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2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字

在寒假里,我读了发多书,其中有《百分百好作文》、《三国演义》等。我最喜欢看《三国演义》,里面有刘、关、张桃园三节义,三人成为异姓兄弟,虽非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生,有这份魄力让我深受感动,三人中刘备为大哥,替关羽打造了一支重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为张飞铸造了一根一丈八尺长的的蛇矛。如此看来,刘备真是情深意重,我喜欢读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让诸葛亮三日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他在晚上大雾来临时,命三十条船周围扎着稻草人,向曹操进攻,曹操以为有人偷袭,派一万人拚命射箭,诸葛亮是不费吹灰之力取得十万支箭,够聪明吧?还有关羽刮骨疗毒,刘备三顾茅庐,曹丕篡位,诸葛亮火烧连营,都很精彩,我看了之后,被诸葛亮的聪明佩服,为关羽的英勇神武而惊住。说关羽左臂中了毒箭,需要赶快医治,华佗说:“需要把肉切开。刮去骨头上的毒,再把肉缝合”,关羽说:“快开始吧。”华佗用刀把肉刮开,让人用盆接血,血流了一盆,而关羽神情自如,边下棋边喝酒吃肉,伤口缝好了,关羽说:“先生真是神医,手臂真不那么痛了,太谢谢了。”华佗却说:“没事,今日真见了将军英勇,百闻不如一见,真是名不虚传。”关羽说:“哪里,哪里。”

《三国演义》是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之祖,也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将历史性与艺术性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人物形象生动鲜活,结构浑成巧妙,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是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

 

第二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阅读品味人生

——读《三国演义》有感

总经理办公室 陈中杰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虞美人〃听雨》为南宋词人蒋捷所作。词中以听雨为线索,讲述了自己从少年到壮年再到晚年听雨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对人生、岁月流逝的感叹。同样的雨、同样的人,不同时期、不同场景去听,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正是因为人生是值得品味的。

同样,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也会给读者以启发,每一次阅读都会令人收货良多,令人回味无穷。近期,本人重新拜读了罗贯中老先生的著作《三国演义》,虽然初读此文时,笔者只有十多岁年纪,二十多岁又读过一遍,走入新的工作岗位,已近三十岁的我再一次品读,相较此前,又有很多别样的收获。十多岁的一读《三国》,我新奇于那些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战争故事;二十多岁的二读《三国》,醉心于其中尔虞我诈、机关算尽的恩怨情仇。三十岁的我再读《三国》,书中人物的形象在我心中逐渐清晰丰满。书中人物虽出身不同,性格迥异,但都处那个在纵横交错的历史年代,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通过三读《三国》,我更是能够透过一系列的阴谋诡计,

更深层次地思考一些决定人物命运的问题。

——成大事者、德才兼备?吕布为《三国演义》中的头号猛将,一支画杆描金戟,勇冠三军。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无人能敌。但其为人贪婪无厌,好勇无谋,有才而无德。他为赤兔马杀丁原,为貂蝉杀董卓,为徐州夺刘备徐州,人称“三姓家奴”,终不齿于人,被曹操缢死于下邳。刘备有德而无能,无诸葛亮辅佐之前,与关羽、张飞二人屡战屡败,一退再退。得诸葛孔明之后,才成就一方霸业,成为一方雄主。他一生之中全听诸葛军师之言,攻城略地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军师不在,唯一一次自作主张,御驾亲征,就大败于东吴,最终客死他乡。可见,成大事者须德才兼备,文功武略一而不可矣。

——盛极而衰,谁主沉浮?曹操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名声大噪,他旌旗招展,雄兵百万,意气风发,誓言扫荡江东。何曾想赤壁鏖兵,落得个樯橹灰飞烟灭,华容道关羽刀下死里逃生的下场?刘备取西川,声势浩大,自鸣得意,七十万人问罪东吴,也是誓言扫平江东。虽是打着为关羽、张飞报仇的旗号,实是要是雄霸天下,一雪前耻。怎料想夷陵之战,被火烧连营七百里,从此一病不起,落得白帝托孤的下场。由此可见,人越是得势的时候,越应该警醒自己,切不可得意忘形,刚愎自用,否则极有可能落得形势之下,一败不起的下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一书中

的重要主角之一。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出师之后风光无限:火烧博望、火烧新野一战成名;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将曹操百万雄兵付之一炬。虽然如此,终因蜀主刘婵暗弱无能,听信谗言,七出岐山而不成,呕干心血、含恨卒于五丈原。由此观之,欲成大业,虽有惊天骇世之才,如不遇明主,不集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类条件,也终将难成大事。

纵观全书,蜀、魏、吴三国机关算尽,却仅能维持三国鼎立格局,无一能统天下。终由司马氏篡夺魏权,统一吴蜀,建立晋朝。时事造化,不得不令人唏嘘。这也就印证了《三国演义》开篇那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原来,人们从事的任何活动,冥冥之中自有其发展的历史规律,德才兼备、小心谨慎、顺从规律者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缺德少谋、自以为是、背离规律者,只能螳臂当车,成为历史车轮前进道路上的牺牲品,成为后世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三读《三国演义》之后,我对人生的起伏变化又有了新的看法:一部好书,可以释疑解惑、启迪思维。人言“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在我看来,大可不必。读书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是书本与心灵对话的过程,是自我心灵审视的过程。

多读书,读好书,真是十分有益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