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派》观后感

看完《青春派》之后

——陆洪剑(笔)

青春是可贵的,青春是单纯的,青春是值得怀念和回忆的。本部影片以高考为主线,以高中生早恋为导火索,一个高中生(16岁)情窦初开,在高考前五天向自己喜欢了三年的女生表白了。

这部影片取自于你我青春的影像,真实的让人心头微酸,书本、课桌、教室、老师,苦闷的高三,高考倒计时,抓不住的爱人······,这是我们的青春!勇敢追求爱情的男孩居然高考落了榜,家里陪他走上复读的道路。在一年当中,居然和他的伙伴们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问题,被现实生活和成长的烦恼挤压,但是懵懂纯真的爱情不期而至,他们在支离破碎中享受成长的快感。

班主任对他们的苛刻要求和伤害自尊的话,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高三和补习的时候,像这样的老师现在已经很少了,负责,有担当,热爱工作,关心同学,以同学的成绩提升为第一要任。像居然的妈妈那样的家长到是很多,就像是全部赌注都压在了孩子的高考上,虽然让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关爱,但也给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在成人礼上,他们呼喊出“我们可以恋爱吗”的青春渴望,同我们每个人一起,重新经历一次生长的洗礼,对于高考、成长重新看到了新的意义。

虽然结局在我看来不是很完美,但是也留给了观众想象的空间,高考并不能决定命运,但是一段感情却可以影响到一个人,特别是初恋。我现在经过高考已经将近三年了,我的初恋也不是高中,时过境迁,电影上面的一个个片段就像我的昨天,曾经的回忆一幕幕的在脑

海闪现。

青春,为了爱而努力过,为了爱而坚守过,为了爱而放弃过。青春,为了未来而奋斗过,为了面子而争执过,为了情感而哭泣过。我们的青春已逐渐逝去,剩下的只有缅怀和回忆,珍惜即将逝去的青春,让回忆不在断片。

 

第二篇:《青春派》为90后正名

《青春派》为90后正名

人们似乎总喜欢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年轻一代。影像内外的80后们已经用劳动汗水摘掉“小皇帝”的头衔了,镜头中的90后仍然要与“自私”“浮躁”“拜金”相连。然而,电影《青春派》的出现,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能矫正对90后的刻板印象与偏见。

《青春派》的故事很简单:高三学生居然(主人公)高考前对暗恋的女孩激情表白,但因恋情影响而高考失利。为重获芳心,更为自己正名,居然踏上了复读之旅。在这一年中,他结识新伙伴,共同备考、一起搞怪,偶尔狂欢、不忘恋爱。他既享受着奋斗的快慰,又难挨失恋的痛苦,既收获了同学的情谊,又咀嚼起现实的残酷……青春的迷惘在蜕变里找到归途,他不仅收获了录取通知书,更像个真正的男子汉一样慢慢成熟。

影片选了个讨巧的话题:高考。虽然现在教育路径的选择面比以往宽不少,但对大部分寒门子弟而言,高考仍是改变人生的最直接选择,高考的经历是可以打通代际差异的集体回忆、共同话题。但是此片并非新瓶装旧酒,拿70后、80后的经历硬套90后,片中的主要角色基本选用了90后非职业演员,更有几位拍片时就是高三学生,这种心理和状态保证

了生活的真实。从网上反馈来看,一些经历过高考的90后对影片有极大共鸣。

围绕这样一个话题,影片可被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基本是青春类型片,重心是少年懵懂的初恋。这在内地以中学生为对象的电影中颇为少见,更重要的是,它的表达直白、清新、自然,真挚而富有生活趣味,不输港台青春片佳作。影片后半部分集中在备考上,在故事之上更有对高考存在价值和起点公平的思考,也不乏对“拼爹”等不良社会习气的直面,体现了本片主创的诚意。

不过,让一部类型化作品背负太深层的探讨显然力不从心,后半部分的叙事节奏显得散漫很多。好在收官时不忘对开头回望,同样是真情道白,青春的冲动退散,沉淀下来的除了苦涩,更有余韵芳醇。

尽管留有遗憾,但《青春派》仍然可算近年来难得的国产青春片:一方面,它在青少年心理与主流话语之间作了调和,将颇有争议的90后的真实心态展现在舞台中央,为一代人正名;另一方面,它在类型片探索上进行了积极尝试,使国产青春片回归故事、回归人。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中,《青春派》力夺电影频道传媒大奖的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两个奖项,可以看作对本片创作诚意的肯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