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汉修先生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由美国作家贝芙莉.克莱瑞写的一本获国际大奖的小说《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以我从未看过的书信形式来写的,我带着好奇读起了这本书,作者向读者呈现了雷伊这个普通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的历程。

这本书主要讲了雷伊在小学二年级时读了一本课外读物,他很喜欢那本书的作者汉修先生,便写信同他联系。到了六年级,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和汉修先生联系的更密切了。在信中,雷伊说出了他父母离异的实情、自己转学后的寂寞与无助。通过和汉修先生的书信来往,雷伊不但学会了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理解了父母无法共处的原因,体会到了父母对他的关爱,而且还练就了一手好的文笔--- 一篇描写他和爸爸做卡车出游的文章得了荣誉入围奖,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要成为作家的决心。

这本书告诉我们主人公雷伊坚持不懈的给汉修先生写信,每天都写,从而提高自已的写作水平,想成为一名著名的作家。我要学习雷伊,坚持每天写作,让自已变成一个成熟乐观、自信的孩子。以后不论遇到什么事,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总会有点挫折,我们要积极乐观的去面对,总会解决的。

 

第二篇:写作就是诉说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

写作就是诉说

——读《亲爱的汉修先生》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安小学 裴红霞

依旧记得女儿读完《亲爱的汉修先生》后,像鲍雷伊那样给了写了封短信:我已看完。一本《亲爱的汉修先生》真的胜过所有的作文书。更让人高兴的是,她主动去买了日记本,在寒假这样短暂而美好的日子写下只言片语。所以我确信这本书从语文老师的角度去读会更有意思。但不知道为什么当静心想为这本书写点什么的时候,感动在心底蔓延,抛开作者出色写作技巧,抛开鲍雷伊表达能力的发展过程,我看到的是一个男孩在父母离异、生活发生变化时内心的矛盾挣扎、喜怒哀乐,我被文章中的爱所深深感染了。也许因为这本书的幽默与蕴涵的情感,我们在不经意间就学会了像鲍雷伊那样表达诉说——这也印证了这本书胜过所有的作文书。

写作就是说自己想说的。鲍雷伊因为读了汉修先生的写狗的故事,很喜欢这本书,所以他开始给汉修写信。原来写作就是说自己想说的话。从那以后鲍雷伊开始絮絮叨叨和汉修聊自己的喜好与生活。

写作就是对某人说话。鲍雷伊对写日记很苦恼,可是汉修告诉他,写日记和写信一样,就是对某人说话,所以鲍雷伊在给假汉修写信的过程中,写了很多真实而精彩的日记。原来写作就是对着某人说话。想起上次沈站在南通说的“小孩子写作其实有很强的对象感”。当孩子觉得写作是对某人诉说时,他的目的很明确,情感很清晰,也自然而然知道要对这个人说什么,不说什么。

写作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鲍雷伊的作文虽然没有获得一等奖,但对他而言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许了,回想鲍雷伊给汉修写信、回答问题,写日记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写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汉修就建议鲍雷伊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我们是希望孩子快乐写作,愉快进步的,但现实就是现实,我们老师必须很现实地让孩子明白成功离不开长期的努力与积累。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而不是压力。像鲍雷伊那样尽管很讨厌回答汉修的问题,但一旦把问题回答了,他就获得了解放感与成功感。

写作引导是一种技巧。一直以来,我心里牢固树立一个观点:写作指导等于零,激发孩子的写作语文才是首当其冲的事。但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写作引导是一种大技巧,大技无痕,我不该一棍子打死,而是应该看到引导的良好作用。

比如汉修提出的十个问题,由易到难,紧密联系生活,这其实是给鲍雷伊出了十道作文题啊!再如汉修建议“写日记的时候就假装自己是在给某个人写信”,汉修还说“作家要思考”,还和鲍雷伊谈起了如何开头和结尾的事,虽然没有像语法书那样一、二、三一条一条写出来,但鲍雷伊在写作过程中边尝试边思考,在点点滴滴的积累中获得了进步。作为老师,我是应该想想如何“诱导”孩子放开心扉写出真情实感了。

读《亲爱的汉修先生》,读任何一部名著,心里所想的总是比较多,比较乱,当必须静心整理时,就觉得困难重重了。不过,鲍雷伊能坚定成为名作家的决心,我也应该坚定成为一个好读者、好老师的决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