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油翁)读后感

《卖油翁》欧阳修 心得体会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1007~1072)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意思: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

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康肃公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

《卖油翁》这个故事向人们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古代有个叫陈尧咨的人,擅长射箭,以此自矜。而卖油翁只略表赞许。他把一个油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口上,将油通过钱孔灌入葫芦中,钱孔却不曾溅上一滴油。真可谓妙哉。陈尧咨的超人本领和卖油翁的绝技,是天生就有的吗?非也。卖油翁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的确,老农能辨别风云,善治理田地;演员翩翩起舞,表演精彩动人;雕塑家的作品玲珑精巧,形象逼真;诗人的作品脍炙人口,耐人寻味;……人们总会向他们发出各种赞叹;了不起啊,了不起啊!岂知所有这些,哪一样不是长期经验的积累,日夜苦练的结晶。当今,有

一些人自暴自弃,既不钻研业务,又不虚心求教,他们总是这样叹息:“我太笨了,能混碗饭吃也就够了。”他们真的笨吗?非也。他们谈起服装发式来头头是道;织的毛衣,称得上是艺术品;玩起#9@k来,谁也比不过他的机智灵活。这也可谓:“无他,唯手熟尔。”若是他们把这些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为四个现代化也如此钻研,那结果该是如何呢?

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经过勤奋的劳动才能获得,此所谓:“业精于勤。”只要肯下功夫,钻一门学问,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会熟练掌握它的奥秘,应用自如的。这也是《卖油翁》给人的启示。

 

第二篇:读后感

读卢志文《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有感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今天有幸能在此聆听各位校长领导对卢志文校长《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一书的高深精辟的见解,使我对卢校长的这本著作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想这些认识一定会对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其实,刚开始,我还以为卢志文校长写的这本书是很厚重的话题、内容,但是拿到书看了后才发现卢校长是用了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事例,娓娓道来的,他那幽默的文字读起来让人很轻松。书中涉及到当今教育发展面临的许多问题,诸如怎样当校长,怎么管理,怎样做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等等。其中第四辑“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蕴含着很多的道理,让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在这一辑中,卢志文校长介绍了自己从19xx年参加工作以来的成长历程和教学事例。在品读过程中,我被那种浓烈的工作热情深深地感染了,使我认识到在这一份份荣誉背后,付出的是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与艰辛。下面我就把感受深刻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使我对教师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对教师的描述,自古以来都有着不同的形容。比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赞美教师的诗句我们就会想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也一直都觉得教师要奉献,要牺牲自己,要默默无闻,要无怨无悔。当我读到“正确认识教师职业”这一节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不是蜡烛,也不是春蚕;教师应该是朝霞是祥云,照亮天空照亮别人,同时也要展示自身的绚丽。”是这句话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新的认识。是的,教师不应是蜡烛和春蚕这种悲剧人物。教师这一职业应该是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应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我们在为孩子设计美好人生的同时,也应让我们自己的人生绚丽多彩。我们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为什么不能同时成就自己呢?因此,我觉得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要有自己的事业心,不论在怎样的环境下,主动、积极地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第二、使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育是什么?对我来说一直都很茫然,从教这几年以来,也时常问起自己,什么是教育?为什么我要做教师?我也不知道。读了这本书后,我才领悟到教育原来还有那么多深刻的涵义。就像卢校长说的那样“教育是需要奉献的事业,是不懈求真的科学,是不断创新的艺术。教育就是让人不为别人所愚,进而不被自己所愚的漫长过程。教育是教会学生和自己懂得取舍的过程。教育是基因之外改造人的手段,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等等。当我读到卢校长的这句座右铭时,心里很有感触。“教师不能光追求给学生满分,还要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原来教育给我们提出的不单是分数的要求,还有更高的层面:那就是服务学生,满足学生。我们教师已经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我们要甘于去做“服务生”。让孩子们自主学习,让他们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而不再是老师讲自己听那么简单。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还充分挖掘了他们的求知欲,挑战欲和创新欲。我想,教育应该是在给予学生各种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一种快乐和幸福感,而不是痛苦。

第三、让我对教学效率有了更进一步的反思

“我们明明知道,有许多学生天天在花大量时间做他们水平能力永远都达不到的难深题目,也有许多学生天天在花大量时间做他们水平能力早已达到的变相重复的题目,可是,我们并没有采取得力的措施去改进。”卢校长的话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思自己,作为千千万万个普通教师的一员,我做了什么?我是不是还在一味的机械练习?我是不是还在为不及格的孩子大动肝火?我的课堂学生是否满意?读了卢校长的经验、做法后,我想他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开启了一个新的旅程。比如,他在文中提出的提高教学效率的五个“远大于”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知识的可接受性远大于其科学性和系统性;1乘100远大于100乘1;状态大于方法,方法大于勤奋;关键的20%远大于一般的80%;还有学习过程中的三个“不等于”——“讲”不等于“懂”,“懂”不等于“会”,“会”不等于“通”,这些简单而富有哲理的话,句句深刻,字字精辟,非常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总结。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当的角色是导演不是演员,我们要在幕后策划、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去展示,将学生置于聚光灯下,而不是自己霸占着讲台,滔滔不绝。课堂上要及时反馈,用心

设计合理的课堂反馈练习,不断反思总结。我们还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孩子们独立的悟。总而言之,就是要“围绕学生,激发学生,在于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用我们的真情实感赢得学生,从而达到理想课堂。

第四、使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在阅读中,我不仅收获了教学中的感悟,还收获了许多的人生感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现在我觉得自己的知识少的可怜。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那么,我们有没有像卢校长这样反思过呢?第一,我们有没有“一桶水”?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一桶水”,经过这么长时间不断地倒给学生加之“跑冒滴漏”,到底还剩多少?知识的遗忘率和其增长率一样是非常惊人的,难道我们就准备守着这半桶水不思进取?第二,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仅有“一桶水”够不够?第三,即便有了“一桶水”,那已有的“一桶水”水质如何?是优质矿泉水还是普通自来水?是活水还是死水?第四,有了“一桶水”是否一定能倒满学生的“一杯水”?我们有没有卖油翁的本领?不掌握教育科学即便有“一缸水”也不一定能倒满学生的那“一杯”;第五、同样倒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所付出的劳动、所花费的时间一样吗?这里有没有效率的问题?我们是“高投入低产出”,还是“低投入高产出”?第六,学生的那“一杯水”一定得由教师“倒”吗?教师是教学生学会“取水”还是教学生等着“倒水”?我们的学生有“汲水”的本领吗?卢校长的这段话告诫我们,身为教师要不断地读书学习,多向同事学习治班教学的经验,不断研究探索,时常重新认识自己,在工作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乐于奉献,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的新时代教师。

读完这本书后,我由衷的敬佩卢志文校长,不管是管理方面还是教学方面都让我折服感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最后,让我们牢记《致加西亚的信》中的一段话:“忠诚和敬业并不仅仅有益于公司和老板,最大的受益者是我们自己,是整个社会。一种敬业的责任感和对事业高度忠诚,一旦养成,会让你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

以上就是我读完卢志文校长的《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后的几点感想,希

望大家多多包涵。谢谢大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