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与反思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与反思

备课概述:

备课之前,思考着如何深入解读教材,优化设计,实现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姥姥的剪纸》为我们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作者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备课前,我是这样整理出文章的线索的:在乡亲们眼里:剪纸很“神”,深入人心;在我的刁难下展才艺,发现姥姥是因“熟”而巧,因巧而神;剪牛剪兔,亲情融融;剪纸表牵挂,往事成追忆。这样一气呵成的文章是不好随意“打散”开上的,教学设计时,我得始终围绕姥姥的“剪纸”开展教学活动,“技艺高超”和“浓浓亲情”有机融合,不仅让学生欣赏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纸艺术,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亲人的关爱,永远心存一份感激,并把这份情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一个“巧”字,一个“神”,一个“善”字,一个“熟”字,一个“拴”字,一个“缠”字。一个“梦”字。这些,都是表情达意的字眼。品的时候,我从关键字入手,然后到句,到段。作者用词如此精妙,感觉抓字词更容易抓住情感的聚焦之点,而抓句子就容易走向涣散。而一涣散,情感也就容易生出太多的触角,而不容易把握了。读文、想象、体味、感悟,学生随作者笔下的文字展开梦幻般的翅膀,也就激起了灵性的浪花,从而达到语文感觉的细腻敏捷,以促进心灵的诗化。

此外,“工具性”不容忽视。复习词语时将课中词以“词串”形式出现,用简单词句描述剪纸图案,模仿句式进行造段练习,想象村口祖孙俩对话,练笔设计等,给了学生语言实践的空间。这个单元的习作内容正好是观察剪纸想象作文,在上这节课时就可让学生欣赏形象生动、风格各异的剪纸,结合课文感受剪纸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剪纸所表达不仅是“形”,还有浓浓的“情”,那么,在上习作指导课时学生的观察想象就会有自己的独特视角,有富于个性的体验了,我的作前指导应该不会那么费劲了。

课时教案:

《姥姥的剪纸》(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诵读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心灵手巧 无所不能 广结善缘 有求必应

数九隆冬 三伏盛夏 身心入境 熟能生巧

清清爽爽 悦耳至极 形象生动 无可挑剔

调皮蛋 刁难 耍赖 拴在屋檐下 缠着姥姥

(有序排列的四组词语形成“词串”,无形中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读第一段,回顾“巧”和“善”

(1)导读: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部分。课文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到了作者的故乡。作者笔下的文字,就像电影镜头一样,让我们看到了大平原上的小屯子,看到了左邻右舍的窗子上的窗花,看到了姥姥和乡亲们。让我们通过有声有色地读,跟随作者走进他的故乡,他的童年。(齐读)

(2)回顾内容:我的姥姥有一双巧手。乡亲们只用一个字就把姥姥的剪纸水平说白了,说透了——“神”字。

(扣着课文写法入情入境地引读,帮助学生回顾姥姥的“巧”和“善”,无形中感受作者真切、自然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式。)

二、学习4—6节,感受体味“熟”

1、姥姥究竟有多神呢?迅速浏览课文第二段,把你认为能表现姥姥剪纸“神”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

2、交流体会、品读关键词句,感受“神”。

3、你们一定想看看姥姥的剪纸吧。(多媒体欣赏,引导学生用优美词句描述剪纸图案)

4、为什么那么神?“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姥姥说得很轻松,练得可不容易。出示: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生读)读着这个句子,你想到了什么成语或谚语?

师生结:为什么能那么熟?——离不开一个“练”字,勤学苦练,剪刀不离手。

5、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或你身边的人练过些什么?写作文、练字、弹琴、跳舞、打毛衣、包饺子?请你仿照这个句式,写写自己或他人的学习经历:( )练,( )练,( ) 练,( )练,甚至( ),熟能生巧,总练,( )。

6、欣赏完这些剪纸,你一定能把这些句子读得更好了。(学生朗读)

(找出能表现姥姥剪纸“神”的语句进行品读,体会“巧”缘于“熟”,“熟”在于“练”;描述剪纸图案能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神”,同时读写结合,描述图案和造段练习给了学生语言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实现了“工具”和“人文”合一。)

三、学习7—12节,感受体味“缠”

1、剪纸把我和姥姥紧紧连在一起,于是我和姥姥之间就发生了很多关于剪纸的故事,“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出示句子),什么叫“拴”?姥姥用什么拴住了我?以至于到后来,不是姥姥拴我,而是变成——我缠着姥姥剪纸了。

2、由“拴”到“缠”,姥姥剪的牛和兔把我迷住。速读课文,把描写剪纸图样的句子画下来,把祖孙俩的对话也画下来。

3、朗读、背诵指导。

(1)分角色朗读,随机指导。

(2)出示并引读:“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

(3)这段文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试着背下来,把快乐融入到你的读书声中。

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 )的兔子,( )的兔子,( )的兔子;( )的老牛,( )的老牛……兔子总是在( ),老牛总是在( )。我摆弄着( )的窗花,对( )的兔子和( )的老牛充满了好感。

(这一段情节性很强,尤其是由“拴”到“缠”的变化,不仅体现了姥姥的纯熟技艺,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对“牛兔图”的品味,扮角色来读祖孙俩的对话,剪纸故事中体会亲情。)

四、学习第13节,感受体味“梦”

1、读姥姥寄来的剪纸图样:美好的童年结束了。我上学了,小学、中学、大学……我还能收到姥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示句,学生朗读)

2、谈读后感受:读着这段话,你感受到什么?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名,你会取个什么名?这一切都融入了剪纸中,请你来读(指名),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齐读)。

3、展开想象:和姥姥一次次的团聚,分离,站在村口,姥姥会想些什么?面对姥姥,我会说些什么?长大了,我离开了家乡,但是我永远都忘不了的是什么?

4、体会作者的“思念”:所以,作者写道:(出示:事实上……

有声有色,生读)“声”指声音,“色”指什么?请你在文中找找表示“声”和“色”的词语。

5、感情朗读:这些声音和情景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让我魂牵梦绕,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有声有色的“心境”与“梦境”。作者的情感流淌在笔端,流淌在这段文字中,请你读——(指名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谁说剪纸中包含的不是这样的情感呢。请大家一块来感受——(生跟读),充满情意的文字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中,你会背了吗?(生试背)

(课文最后两句话较难理解和背诵,让学生从“牛兔图”想象祖孙分别时的对话,联系前文,体会作者心境与梦境里的“声”与“色”,把书读“厚”了,才能体会流淌在文字间的深情。)

五、升华延伸

1、读小诗:如果说,“神”的是姥姥的剪纸,剪纸的故事中传达的是作者的情。有位同学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题目叫《想》,我们来读一读:

(媒体出示小诗:听那悦耳至极的剪纸声 / 想起月光下姥姥 / 还是那月光下的话语 / 还是那慈祥的面容 / 还是那恬静的微笑 / 真想 / 再一次回到姥姥的身边 / 怀念姥姥亲切的话语 / 怀念姥姥勤劳的身影 / 怀念姥姥剪纸的刷刷声 / 好想 / 一切都回到从前 / 好想 / 再回到姥姥的身边)

2、布置练笔:在收到姥姥寄来老牛望着远去的小兔子的剪纸后,作者心境肯定颇不宁静,眼前肯定会浮现出和姥姥在一起时候多姿多

彩的生活画卷。假如你是作者,该怎么给姥姥回信呢?试着写写。 板书设计:

12、姥姥的剪纸

练——熟——巧——神

拴——缠——梦(有声有色)

教学反思——有“预设”,更要有“生成”

课后,认真看了老师们的评价,很是惭愧。备课时“想得美”是不够的,课上“做得美”才叫实效。这次上了课后,我在反思自己课堂上的应对和调控能力。有预设,更要有生成,我得留点时间应对课堂上的“生成”,没必要把课上得满满当当的,该舍则舍。以下两处教学让我后悔不迭:“ ( ) 练,( )练,( ) 练 ( )练,甚至( ),熟能生巧,总练,( ) 。”用这个句式说话时有些学生“对应”和“递进”得不好,我却没过多地指导。

读到文章最后一句话时,学生发现了我把“清清爽爽”写成了“悦耳至极”,我不是有意而为,确实不小心弄错了。经学生这么一说,我当时愣住了,当时我只是说“都是形容声音的词,老师不小心给弄错了”。课后琢磨:作者用词是多么巧妙和贴切,绝不限于避免用词重复。“悦耳至极”只言“好听到了极点”,而“清清爽爽”虽然平实,但它把剪纸声的入耳、好听、剪纸时的干脆利落表现得多么形象、生动。这是一个多好的契机啊,我竟然忙着收课了。如果让学生就着这个“老师的错误”讨论:你觉得用“悦耳至极”好还是“清清爽爽”

好?我想学生对“心境和梦境”、“有声有色”会有更深切的感受。这定是个美丽的错误。

 

第二篇:《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十一册《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高台小学 吕妍

(一)    教学内容

(二)            教材分析

(三)            教学准备

(四)    策略、教法、媒体设计

(五)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