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活页规范训练 4“布衣总统”孙中山 节选 ]

(时间:45分钟 满分:55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菜肴(yáo)                       泊车(bó)

粳米(ɡěnɡ)                                         心肌梗塞(ɡěnɡ)

B.招徕(lái)                                      青睐(lài)

切磋(qiē)                                            雕栏玉砌(qì)

C.拙劣(zhuō)                                  罢黜(chù)

伉俪(kànɡ)                                         引吭高歌(kànɡ)

D.宿敌(sù)                                      星宿(xiù)

恰当(dānɡ)                                         螳臂当车(dànɡ)

解析 A.粳米(jīnɡ);C.引吭高歌(hánɡ);D.恰当(dànɡ),螳臂当车(dānɡ)。

答案 B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4分)

A.灰烬 昏愦 坐收渔利 百战不怠

B.提纲  挑唆  要言不繁  按部就班

C.眼睑  鱼竿  铤而走险  耳濡目染

D.赡养  斑驳  人才倍出  汗流浃背

解析 A.“怠”应为“殆”,B.“繁”应为“烦”,D.“倍”应为“辈”。

答案 C

3.下面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4分)

A.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B.仅此一点,就使唐绍仪对孙中山肃然起敬

C.剪下辫子的人们人声鼎沸着,端出一碗碗热腾腾的肉面来。

D.孙中山被围在水泄不通的圈圈里,行动不得。

解析 “人声鼎沸”和“人们”不能搭配,可用“喧闹”。

答案 C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4分)

A.旧北京城经元明两代的建造经营,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城设计的基础上,最后完成的杰作。

B.最近,有个轰动红学界的消息从北师大传出,一位女博士在该校图书馆意外发现一部前人从未提到过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

C.在西部大开发中,一些“老区”的领导已经认识到了改变产业结构的重要,他们希望再造一个更为辉煌的未来。

D.倡导并鼓励多写多演现代戏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否则,拿不出新的作品来,就难于抵制一些不健康的甚至低级庸俗的东西。

解析 A.成分残缺,在“经”前加“是”;C.“再造……未来”不合逻辑,将“再造”改为“创造”;D.成分赘余,“否则”其后不能出现与前文意思相反的句子,可删去“否则”,或删去“拿不出新的作品来”。

答案 B

5.“警钟一鸣森森森,睡狮齐猛醒。”运用了什么修辞格?请仿写句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森森森”是拟声,“睡狮”是比喻。仿写时注意句式特点和修辞格的运用。

答案 比喻和拟声。闹铃一响铛铛铛,睡虫齐翻身。(或:号声一吼嘟嘟嘟,猛虎向前冲/红旗一舞哗哗哗,巨龙正腾飞。)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孙中山坐都南京后,人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称呼他。

说起这称谓的来历,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起自孙中山一张独具风格的名片。

话说清末名臣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期间,积极推行新政,孙中山对他极为推崇。一次,孙中山出洋回国,途经武昌,特地到总督衙门求见。孙中山掏出自己那张只印有姓名、籍贯的名片来,在背面写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字样,交门官递上去。张之洞一见好生不悦,心想一介儒生,竟然与一品大员称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仅拒而不见,还在名片背面写了几句话,退回了名片。

孙中山接过名片一看,只见背面写着:“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明白,这是张之洞嫌他不恭,在拿架子,不肯买账。血气方刚的孙中山来了个照“礼”回敬,在名片背面写上:“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再请门官送进去。张之洞一见,大为吃惊,立即吩咐迎见孙中山,并以大礼相待。由此可见,孙中山虽为“布衣”,却早怀大志。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生活还是像过去一样简朴。临时总统府设在前清的南京总督衙门内。中山先生住着一间不大的房间,房里有四把椅子,两个茶几,一张书桌,一张床和一张沙发。墙上挂着中国大地图和世界大地图。书桌上除了文具和要处理的公文以外,还摆着一些书籍。他的房屋外面是客厅,兼做饭厅。本来黄兴要给他调换房子,他却说:“困难当然很多,但革命政府无须华丽宫殿。如无合适的旧房,搭设棚屋也无不可——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

孙中山穿衣服也很朴素,他以前是穿西装,做临时大总统以后,他便把当时流行的学生装安上翻领,改成四个口袋的一种新式服装来穿。他就职临时大总统就是穿的这种衣服。有一回秘书问他:“您哪里弄来这套衣服?”

他含笑回答说:“这个样式是我创造的,既大方,又好看,又便宜,以后要提倡穿这种衣服。我们中国人穿长袍马褂已不合时代了,穿西装又穿不起,穿这衣服最好。”“中山服”就是这样来的。

6.文中说“人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称呼他”,其原因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仔细读文章容易找出答案来,因为下一段紧接着的一句是“说起这称谓的来历,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显然这故事就是答案。

答案 一次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张写一对联——“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里面含有瞧不起孙中山的意味。孙回以一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因为这个故事,后来孙中山当总统之后,就有人称呼他“布衣总统”了。

7.请说明对联的含意。(5分)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说明含意绝对不是简单的翻译,一定要说出作者的用意。第一联的理解,关键之处是“儒生”、“妄敢”两个词,从中可以看出张之洞对孙中山的小看。下联的关键在于“布衣”和“亦可傲”两个词,孙中山写得不卑不亢。

答案 张联,表现出了张的傲气,瞧不起一介书生孙中山。孙联,一个人若有知识有经验,即使是平民的身分,也可以傲视王公贵族。

8.从文中看,“中山服”有什么优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答案很容易查找得出来,在选文的最后一段里。

答案 ①大方。②好看。③便宜。

9.简要概括所选文段的内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对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比较好的方法是给段落划分层次,然后加以概括,这样就不容易丢失信息了。

答案 ①“布衣总统”称呼的由来;②孙中山简朴的生活;③“中山服”的由来。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15分)

为敌人辩护

张 伟

约翰·亚当斯律师答应为英国士兵辩护。这着实令1770年的美国人大吃一惊。英国人的征税法已经让北美殖民地人民无法忍受,反英情绪正激烈,这群英国士兵居然在街头公然开枪,杀了5个平民。这本来已经叫人很难忍受。更何况,亚当斯原本还是以反对英国压迫而闻名的。他那篇支持人民权利的文章很受关注。就在不久前,4个水手因反抗英军强行抓壮丁而杀死英国军官,这个口若悬河的律师还出庭辩护,使他们免了罪。

但这一次,他却顶着激愤的群情,替一群英国国王派来的杀人犯打起官司来。要知道,在此之前,被囚禁起来的英国上尉和士兵,甚至都找不到几个像样的人肯替他们辩护。

他有一个大而圆的脑袋,邋遢的卷发蜷曲在耳朵四周。据说,因为他腿太短,就职典礼上爬楼梯时,佩剑不时碰到大厦的台阶。

但谁也不能否认,他是个杰出的律师。他口才好,思维敏捷,总能迅速抓住案件的本质。他这样答复请求他出庭的英国官员:“要是上尉认为没有我出庭就无法得到公正审理,那么我接受此案。”

在一个英国国旗正被四处焚烧、征税员被人浇上桐油示众的城市,这个决定并不轻松。亚当斯面临着“自由之子”们的辱骂和猜疑。

而他后来的表现也确凿无疑地显示出:他既对英国士兵的所作所为没有好感,也不希望通过此事讨好英国人而谋得什么利益。

既然如此,我便只能从那让人印象深刻的辩护中寻找他的动机。一份文件记录了这个口若悬河的律师的如下辩词:“法律一方面对被告的乞求与哀叫无动于衷;另一方面,对公众的叫嚷不理不睬。法律只维护善,惩罚恶,它不以人们的贵贱贫富为标准,法律不受情感左右,它永远是理智的。”

通过他的辩护,后人也得以了解这场屠杀的基本脉络:愤怒的人群叫嚷着“打死他们”,挑衅英国士兵,并且向他们扔去雪球、冰块和石头,后者于是开枪还击。据此,亚当斯在挤满了愤怒的旁听者的法庭里做出如下辩护:如果一名军人在执行任务时杀死一个对他进行侮辱的人,那是一种正当的行为。

他也提醒被狂怒冲散理智的人们,自卫的权利,正是他们捍卫自由和财产的基础,如果英国士兵的自卫不被认可,那么“我们也就切除了自由和财产的基础”。

他几乎大获全胜,包括上尉在内的6名英国士兵被无罪释放,两人被判处过失杀人罪。这个结局让大多数波士顿人感到失望,此后一段时间里,他几乎名誉扫地,没有什么官司可打,许多人怀疑他变成了一个亲英派,另一些人则指责他是被金钱诱惑——尽管根据记载,他为这个官司忙活了将近一年,却只获得了少得可怜的代理费。

在这个固执的人看来,他所服务的,并不是几个他所反对的政府的士兵,而是以上帝之名制定的法律,这个法律“假定每一个人都是无罪的,在法庭做出判决之前,没有权利把任何人称为杀人犯”。

法律的公义并不为民意所左右,这是亚当斯辩词中的精义。愤怒的波士顿市民并没有让他放弃信仰——事实上,他对于民意的狂暴始终保持着警惕。此前,看到反对印花税的人们砸毁英国官员的房子并抢劫财产时,他就表达过自己的恐惧。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作为美国的第一任副总统,坚决反对支持法国革命者。

法国发生的暴行让他相信:“在民主政体中无限制的滥用权力,就像在君主专制统治下一样暴虐、残忍。”而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革命者砍掉脑袋后,他对一名英国记者说,人类最终会发现,假如大多数人失去控制,他们和不受约束的暴君一样,会变得专制残暴。

在很长的时间里,亚当斯都没有太好的名声。有人注意到,他的名字很少出现在筑物或纪念碑上,教科书也只是将他一带而过。与独立战争的领袖华盛顿、人民权利的维护者杰斐逊相比,他保守、固执,刻意与激进者保持距离。而这些特质,都体现在他为几名英国士兵所做的辩护中。

他曾带领国家进行了摆脱英国的战争,第一个将美国政府搬进了白宫,但在晚年回忆起来,他却觉得,唯有1770年那场辩护,才是他一生中为美国所做的“最明智、最勇敢、最公正也最杰出的事”。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0.文章多次引用亚当斯的原话,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因而在考虑引用的作用时,必须分析引用的内容是什么,它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什么作用,同中心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对读者阅读作品有何帮助。把握住这些,就能抓住答题要点准确分析了。

答案 (1)引用亚当斯的原话,更能体现其思想和精神,使读者对传主了解更加深入。(2)为文章作了必要的补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蕴含着作者的倾向性。

11.为什么亚当斯认为,唯有1770年那场辩护,才是他一生中为美国所做的“最明智、最勇敢、最公正也最杰出的事”?(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考虑亚当斯为英国士兵辩护时所处的恶劣环境——在一个英国国旗正被四处焚烧、征税员被人浇上桐油示众的城市,自己也面临着辱骂和猜疑,甚至名誉扫地;其次要考虑他辩护的结果——法律的正义并不为民意所左右。把握这两点即可归纳出答案。

答案 (1)因为他在被狂怒冲散理智的人们面前坚持自己的立场,即使遭受辱骂、猜疑、名誉扫地甚至失业也在所不惜。(2)他避免了法律被民意左右,捍卫了自由和财产的基础,为美国人民怎样尊重法律树立了榜样。

12.文章标题“为敌人辩护”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探究能力。解答此题,着眼点还在于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上。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而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这就必须联系文本的情节,分析“为敌人辩护”这一标题在文中的含义及其作用。总之,答题要言之有理,立论要持之有据,切忌脱离文本,泛泛而谈。

      答案 (1)“为敌人辩护”,就是尊重敌人作为人的合法权利,不能因为是敌人就弃之不顾。(2)“为敌人辩护”实际上就是保障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的合法权利。(3)“为敌人辩护”就是避免法律为民意所左右,从而坚决维护法律的公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