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读后感

随性,有为——读《心经》所想

佛法精妙,启迪人生,有幸读了《心经》,短短260字,却能让人能领会到很多道理,我就其中所想一二,结合佛家的思想,发表一点拙见,屈意失当之处恳请指正。

佛教不是哲学,却有着让人醍醐灌顶的哲思。佛陀也不是什么万能的独一无二救世主,他就是老师,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

《心经》作为经中典范,我想要结合其他佛经及历史渊源才能更好的理解他。释迦佛三十一岁悟道,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圆寂。后来,佛的弟子将佛陀在四十九年间对他人的开示整理成文,这就是佛经。据史学家讲,佛经传入中国是在汉代,之后,佛经又大量源源不断地东来。

民国时期,弘一大师说:“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可谓智慧通达。”已故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也说过:“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儒释道三家三而一,一而三。而《心经》也确实可以从心底拨开我们的迷雾,让我更加豁达从容的面对自己、走向社会。佛教名义上是八万四千法门,实在讲是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量的法门都是一个目的——定心。佛在《华严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但以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也就是说,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但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而迷失了自性,迷失并不是失去,它还在那里,只是我们暂时找不到罢了。打一个比方,自性就好比发光的灯泡,光就是无量无边的智慧德能。佛的自性光亮可以完完全全发出来,但我们自性的表面上已经积满了污垢,这污垢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换句话就是贪婪、嗔恨、愚痴、贡高我慢、错误的知见。光亮被遮挡了,但它还在,什么

时候我们把妄想、分别、执着去掉了,明心见性,你就是佛,佛就是你。

就像佛在《金刚经》中说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就是一场梦,梦中的景象都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虽然是自己的心变现出来的幻相,但我们迷失在其中,把这一切都当作是真的,喜欢的,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也要得到;讨厌的,就会生起嗔恨心,厌恶心。我们在梦中迷惑颠倒,欣喜、愤怒、悲哀、欢乐、忧思、叹惋、反复、恐惧、躁动轻浮、奢华放纵、情张欲狂、造姿作态。我们把这个身体看做自己,把身体以外的看作对立面。我们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有丑就有美,有高就有低,有苦就有乐,有生就有死··佛用这样的解释去普渡众生,在人们迷惘的时候,或许能得到宽心的法门。我想,作为一个认同唯物主义的人,对待佛法,我们在尊敬和钦佩的时候,也要理智的去对待,境由心生,但是未来也靠自己去创造。

有幸生为中国人,接触到古圣先贤的智慧。高境界暂时达不到,没关系,从基础开始,为人以德,待人以诚,踏踏实实,解行相应,每天在生活中历练自己的心,保有一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心。

在现世当中,我想《心经》可以让我们随性,也就是本着事物的规律,不刻意妄为,不急功近利,豁达开朗的面对诸事;或者说就是有一颗平常心,有良好的心态,“不以物以不以己悲”也是这个道理罢。当然,有好的心态,不是碌碌无为,是在心态摆正的基础上拥有理想、实现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雁过留声,当人生之途到了终点时,我们回首这一路的足迹,觉得无愧于心,于人于社会有自己的贡献,我想我可以坦然笑对··

拨开世俗的云翳,澄澈的心境,美好的追求,随性,有为!

 

第二篇:《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读后感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读后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六百卷《大品般若经》的核心,虽然全文只有短短二百六十个字,却言简意赅,寓意深广,是佛法的精髓要义所在,高度概括了大乘般若的思想,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大乘经典,传入我国有多个译本,以后秦鸠摩罗什和唐朝玄奘所译的版本最为有名。

初次接触《心经》是在20xx年,偶然的一次机会与一位居士结缘,她赠与了我几本佛学经典,其中一本便是《心经》。初读《心经》时,由于文中的佛学术语,觉得晦涩难懂,释疑之后,心里似乎也变得平静下来,以后每每品读,内心都会有新的收获。

经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理解为“通过宇宙万物规律的大智慧,到达超脱一切的根本途径”,通过对经题的分析,可以知道,此篇经文是讲述如何用般若智慧,了解万物本原,从而抛开烦 恼、痛苦、彷徨、苦闷、空虚、不安,拥有安乐、祥和、幸福、宁静的人生。

继而经文之中告诉我们用般若的智慧去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就会发现所有的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他们的本质都是“空”,这样过去所承受的苦难、厄运都会消失殆尽。物质的表象,无论发生了何种变化,都源于它的本原“空”,本原“空”则通过物质的表象表现出来,所以日月星辰、宇宙万物的本质就是“空”,由此亦可得出我们的精神世界本原也是“空”。它是清净的、平衡的,一直存在,没有生死的概念,没有污和净的差别,也不会增加或减少。因此,在

本原之中并没有现实的物质,也没有我们所谓的各种精神;没有六根、六尘、六识,没有三世两重因果,一切都没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无挂碍、安然、清明、圆满。

在现实生活中,《心经》也具有非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比原来更快乐吗?iphone4有了还想要iphone5,为了更好的车子,更大的房子,拼命工作,加班甚至熬夜,透支我们的身体,渐渐疏远了亲人朋友;房子越来越贵,物价越来越高,各种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自己是否在这种环境中变得暴躁,爱发脾气?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你是否还能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或者已经迷失了自己?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功利、浮躁、物欲横流的时代,贪嗔痴时时刻刻出现在我们周围,增加我们的欲望,夺走我们的快乐,愚钝我们的思维,怎样才能做到“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心经》给我们指明了道路,他告诉我们,万事万物的本质都是“空”,所有生理世界、心理世界、物理世界不过是“空”表象罢了,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针对我们对“有”的错误认识,要我们看破“有”的实质,其实是虚幻、无常、无自性,是“空”,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一切痛苦、烦恼便都能得以解脱,明白“空”,就能放下六根、六尘、六识,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这就是般若的大智慧,从而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证得涅槃,得以解脱。

以上为个人的一些浅见,如有不当,还望不吝赐教。

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