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让孩子爱上读书

从教二十几年来,每一次带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要求孩子带一本课外书,都会在午后带领孩子们静静地阅读,都会在家长会上要求家长和孩子们进行亲子共读,我觉得在课外阅读上,我已经做得不错了,但我看了蒋军晶老师《和孩子聊书吧》这本书,我觉得,做为对孩子课外阅读的引领,我只做了最浅层次的,缺乏专业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我还知道,阅读并不能让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但是读书可以让孩子静下来,而静能生慧。人类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丰碑,要达到或者超越那些精神高峰,阅读和思考是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阅读,通过与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的对话,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只有通过阅读,通过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交流,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要努力让孩子成为最聪明的一代。我们要让孩子看整本书!如何引导,如何开展呢?蒋军晶老师《和孩子聊书吧》给了我很多启示:如何选书?怎么样聊书?暖身活动——导读活动——阅读活动——讨论活动——延伸活动。蒋老师将聊书的过程娓娓道来,中间穿插介绍书的小技巧,让孩子爱上书的方法,选书的办法等等,给了我们一些切实的建议。在这些建议中,我第一次意识到,和孩子讨论书是多么重要“没有讨论的阅读是无趣的”是蒋老师教了我——如何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整本书。提一些“大一点的”“开放一点的”“生活一点的”“表达方面”的问题。营造一个安全、富有探索性的讨论氛围:班级读书会,除了让学生学习思考,学习阅读策略,同时重要的还有学习“交流与分享”。这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帮助我们让孩子读整本书,将课外阅读做成一件“正经”的事,有固定的时间,有正确的方法,将来的阅读指导一定能让孩子成长为爱阅读、会阅读的孩子。 自从看了《和孩子聊书吧》,我知道了原来聊书也是有规律、策略可循的。蒋老师在书中给我们介绍了三种共读的方式:大声朗读、持续默读和自由阅读。同时与我们分享了他设计的三份读书单,让我耳目一新。1、讨论就是和孩子聊一聊这本书。要与学生聊书,教师首先得熟悉所要聊之书,因此,教师的阅读至关重要。一次成功的教学意义上的“讨论”一般经历三个环节:探索、聚焦和总结。蒋老师给我们出示了:《要是我不遵守规则》讨论片段,让我们有例可循。

2、延伸就是让阅读成为有趣的体验。延伸活动看是随意,实则精心。自然延伸是由作品中走进大自然或进行试验验证书中所述的自然现象;肢体延伸用动作表演作品、用橡皮泥表现作品形象等;文学延伸是进行续写、仿写等;生活延伸如《爱的教育》让学生找找生活中自己感受的爱;艺术延伸如:《是谁嗯嗯在我头上》——让孩子们画一画动物们的嗯嗯,制作成自创书。孩子们非常喜欢,快乐极了,这就是所谓的快乐阅读吧。

在这学期我也进行了尝试,首先我为孩子选了一本书,我和学生共同阅读。共读过程中的中适时提问。主要围绕对关键词语、故事情节的理解。但频率不宜过高,否则会影响故事的连续与完整性。提问的目的有两点:1.为了帮扶理解能力不强的孩子。2.用以检验孩子们是否都在积极参与阅读。读后小交流(每一章节后)。主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们自主表达自己的感受,如:对人物的评价、对事件的看法、自己的收获等。概括(要求不高)或复述故事内容,逐步培养孩子记忆、理解、表达的能力。评价。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主要针对同学的朗读水平或阅读态度提出表扬、赞美或批评、建议。

这次共读最令人欣慰的就是绝大多数孩子的阅读兴趣高涨,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两周的共读之旅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快乐,孩子们的朗读、理解、表达、合作等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值得表扬的是有很多孩子为了能赢得角色,会提前在家里进行练习。有的孩子遇到不认识的字会主动查字典,注音,记忆。有一些的家长能够积极参与,陪着孩子进行分角色朗读,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分享阅读的快乐。家长的参与给孩子一种暗示,阅读是很重要的事情,阅读是一种值得去做的事情。这种暗示带给孩子的是更高的、持续的阅读热情,以及阅读能力的提高。1.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和能力差距很大。有的孩子朗读能力相当强,不仅可以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能读出感情,语气、语调恰到好处。也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读起来磕磕绊绊,连语句都读不通顺。如何缩短差距,让那些孩子尽可赶上来?2、也有些令人失望和无奈的是,共读了三周,个别孩子居然还没有这本书,多次提醒购书,“家长没有时间”?!“没买到”?!不想批评孩子,这样的孩子够可怜了!幸好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充分利用投影,让那几个可怜的孩子也能分享到一些快乐。

想想,阅读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从一年级入学开始的a、o、e一步步走来,到目前可以快乐倾听我可爱的孩子们那美妙的童音。一天之中,课间是我令我感受到放松,惬意的时刻了。我可以坐在孩子们的中间,看着学生一页页翻书,欣赏台下的孩子们绘声绘色的朗读,时而和孩子们捧腹大笑,时而和孩子们一同鼓掌。分享着他们的见解、聆听他们的心声,参与他们的互动,感受着孩子们的生命在拔节,那感觉——可谓其乐无穷!

哲人说“但求耕耘,不问收获。”这句话与我们书香校园的一句“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一个阅读者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书在手,夫复何求的境界其实每个人都能在捧起书和那一刻走入,享受的就是这个过程。和孩子聊书,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不要认为这是一种负担,在和孩子聊书的过程中,乐在其中,让这成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生活方式,共同成长.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还要像蒋军晶老师说的那样,读学生读的书,这样的书我们不必本本皆读,但是要浏览,细读,分享相结合,只有读过了学生的书,我们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阅读,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指导。作为教师,

我们还需要读一些与专业无关的书,读史、读诗,读社会关系的书,读与内心有关的书,让心灵获得启迪,让灵魂得到滋润,那是为自己而读的书。

阅读是件美妙的事,因为阅读“为我们带来了欢乐、安慰、新的视野、崭新的想法、问题,并让我们与其他人的生活接轨”。让我们和孩子一起阅读,让阅读向深层次迈进。

读完这本书,我不由地深思:平时总是叫我们的孩子读这么多书,自己是 否也能静下心来,捧起一本书,细细地品味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老师的言传身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要让我的孩子们“把读书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自己就要在这个空气里充当“氧气”的角色。等待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读书,等待每一个孩子都参与思考,等待每一个孩子都学会聊书,让我们的孩子在一个“群聊”的过程中,爱上阅读,学会阅读,这就是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尚在实践的理想!

 

第二篇:《高老头》读后感

《高老头》读后感 很长时间了,终于把《高老头》这本文学巨著给看完了,《高老头》读后感--钟宪良。说它是文学巨著,自有他的道理。巴尔扎克把一八一九年到一八二零年初的巴黎描绘得栩栩如生,当你捧着这本书阅读着其中人物的各种语言,思想和动作,你就会从这位作者细致的语言中感受到当时巴黎的背景。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所写的《人间喜剧》中的第一部。在我眼里,这个作品是他所写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当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发现这本书的时候,我总幼稚的以为这种书给人以无聊的感觉,还没读完就觉得心情压抑,无法再读下去。可是巨著就是有一股莫名的魅力,让我好奇地拿出这本书,并开始阅读,与巴黎当时的人物来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让我也成为当时的一员,去走访巴黎上流社会和一般平民。 既然标题为《高老头》,那本书的主人公自然是高老头不错。作者笔下的高老头是在当时巴黎中罕见的伟大的父亲。他的女儿都是有身份、有身价的伯爵的夫人,她们都已挤进当时巴黎的上流社会。而她们的父亲高老头对这两个女儿特别溺爱,当她们缺钱花的时候,他总是慷慨地将自己的财产分给她们,即使已经被她们的贪婪"榨"得自己身无分文,一无所有,他也从不后悔。他总是自欺欺人,他到死也惦记着他的两个女儿,认为他的女儿是世界上最有孝心的女儿。即使是一个吻、一个握手,他都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因为他从来不是一个人,那两个有孝心的女儿总是陪在他的身边。可是事实呢,那两个女儿在父亲临终前都不能满足父亲的一点点要求,去看看他。而是找出各种理由,托时间,不去看那身无分文的父亲。当我看到此,为那高老头感到无比的怜悯,他付出了自己的所有爱,换来的却是女儿的冷眼白眼,这算什么?

而这本书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还有拉斯蒂涅。当他第一次来到巴黎的时候,是带着自己心中的理想,想在巴黎这个现代的社会,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他努力学习,要在大学中获得学位,然后赚大钱。

但是现实让他改变了对巴黎的最初印象。高老头对女儿的溺爱,为了钱而被两个女儿气死;伏脱冷"想弄大钱,就要大刀阔斧的干"的指点;以及鲍赛昂子爵夫人"越没有心肝,就越能步步高升"的告诫,让年轻人认识到金钱的重要性,让这个原本天真、正直的年轻人最终一步步地走进泥潭,选择抛弃自己的理想而走入上流社会,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他也埋葬了自己的良心和善良,准备和这个社会挑战,让自己也成为这个上流社会的一分子。

《高老头》的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在字里行间中透露着当时巴黎社会的腐败现象,揭露了金钱对人的巨大的腐蚀力量,以及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批判了当时巴黎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行文更是连贯曲折,跌宕起伏,是一部值得一阅的优秀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