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学读书笔记

《学校管理学》读书笔记

根据校长培训班的学习要求,我利用教育教学工作之余,认真阅读了萧宗六教授编写的《学校管理学》这本书。通过研读与思考,我更多地了解当前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管理理念、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进一步加深了对学校管理理解,为推行有效的学校管理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萧教授的《学校管理学》的结构内容。全书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学校管理学基本理论,包括学校领导体制、学校管理过程、学校管理原则和学校管理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了学校管理理念,包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依法治校;第三部分阐述了学校人员管理,包括校长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第四部分阐述了学校工作管理,包括德育管理,智育管理、体育卫生管理、美育管理、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教务管理、教育科研管理、总务管理、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与协调;第六部分阐述了学校评价。本书继承了学校管理学研究切实、致用的一贯宗旨和传统,同时针对新时期学校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三个学校管理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依法治校。为学校管理者指明前进的方向。

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这话虽然过分夸大校长的作用,但至少说明了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实行校长负责制以后,校长的办学自主权扩大了,对学校影响更大。”因此,学校要发展,就必须拥有高素质的校长。

1、校长要有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精神。“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首先校长要有实事求是精神。对待学校的人和事,是则是,非则非。不弄虚作假,报喜不报忧,只讲空话,不干实事,只图虚名,不讲实效,校长的威信无法树立,难以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校长应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坚持真理,改正错误,脚踏实地的引领师生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这样学校才能发展。其次校长要有创新精神。意识超前,运筹帷幄,敢于打破常规,把先进的办学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投身学校改革,不断追求卓越。校长要有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折不扣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依法治校。校长要乐于奉献,廉洁奉公,率先垂范,甘苦与共,敢于承担责任,勇创成就的精神。学校需要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作为学校的引领者,校长就要高屋建瓴,寻求新办法、新举措、新理念,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努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和教师的创新教育,开创性地进行教育实践,走一条有特色办学之道。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校长是不可能开创学校新局面的。

2、校长要有高度的政治思想素质。“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所学校,先要评论他的校长。”校长必须具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政治思想素质修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行动指导,把握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与办学理念,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教育方针的贯彻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一个个人主义严重,吹拍逢迎,追名逐利的校长;一个对己、对人、对事不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校长,绝不是一个好校长。

3、校长要有民主管理和情感管理的意识。学校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校长即使才高八斗也不可能一个人把方方面面的事情处理好,必须依靠广大教职工去完成。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只有发扬民主,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让师生人人都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形成宽松的民主管理氛围,才能激发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从而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民主管理对校长而言,应当表现为甘当公仆、民主施政、民主决策、合理分享权力等方面。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除了重视制度管理外,更要重视情感管理。制度管理可以约束人,但不一定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情感管理可以加深校长与教师的亲合力,促使教师忘我工作,现实学校的育人目的。作为一校之长,平时尽可能多些同教师零距离的接触、沟通,倾听教师的呼声,了解他们工作、生活中的需求,以及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合理的尽可能满足、采纳;适当开展一些有益的校内校外文体活动,融合干群关系等。

4、校长要崇尚追求。校长科学合理的追求,是学校发展进步,创立品牌学校的动力,也是校长不断地自我完善的过程。 “校长是教师的教师”,要向教育教学专家型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学校的教学活动,引领学校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有成为优秀校长和成为名牌学校校长的追求。优秀校长应具备优秀的教育领导能力和个性品格。校长的教育领导能力包括分析决策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业务实施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校长的个性品格应表现在政治过硬,道德高尚;乐学好问,知识渊博;多谋善断,讲究艺术;胸怀坦荡,心存大爱;实事求是,公平正直;创新精神,廉洁奉公等。一所品牌学校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优秀的校长在精心经营。一所品牌学校一定有它的特色,也是校长毕生追求的目标。没有追求,安分守己,得过且过的校长,绝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校长。

5、校长要有统筹时间能力。“时间就是效益”,校长要善于时间,用较少的时间办较多的事情,提高时间的利用率。首先要善于掌握自己的时间。必须了解自己耗用时间的状况,定期分析自己耗用时间的价值,分析浪费时间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克服浪费时间的现象:如分清主次工作,在计划工作用时,把握工作的内在联系;按个人时效特点进行工作等。其次要善于处理上下关系中的时间因素。向下级人员布置任务,要有时限,以保证按时完成;寻约下级人员谈话,要把握时机,善于节约用时;对待下级人员的请示汇报要处理及时;发给下级填写的表格,要尽可能简化。再次要善于安排学校全局活动的时间。制定学校活动的时间表,对各种活动均有明确的时间安排,以保证各类成员的工作、

学习和生活能有序地进行。增强组织学校会议的时间观念,不开无准备的会,开会时不忘时间价值,争取最大时效。 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当今的校长当中,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长中,有的虽然身为校长,却对校长角色的定位不准。事事亲躬,为我独尊;处事武断,缺乏民主;少管教学,少问教研;言而无信,行而无果;心胸狭窄,逃避责任;心无大志,快乐时光等。这样的领导作风和处事方法,很难打开学校工作的局面。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学习来充实自我,通过实践来完善自我,通过创新来突破自我,逐步走向优秀校长的行列。

 

第二篇:学校管理学概要

第一章 学校管理与学校管理学概述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管理者依据一定的原理和方法,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引导他人去行动,并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实现预定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学校管理的概念:

学校管理是处于特定学校中的管理人员在一定的体制约束下,根据一定的原则、法规,运用一定的方法、技术,通过组织指导师生员工,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等工作,达到育人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三、学校管理的目标:

?

?

?

?

? 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 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校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学校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达顿(Dutton)和斯耐登(Snedden)在19xx年合著出版的《美国教育公共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学形成的标志。

第二章 管理思想、教育思想与学校管理

一、西方管理理论的进展:

(一)古典管理思想(主要包括科学管理思想、法约尔的管理理论、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 科学管理思想 费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Taylor, 1856~1915)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主要观点: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亨利·法约尔(Henry Fayol,1841- 1925)法国科学管理专家,管理学先驱之一。

?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人

其官僚组织模式(Bureaucratic Model)(即行政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

(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人力资源方法)

1、 早期的倡导者

代表人物

a) 罗伯特·欧文(18世纪晚期)

b) 雨果·明斯特伯格(20世纪早期)

c) 玛丽·福莱特(20世纪早期)

d) 切斯特·巴纳德(20世纪30年代)

共同观点:人是组织最重要的资产,应当对人进行适当的管理。

2.霍桑实验及人际关系学说

3.人性假设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McGregor D. )将人性假设方面的典型观点概括为“X理论”和“Y理论”,是对西方有关人性假设理解的较全面的总结。

4.激励理论

? 内容型激励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奥尔德弗ERG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成就动机理论。

? 过程型激励理论 弗鲁姆期望理论;洛克目标设置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

?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海德和韦纳归因理论。

二、学校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科学管理与学校管理的效率化

? 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管理学从经验走向理论,也标志着管理研究走向科学化、现代化

? 学校管理领域对科学管理的主动吸收,使学校管理走向了效率化之路,至今,这种模式虽遭受大量

批评,但似乎是“欲罢不能”。

2、科层制与学校管理的组织化

? 官僚模式也引起了人们注意贬义的管理主义概念,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组织、系统以及官僚制

本身的人为要求取代了儿童的真正需要。(美·奥斯本)

3、行为科学与学校管理的人本化

? 在这一时期,许多西方学者围绕学校领导、学校人际沟通、学校组织气候、教师激励等专题,进行

了大量的研究,从而大大丰富了学校管理的理论内容。

4、系统理论与学校管理的多元化

? 系统理论为解决社会管理问题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框架,特别是其中的整体优化观念、开放系统观念、

动态平衡观念、信息反馈观念、结构功能观念等,一些教育研究者运用系统论的研究思路分析和探讨学校管理中的相关问题。

? 社会系统理论、决策理论、权变理论、开放系统理论、松散结合系统理论等对学校管理产生了较大

的影响。

科学管理对学校管理的影响:从80年代末到整个90年代,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学校管理改革。随着教育环境的迅速变化,学校教育的多样化和高期望、人们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需求、新世纪中信息技术的推进、趋于分权化的教育管理改革、校本管理、协作管理、学校自主管理以及教育的私有化,等等,均成为90年代不可抗拒的潮流,这些发展潮流延续至今,并可能会持续下去。(郑燕祥,2002)

第三章 学校管理体制

一、学校管理体制与学校管理机制

1、学校管理体制

是教育管理体制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确立学校内部管理结构与过程的组织制度,反映着学校内部管理机构与人员的地位作用、权责范围及相互关系。(范国睿,2006)

? 所谓“学校管理体制”,主要指的是学校内部行政权力主体的构成、各级行政权力主体之间管理权限

的划分的制度。(陈桂生,2003)

2、学校管理机制

? 学校组织系统中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相互联系、分工合作,从而形成特定功能并

高效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运作方式。

? 直接意义上,机制意味着活力

二、校长负责制

1、校长负责制的内涵(从学校管理方面分析主要包含以下4点)

? 从校长职责、权力的角度,校长负责制就是“学校工作由校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是“一长制”。

“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处于学校的中心地位,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领导和负责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查有梁.系统科学与教育科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8.)

? 一长制的校长负责制:校长由教育行政主管当局或学校董事会授权管理学校,并对教育行政部门或

学校董事会负责。

? 副校长、教务主任、政教主任等只是作为校长的助手,分担校长管理学校教务、事务的责任。

? 从校长负责制的内容来看,校长负责制是一个结构性概念。一是校长负责,二是审议机构,三是教

职工的民主参与管理,四是党组织的政治作用。

2、校长负责制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问题:学校仍处于外控的管理模式之下

学校的“两个负责”严重失衡

学校民主管理机制远未健全

“英雄校长观”被不断强化

对策:核心策略:1)校长内部权力的分解与重构

2)学校与行政等外部权力主体关系的调整

重要工作:1)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由外控管理学校走向自主管理学校

2)调整利益机制:使致力于对学生负责的校长得到褒奖

3)学校民主管理机制的依法健全

4)校长的角色定位由“英雄”转变为“领导者的领导者”

5)改革校长产生办法

三、校本管理

1、概念:

校本管理就是以学校为本位或以学校为基础的管理,它是一种以权力下放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思想和模式,其核心就是强调教育管理重心的下移,强调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中小学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2、校本管理的两个制度基础: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

(1)思想基础

? 专业化思潮

? 自由化市场思潮;

? 后福特主义;

? 新管理主义;

? 市民化社会思潮

(2)制度基础

? 教育分权化

教育分权化是一种重新分配权责、将有关决策权从上层的政府下移到较低层政府或基层

组织的过程。

? 学校选择运动(school choice)

第四章 学校管理过程

一、管理过程研究的视角(不同视角下的学校管理过程)

?

?

?

? 戴明的“四环节”说(PDCA模式) 西蒙的决策链条 罗宾斯等“系统控制——过程维度” 德鲁克的目标管理(MBO)

管理由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修正(Action)四个环节组成。 二、戴明的“四环节”说(PDCA模式)

三、学校管理的主要环节

学校管理以开始计划,关键在执行。

1. 计划

计划的类型

? 从计划广度来看:战略计划和运营计划

? 从时间框架来看: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

? 从明确性来看:具体计划和方向性计划

2. 执行

执行不是一种单一的管理职能,而是一个包括了组织、指导、协调、激励、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体系。

3. 控制

控制的类型

? 前馈控制(Feedforward control) 预计问题

? 同期控制(Concurrent control) 觉察问题及时纠正

? 反馈控制(Feedback control) 问题发生后纠正

控制的要求

4. 决策

(1)现代决策论认为决策是一个分阶段、涉及许多方面的动态的复杂过程而不是一种行为

(2)决策——管理者工作的实质(西蒙)

(3)决策的流程(陈孝彬)

? 明确问题

? 查找问题范围、程度、特点

? 分析问题的原因

? 预测事态发展趋向

? 设定目标

? 要选择正确的价值标准

? 决策目标要有准确性

? 决策目标要满足约束条件的要求

? 决策目标要有明确的时间规定

? 拟定备选方案

? 拟定备选方案宜“先粗后细”

? 方案选择

? 重点解决两个问题:选择方案的标准,选择方案的方法

? 追踪决策

(4) 方案选择的基本标准

西蒙的有限理性

在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时,管理者试图令自己满意,用“满意”原则替代“最优原则”,不使用利益最大化原则。

三种观点的比较:最优、满意、渐进

学校管理学概要

四、学校发展战略制定的基本程序

1、从学校发展战略制定的基本过程来看,一般经过三个阶段:战略形势分析,战略备选方案准备,战略决策或者战略选择。

2、学校发展战略的找你略形式分析,一般是运用SWOT分析,综合分析学校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各种因素。

3、一般而言,学校发展战略备选方案的产生有三种主要方式:

(1) 自上而下的方式

(2) 自下而上的方式

(3) 战略小组方式

第五章 学校管理原则与方法

一、 学校管理的原则

a)

b)

c)

d) 民主化原则 科学化原则 适应性原则 有效性原则

二、 学校管理民主化原则

1、 含义

? 民主化原则就是让全体利益相关者参与管理过程,充分表达权益,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管理制度、管理程序体现一种公平和公正

? 在一个具有民主氛围的学校内,尊重和理解成为人与人交往时的基本价值规范

2、 要求

? 要有教师权利意识

? 要有学生管理角色意识,学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平等的当事人

? 管理者要有民主意识

? 要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建设

? 要重视制度建设

? 要注意工作程序的合理程度

三、学校管理常用的方法

1、 行政方法

(1) 特点

权威性 强制性 无偿性

稳定性 时效性 垂直性

(2) 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 行政权力使用者必须认同管理就是服务

? 对学校管理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 要建立高效运行的行政管理系统

? 要建立可靠的信息系统

2、 经济方法

(1) 特点

驱动性(利益) 敏感性

政策性 公平性

(2) 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a) 要将经济方法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

? 切忌唯“物”论

b) 要综合运用经济方法

? 经济的来源:多渠道,稳定性,增长性

? 保健功能与激励功能的关系

?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 内部组织的平衡(不患寡而患不均

3、 法律方法

(1) 特点

严肃性 强制性

规范性 可预测性

(2) 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 在教育管理法律关系中,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

等的。

?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是平等的劳动合同关系的双方。

? 学校与学生(家长)是平等的教育服务合同关系的双方。

? 对学校实施教育管理服务活动,主要应按照相关民事法律规定进行合法性审查。

? 学校独立的财产所有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主要受到《民法》保护;办学自

主权受到《教育法》保护。

4、 思想教育方法

(1) 特点

长期性 广泛性 渗透性

启发性 灵活性 内生性 长效性

(2) 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自觉与规范相结合

? 组织和非组织的形态相结合

第六章 学校组织管理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组织的概念

(1) 从社会实体的角度

从社会实体的角度,著名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组织有三点基本要素,即: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沟通。

(2) 从社会过程的角度

二、组织的类型

(1) 美国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塔尔科特·帕森斯(T. Parsons)根据组织的目标和功能将组织分为四类:

? 经济生产组织

? 政治目标组织

? 整合组织

? 模式维持组织

(2) 艾兹昂尼(Etzioni A.W)根据组织的支配手段把组织分为三类:

? 强制性组织

? 功利性组织

? 规范性组织

(3) 美国社会学家布劳(P·M·Blau)和斯科特(W·R·Scott)根据组织目标与受益者的关系将社会组织划

分为四类:

? 互利组织

? 工商组织

? 服务性组织

? 公益组织

(4) 从是否具有盈利性和是否面临市场竞争,将组织划分为以下四类:

? 竞争性的盈利组织

? 竞争性的非盈利组织

? 独占性的非盈利组织

? 独占性的盈利组织

三、组织理论对学校组织性质的分析

?

?

?

? 古典组织理论 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社会系统理论 现代权变的组织理论

四、社会系统理论的学校观

一)权变组织理论

1. 作为松散结合系统的学校:权变组织理论指导下的学校观

? 权变理论认为管理中不存在一个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 ? 组织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

? 管理者要根据组织的各个子系统内部和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组织与其所处的环

境之间的联系,不断对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形成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2. 权变组织理论的学校观

1) 20世纪70年代初,科恩、韦克和奥尔森等人,从学校组织的特殊性出发,提出了著名的“松散结合系统理论”。

2) 在学校组织中,不同部门有各自的特点、作用和分界线,这些部门尽管结合在一起,但彼此间的依存关系不但很少而且很弱。科恩等人认为学校组织经常处于“有组织的无序状态”。

3) 学校组织目标往往比较含糊,而且经常变化

4) 学校教育的行动与技术手段模糊不清

5) 参与学校决策与行动的人员具有流动性——呈现一种“流动式参与”的特点

6) 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把学校看成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结构,还不如将其看成是一个“观念上松散的结合体” 。

二)

1. 作为学习型组织的学校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观点

?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被认为是新世纪管理模式的理念。

? 学习型组织倡导人本的文化价值观

? 强调组织与人的和谐发展

? 核心是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学习机制

? 思考和创新是其精神支点

2.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学校观

? 学校组织成员拥有共同的愿景;

? 学校领导的新作用;

? 高效能的组织结构与团队建设;

? 持续发展的组织学习机制。

五、学校(组织)效能

1.学校效能的含义

1)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是从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增值”与“创值”的角度定义学校效能。认为有效能的学校是使“学生能取得的进步比学生从其本身已有特性出发所期望的进步更大”。

2) 陈孝彬主编的《教育管理学》中做出如下表述:学校效能指学校发挥某些积极作用的能力及其实际结果。

3) 郑燕祥认为,学校效能是指学校适应内在及外在的限制,并长远地达成不同有关人士所追求之目标的能力。学校的组织学习能力及组织变革(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 organizational change)能力是学校效能的重要指标。

2. 学校效能的研究视角

1)目标模式

2)关键人群需求满足模式

3)投入——产出模式

4)环境适应模式

5)学校内质因素优化模式

第七章 学校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

1.组织结构设计

2.管理制度和方法设计

二、学校组织结构:可能的形式(据学校规模选择组织形式)

1. 直线式组织形式

一位上级领导负有最高指挥责任,命令自上而下层层下达,形成直线式指挥链。不足在于横向沟通不够;对各级领导者要求非常高。

2. 直线参谋制

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业务量的增大和决策日益复杂,组织的最高领导者配备专门的助手来协助完成决策与指挥工作。亦存在横向沟通不够的问题。

3. 职能型组织形式

1) 职能型组织结构亦称U型组织,起源于本世纪初法约尔在其经营的煤矿公司担任总经理时所建立的组织结构形式,故又称“法约尔模型”

2) 按职能来组织部门分工,即从组织高层到基层,均把承担相同职能的管理业务及其人员组合在一起,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和管理职务。

4. 事业部制组织形式

事业部制,也称“斯隆模型”之称,也叫“联邦分权化”,是一种高度(层)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

5. 矩阵式组织形式

在大型组织中,为克服缺乏横向沟通的弊病,把管理中的垂直联系和水平联系、集权化与分权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设计的组织结构模式。

三、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必要条件

1. 要选拔一名好校长。(校长负责制既是一种领导管理制度,也是对校长个人素养的一种要求。要充分发挥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的优越性,就必须挑选和培养一名合适的校长。)

2. 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给校长授权。

3.要有学校管理监督的民主化与之相配合。

4. 要进行教师任用制度、教师劳动报酬分配制度的配套改革,是校长的职权责逐步趋于一致。

四、选聘校长的形式

五、校长需要如下基本权力(箫宗六):

1. 决策权 2. 人事权 3. 教学权 4. 财经权

六、学校的组织机构

?

?

?

?

?

? 校长(校长办公室) 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 教职工代表大会 业务组织 校务委员会、专家顾问团(委员会) 政治性组织、群众性组织(工会、学生会、学生社团)、学术团体

第八章 学校文化

一、学校文化的结构

1. 学校精神文化 2. 学校制度文化

3. 学校行为文化 4. 学校物质文化

二、学校文化与校风、校园文化的区分

校风:1) 学校行为文化指学校主体所体现出的文化形态,其内容包括:师生员工的生活方式、行

为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等学校气氛;同时还表现为多

种形式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2) 杨贤江:“校风是一个学校内的人物在各方面生活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和趋向。所

谓人物是:校长、教职员、学生、校役等;所谓各方面的生活是:学艺、健康、社交、

服务等;所谓态度及趋向是:适合时代、环境及他种情形的要求等。由这些种种因素

融合成的?空气?,就是所谓的校风。”

3) 校风包括: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学作风、学生的学风和职工的工作作风。

三、学校文化的内容

1. 学校文化的显性内容

1) 学校实物

以实物形式表现出学校文化的特色和学校成员的追求,以及成员的精神风貌,如学校的建筑、设备、技术、校服、校旗、校徽、 艺术雕塑等。

2) 学校行为

它包括学校的领导行为、师生员工以共同意志为基础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行为,学校公关行为等

3) 学校语言

它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2.(P358) 学校文化的隐性内容

1) 学校基本假设

2) 学校价值观念

3) 学校行为规范

四、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

1. 学校文化显性内容是构建学校文化的基础

2. 学校宣传活动是构建学校文化的重要手段

3. 实行参与管理是构建学校文化的必要途径

4. 学校领导身体力行是构建学校文化的先导

5. 着眼于人的素质的提高是构建学校文化的主要目的

第九章 学校领导与领导者

一、领导的含义

1. 领导是一种个人能力,也是一种社会过程,没有下属就没有领导者

2. 影响力的发挥

3. 领导包含目标选择,创造组织价值

4. 发展关系

5. 领导是指一种集体现象,出现在一个群体的环境中;领导者是保持先进性的、与众不同的人

二、领导研究的历程

1. 领导特质研究:为领导者画像

2. 领导行为研究:风格与特点

1) 俄亥俄大学的领导四象限理论(40年代),以定规和关心为两大维度

2)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也将领导行为划分为二个维度,称之为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

3) 坦南鲍姆(R.Tannenbaum)和沃伦·施密特(Warren H. Schmidt)于19xx年提出了领导行为连续体理论

4) 19xx年,美国行为科学家布莱克和莫顿发展了领导风格的二维观点,在关心人和关心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方格论

3. 权变理论:操作性的领导行为范式

1) 菲德勒的领导有效性权变模型

? 菲德勒认为,在非常有利和非常不利的情况下,任务取向或顽固和独裁型(任务取向)

的领导是最有效的

? 当情境只是适度有利和适度不利的情况下,人性取向或民主类型(关系取向)的领导

是最有效的。

2) Martin Evans:路径—目标领导理论

3) Hersey & Blanchard:动态情境领导理论(领导方式生命周期理论)

4. 转化式领导:一种新的领导哲学

转化式领导首先由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J.M. Burns)提出。在其19xx年出版的《领导》一书中,伯恩斯区别了两种基本的领导类型:交易式领导和转化式领导。

5. 领导研究进程的基本启示

? 人性假设:工具人-社会人-复杂人-道德人

? 激励策略:物质-人际关系-自我实现-共享的信念

? 行为特征:强制型-诱导型-参与型-合作型

? 关注人的发展:无视-忽视-重视

三、道德领导

1. 学校应该成为结构松散,文化连接紧密的组织,抑或说成是共同体(community)。

2. 萨乔万尼认为,学校领导应该从交易式领导的“为奖励而做”经由“为正在得到的奖赏而做”发展到“为美好的东西而做

3. 基本观点

? 领导的本质在于追求价值合理性而不是对管理技术与人际策略的熟练操控

? 道德力量是领导权威的重要来源,并应该被置于首位

? “领导者的领导者”是道德领导最重要的运作策略

四、校长权威来源

? 一个被广为接受的权力来源概念是“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

? 教育管理领域,对于校长的权威一般认为包括:职务性权力和威望性权力。

? 我国学者范国睿:法定权威、专业权威、参照权威

? 萨乔万尼:科层权威、心理权威、技术—理性权威、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

五、校长权威使用时的几种形式

1. 集权式 2. 分权式 3. 参与式

六、校长的角色

1. 管理者 2. 教育者 3. 领导者

七、校长角色体系

1. 随着学校管理不断趋于复杂化,学校校长在学校事务中承担角色也在趋于复杂化

2. 作为组织的管理者的校长

3. 作为教学领导者的校长

4. 作为人际关系促进者的校长

5. 作为冲突调解者的校长

6. 作为变革代理人的校长

第九章 教师管理

一、教师管理的目的

教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激发教师的发展潜能,唤起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激发教师的工作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的专业精神、工作能力、教育效能的全面提高

二、教师管理的基本过程

总的来讲,教师管理大致包括三个主要阶段:教师的聘任、教师的培养和使用以及教师的离任。

三、教师的任用

1. 我国的教师任用制度建国之初是派任制或者说是任命制。随着教育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

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教师聘任试点。

2. 教师聘任制是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通过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教师职务的一种制度。

3. 主要类型有职务晋升、续聘、辞聘、改聘、低聘、解聘等。

4. 教师聘任制具有以下特点:

1)地位平等化 2)关系契约化 3)任期明确化

4)过程公开化 5)机制竞争化 6)形式多样化

5. 教师聘任制的几个突出问题

? 聘任权的归属

? 聘任期限

? “高薪引进”和“末位淘汰”

四、教师激励

一) 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

该理论重点研究是什么因素激励人们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与激起、开始或最初激发动机的行为因素有关。

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五种需要层次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一个逐级发展的过程。

人的需求,不同时期和环境,有所不同,需求具有一定的主导性。

多数人的需求,符合上述序列层次,但少数人也存在例外的特殊情况。

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 双因素论由美国学者、心理学家赫兹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匹兹堡心理研究中心的工作成果。

2) 赫兹伯格在《工作激励》一书中提出了“双因素理论”的基本观点,称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

满意感的这类因素为激励因素,称另一类促使人们产生不满意的因素为保健因素。

3) 影响人的行为的需要有两种因素:

a) 工资、工作条件、管理制度、安全保障、人际关系等。

b) 工作的挑战性、成就感、上下级的信任、业务的发展和职务上的晋升等。

c) 激励因素是指与工作内容紧密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改善,会使人们产生工作

满意感,缺乏则使员工产生“没有满意”。

d) 保健因素指与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会使员工没有不满意,如得

不到改善则会引起员工对工作的不满。

4) 双因素激励理论实际上是说明了对员工的激励,可分为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

a) 内在激励,是从工作本身得到的某种满足,如对工作的爱好、兴趣、责任感、成

就感等。

b) 外在激励,是指外部的奖酬或在工作以外的激励作用。管理者若想持久而高效地

激励员工,必须注重工作本身对员工的激励。

c) 改进员工的工作内容,进行工作任务再设计,实行工作丰富化,从而使员工能从

工作中感到成就、责任和成长。

d) 对高层次的管理者来说,应该简政放权,减少过程控制,扩大干部、员工的自主

权和工作范围,并敢于给予干部员工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使他们的聪明才智

得到充分发挥。

e) 对员工的成就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使他们感到自已受到重视和信任。

3. 奥尔德弗ERG理论

4. 麦克利兰三种需要理论 (权力的需要、归属的需要、成就的需要)

二) 过程型激励理论

1、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

最早由托尔曼和勒温提出, 1964弗鲁姆在其《工作与激励》一书中完善了期望理论

2、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是由美国学者、行为学家亚当斯(J.Stacty Adsms)于19xx年在其著

作《奖惩不公平时对工作质量的影响》中提出来的,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 比斯和莫克(Bies & Moag, 1986)提出了互动公平(Interactional Justice)。

3. 目标设置理论

三) 行为改造型理论

1. 斯金纳强化理论

2.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

3. 归因理论

五、教师评价

一) 教师评价的内容

1. 教师素质评价 2. 教学行为评价

二) 现代教师评价的发展趋势:发展性教师评价

? 评价目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评价功能:强调展示成就与改进激励

? 评价内容:突出综合素质,重视个体差异

? 评价方法:注重质性评价,主张自我反思

? 评价主体: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各方协同参与

六、教师的心理特点

1、教师的自尊心强,重视自己的威信

2、教师都渴望民主,反对压服

3、教师的求知欲望比较强

第十一章 学生管理

一、学生评价的发展趋势

1. 学生评价的功能从证明走向改进。这一转变使学生评价由原来的“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转

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2. 评价内容从学生认知领域向其他领域拓展,特别关注学生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3. 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从被动接受评价向主动参与评价发展

4. 学生评价从关注结果到重视学生发展

5. 学生评价从关注结果到重视学生发展

二、学生管理的内容

1. 学生学业管理

2. 学生生活管理

3. 学生心理健康管理

第十二章 教学管理

一、教学管理的任务

1. 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

2. 维护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

3. 深化教学管理改革

4. 推进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研究

5. 动员必要教学资源,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营造学生成长的环境

二、教学管理的内容

1. 教学行政管理

2. 教学质量管理

3. 资源管理

4. 教学思想管理

三、教学管理的分类(视角)

1. 教学管理过程的视角:教学计划的管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质量控制、教学检查与评估。

这一过程基本以学期或学年为周期,循环进行。

2. 管理项目的视角:教学行政管理、质量管理、资源管理、思想管理

第十三章 德育工作管理

一、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优化

?

?

?

?

? 确立合适的目标 组建互通的德育网络 建立优良的德育及管理队伍 加强制度建设 拓展德育渠道

二、德育管理系统包含哪些内容

第十四章 学校公共关系与管理

一、学校公共关系具有不同于企业、政府机关及其他社会团体公共关系的特点

1. 学校公共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学校的性质、目标决定了学校的公共关系必须以教育人为最终目标,的最主要的这也是学校公共关系特殊性所在

2. 学校公共关系具有非盈利性

3. 学校公共关系具有地区性

4. 学校公共关系中与公关对象的关系具有直接性

二、学校公众的分类

要把公众看做一个过程来划分

1. 非公众

2. 潜在公众

3. 知晓公众

4. 行动公众

课本内容(第一 —— 三章)

第一章

1、区分学校管理学、教育行政学、教育管理学(P6)

2、学校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P10--11)

重点:现代管理学形成的标志

3、学校管理学的特点:应用性、政策法规性、综合性(P9)

第二章

1、人本管理理念(了解)(P23)

学校实施人本管理理念,关键是做好教师的管理工作:(P24)

? 充分认识教师的角色与劳动特点,了解教师的需要

? 运用激励艺术,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 挖掘教师潜能,促进教师发展

? 创造有序而又自由、紧张而有宽松的工作氛围是人本化管理的成功所在

? 校长加强自身管理,“率先垂范”、“与时俱进”

2、校本管理

在校本管理概念指导下的学校管理模式的特点:(P28)

? 学校是办学主体,学校办学的决策权应下放给学校

? 学校管理目标和任务是根管理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需要来确定的,不是由上级或外部强

加的

? 学校成员参与决策与管理是有效实现学校目标的基本途径,应建立由校长、教师、学生

家长和学生、社区成员组成的参与管理和决策的组织

? 学校决策者对自己的决策及其执行负有责任

3、 校本管理理念的构成要素:(P29--31)

? *校本管理是动态的自组织管理系统

? *校本管理是采用多种方法主动变革的管理

? *校本管理是以目标为取向的柔性管理

? *校本管理是权责相等的管理

? *校本管理是有效促进组织与人发展的管理

4、学习型组织理念(了解)(P37) 彼得·圣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