传记文学作家,先后出版了《皇天后土》、《孙中山大传》(上下卷)、《许世友传奇》三部曲、《贺氏三姐妹》、《宋氏三姐妹》、《宋氏三兄弟》、《孔祥熙大传》、《宋庆龄全传》、《宋美龄全传》、《宋霭龄全传》、《宋氏家族全书》(上下卷)、《民国岳父》、《青年孙中山》等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

陈廷一先生在文学界被誉为我国传记文学的扛鼎作家。

传记文学领域有“南叶北陈”之说,南有作家叶永烈,北有作家陈廷一。

“读传记文学不读陈廷一不可;写传记文学史不写陈廷一不行。

(二)分析课文

我们学习了关于传记的基础知识,认识了文章的传主孙中山先生和作者陈廷一先生的一些情况后,让我们转入对文章的学习。

1、字音和词汇的学习

籍(jí)贯 佳肴(yáo) 奢侈(shē chǐ)秩(zhì)序 侍(shì)从

推崇(chóng):崇敬。

血气方刚:形容青年人精力旺盛。

不知天高地厚:形容狂妄自大的样子。

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十分严密。

甘于淡泊:心甘情愿的不追求名利。

2、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的题目,孙中山先生既然是民国总统,又为何称为布衣呢?是不是矛盾呢?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课文总共讲了几件事情,分别是什么事情。 .解读文本: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筛选信息

选文共25段,分为四部分。

(一)第1段,写人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称呼孙中山。

(二)第2~4段,写“布衣总统”称谓的来历。

(三)第5~14段,写孙中山做总统后生活依然简朴。

(四)第15~25段,写孙中山提倡的思想深入人心,他深得百姓爱戴。

3、内容详解 选文共25段,依行文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1段,写人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称呼孙中山。开门见山,直接点题,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为第2~4段,紧承上段,写“布衣总统”这个称谓的来历,在叙述顺序上属插叙。

第2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写故事起自一张独具风格的名片,引出下文。

第3段写孙中山用“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的名片求见张之洞被退回。孙中山在名片背面只写如此简单的几个字,反映了他不喜客套、俗套的作风。

第4段写孙中山以“布衣亦可傲王侯”回敬张之洞,使张之洞“大为吃惊”,“并以大礼相待”。张之洞在名片背面写“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是嫌孙中山不恭,也有看来访者如何回应、考察试探对方的意思。孙中山回敬的“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不仅与张之洞所写对仗工整,而且气魄非凡,显示了早年的孙中山虽为布衣,但才学出众,胸有大志,自信非常。文中写张之洞的反应虽寥寥数字,但生动地衬托了孙中山的形象。

第三部分是从第5段到第14段,写做了总统后的孙中山生活非常简朴,衣食住行的标准都很低。文章依次从“住”“衣”“日常生活习惯”“食”等几个方面表现孙中山生活简朴。

第5段首先以总括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的生活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课时,做简单总结。并提及所布置预习作业,提问学生。

1. 称谓的由来(2-4段)

A.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名片只印有姓名、籍贯),体现了孙中山什么品质、思想?

谦虚、朴实,不注重地位、身份,具平等思想。

B.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孙中山所对下联又体现

了什么?

早怀大志;平等思想;具文学功底。

C. 这几段文字运用了哪些方法刻画人物?

侧面烘托(以张之洞的等级观念、注重地位反衬孙中山的不卑不亢、平等淡泊);语言、心理、行动描写。

D. 文章第一段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点明主旨,总起下文。

2. 住所(5段)

A. 孙中山的房子有什么特点?体现了孙中山什么特点?

不大;摆设简单而必要;客厅兼做饭厅。简朴。

B. “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反映了孙中山什么思想?如何理解这句话?

总统不是压迫民众的专制的皇帝,而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事的公仆,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本思想,以及甘于淡泊的品质。

C. 文章为什么要详细地介绍孙中山房间的摆设?这是什么手法?

体现出孙中山房子的简朴;细节描写。

3. 衣着(6-8段)

A. 孙中山衣服是什么样式?体现了孙中山什么作风?

中山装;既大方,又好看,又便宜;节俭作风。

B. 文章第八段既不是写“住”也不是写“衣”,有什么作用?

第八段写孙中山对仪表的重视,实际上是对“衣“的补充,说明孙中山虽然朴素,但十分有条理、整洁,表里如一。

4. 用餐(9-14段)

A. 这一部分文章运用了什么突出手法表现孙中山的品质?

对比手法(一般人餐金;唐绍仪;伍廷芳)。

5. 出行

A. 孙中山出行是怎么做的?体现孙中山什么品质?

交通工具简单,悄悄出行,不扰民。遇事首先想着人民。

B. 人们纷纷剪辫子、商品换“共和”标签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人们正在摒弃旧的落后的观念,支持、拥护新观念,同时也是对孙中山的拥护;这也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带来的可喜成效。

C. 遇着孙中山出行,民众又有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

张灯结彩夹道欢迎孙中山,说明民众拥护孙中山;大呼大总统万岁,说明拥护的同时,民众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也说明民主进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D. 军歌中“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警钟比喻革命,睡狮比喻中国人民。把中国比作睡狮,说明中国蕴含巨大的能量但正在沉睡中,一旦被惊醒便将重振雄风;把西方的刺激、革命先驱的努力比作警钟,说明中国正处于存亡之秋,同时也正是苏醒的前夕。

分析:修辞、比喻、借代、比拟

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获取最理想的表达效果,这种语言加工的实践活动就是修辞。1采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2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方式3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者说明事物,这种辞格叫比喻。作用:1深奥的道理浅显化2抽象的事物具体化3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种类:明喻(本体喻体喻词),暗喻(本体喻体),借喻(不说出本体或者不在本句说出,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睡狮应该不是借代。借代是不直说某人或者某事物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种类有1特征、标志代本体2专名代本体3具体代抽象4部分代整

5、结果代原因。

也不是比拟,比拟是把甲事物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写法。包括把事物当人来写的拟人,把人当事物来写或者把此事物当彼事物来写的拟物。比拟与比喻比较就可以看出来,首先比拟重点在

“拟”而比喻重点在“喻”,其次比拟本体与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然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而比喻本体出现或者不出现,喻体必须出现。

(二) 突出写作手法分析

提问:孙中山作为民国大总统,深受军民爱戴,同时也日理万机,为什么作者不写孙中山处理政事、领导革命的这些大事,反而写孙中山日常衣食住行这些小事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些小事能有效反映孙中山简朴、甘于淡泊的精神和民本思想,使孙中山的形象更丰满,让人读来更有亲切感,更可信,孙中山的“布衣”形象也能更突出;同时,这些日常生活所显示的孙中山的个性又与他的政治理念(平等民主博爱)和人生理想方向相一致,从而有力地凸现了孙中山的基本思想特征,体现了“布衣总统”不同于一般总统的独特性。 从中,我们可以目睹“以小见大”写法的魅力,在记人叙事的写作中可尝试运用。但要注意,:“小”要小得精,小而集中有力体现主题,不能小而杂乱;“大”要大得具体丰满独特。

(三) 结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孙中山的了解有加深了一层,请同学们回去复习本节内容,如果有兴趣,不妨找找其它传记看看,对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有更多了解,更希望同学们在积累材料之后对他们能有自己的理解。这节课到此结束,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