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课经济学》有感

读《一课经济学》有感

总觉得经济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在上完了本学期的经济学课,特别是在读完《一课经济学》之后,感觉到原来经济和我们这么接近,我们也可以分析当前的国家经济政策以及国际经济形势,并且并不是每一个所谓的经济学家都能够确的抓住经济其内在的本质。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本书是美国著名经济专栏作家亨利黑兹利特专为社会大众撰写的经济学入门读物,出版于19xx年。全书包括三大部分26章,以一堂课的形式,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涉及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问题,例如政府兴建公共工程,储蓄问题,诅咒机器,等一些问题。以简单的阐述方式,向读者逐次解读这些复杂的经济问题背后的真相:什么样的经济政策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最让我们受益匪浅的是他针对那些广为流传的经济理论或学说中存在的谬误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批驳。

个人觉得本书所说强调得就是以下这个观点:人们总是只关注某项政策的即时影响,或者只关注政策对某个特殊群体产生的影响,而不去探究那项政策对所有群体造成的长远影响。这本身就是忽略种种续发后果的谬误。经济学的艺术,在于不知观察任何行动或政策的立即影响,更要看长远影响。不止追踪政策对某个群体产生的影响,更要看对所有群体造成的影响。不止注意直接的因果关系,更要注意间接的因果关系。

正是这种短见造成了现代社会中充满各种谬误而不被人们发现。正如烟大体育馆和国际博览中心之间所建的一所桥,不知道烟台市政府是怎么想的,不过在我们看来这座桥是毫无作用的。于是我们之中的许多人猜测建这座桥的意义,或者说到底为什么建这座桥。因为这会正值金融危机期间,于是兴建公共工程促进就业的说法应运而生。开始也觉得这是利民的好事,读了本书之后,才明白:其实这是一种浪费。因为这座桥根本不会创造出价值,建这座桥所增加的就业机会远不如把这一笔钱留在纳税人的手里所创造出来的的价值大。也许有人会说,政府兴建公共工程,是为了增加就业,让大家共同渡过难关,而不是为了获利。

说这种话的人是极其短见的,因为并不是失业的人少了我们就避开了金融危机,而与此相反,社会进步就意味着有一部分人要失业。政府牺牲了看不到的工作机会,创造出看得到的工作机会,花钱创造出看得到但没有用的公共建设,而这笔税收可以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政府如果主张征税把钱花在失业问题,其实反而民间资金减少,企业无钱可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到头来政府反而制造就业问题。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储蓄不如去花钱,花钱更能促进经济。然而经济萧条不能怪过度储蓄,而是政府不能制造出前景良好的企业经营环境,让银行留太多现金而没有借给企业去生产。 政府每年都在调整利率,是为了既不让经济过热,也不能过于萧条。其实现实中的我们都会感觉到这种调整对于储户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影响,相反,对于贷款者来说意义相当大的。所以说储蓄对经济并没有什么影响,真正有影响的是这笔钱有没有提供就业机会,许多人只看到,花钱促进了就业机会,而储蓄亦可通过银行贷款间接增加就业机会,因而认为储蓄不如去花钱,花钱更能促进经济,是短见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被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蒙蔽了。

很多的时候,看到那些现代化的机器高效率生产商品,我也会想:这么高效的机器会引起多少人事业啊。“机器导致失业”是很普遍的一个经济学错误。机器、技术改进、自动化、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并不会使人失去工作。机器的真正成果是增加生产、提高生活水平、增加经济福利。要让人人都有活儿干,并不需要什么绝招,即使在最原始的经济中,这种情形也是有的。充分就业,起早摸黑、全年无休、累死累活的就业状态——是工业发展最落后的国家的特色。对于已经达到这种充分就业的地方,新机器、新发明和新发现并没有办法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必须要等到人口有所增长才有办法。新机器的确有可能使失业增加,毕竟,人们如今可以不必工作那么长的时间,孩童和老人也不用再工作。但是利用机器可以成倍的增加利润,而是人们扩大自己产业,进而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当然如果按失业就意味着社会进步的关键说的话,机器的产生就意味着社会的进步,这与我们的认识是一致的。机器主要功用不在创造工作,而是增加生产,提高生活质量,增进社会福祉。

最后简单的写一下在读完本书以及上完经学概论后对现在社会中流传的“出口有利,而进口有害”说一下自己的想法。这种思想正可用本书中说阐述的思想进行判断。出口是有利的,是因为大家都看到了表面,即出口有利于增加国内就业,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而进口则会减少民众对国内物品的需求,进而增加失业。表面看这种思想很正确,其实我们都要知道,自愿交易对双方都是有力的,就如“吃饭对自己有利”(冯老师的名言)一样,出口和进口对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有利的。一件商品之所以能进口到国内,是因为它有国内同等商品所没有的优势,当然很大一部分的优势来自于价格上(价格高于国内价格就站不住脚),人们选择价格低的商品就会节约一部分资金,而人们会把这剩余的资金投资在其它的一些行业,进而增加了其它行业的就业机会,于是人们花了同样多的钱,不只买到了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其还投资了一部分潜在其它行业,又获得了一些益处,所以说进口也是有利的。与此有关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关税。事实上关税会造成整体的生产力降低,反而降低劳工生产力跟工资。关税伤害了所有消费者,却没有造福所有的生产者,因为关税只对受保护的产业有帮助,但对其他出口潜力较大的生产力,受害更大。原因是外国市场因为你的关税而赚不到钱,所以自然也不会跟你买东西了。 长期而言,关税和就业没有关系。另外作者不反对用于增加税收的关税。 有出口,才有钱进口。有进口,才有机会出口。当然这些问题需要有专业的经济学人士来解决,这里只是根据读完本书所产生的一些想法而已。

海081-1 李辉

200877501113 2009-12-07

 

第二篇:读后感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

《平凡的世界》,从一开篇便被吸引住了,平生还从未有一本书能如此强烈地吸引着我。那如潺潺流水般朴实无华的文字,沁人心脾,其间流露出的情真意切的感悟,充满哲理的思考给我深刻的启迪,引发强烈的共鸣。无论在哪里,无论当时当地是如何的喧闹与嘈杂,只要目光接触那些文字,情绪情感就会被拉入小说中的那时那境,体会感悟着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为他们或忧伤或欢欣,或感动泪流或轻声叹息或幸福微笑。

这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是喜剧?悲剧?正剧?也许都有一点。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老师推荐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她是在搪塞我,因为我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感觉,这里面的事情太平凡了,平凡得让我感觉到他们都好像是发生在我的身边。然而,当我读到第三遍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了我的血液慢慢地开始沸腾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

读《平凡的世界》,一是作者文笔自然平实,让人读起来非常非常地舒服,不似现在的某些文章故作深沉,表面文辞飞扬,实则提炼不出精髓要义。二是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细致入微,而且景物描写与人物心情、世事变迁相呼应,可谓一大特色

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啊?每到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也许这种困难与挫折只有孙少平所遭受的苦难的百万分之一——我们可曾有过这样的认识?就算是哪天放学是下了场雨,亦或是天气有些闷热而又停了电,我们往往会听到许多的怨天尤人。然而,我想只要是你读了《平凡的世界》以后,读懂了“苦难的哲学”,那么就算是你今后遭受再多的苦难,你也不会怨天尤人。 对于劳动的认识,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这绝对是一条精辟的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理论。“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这里体现出的是两种人,勤劳的和懒散的。人生来是没有差别的,然而经过了不同的境遇和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而在这期间,对于劳动的认识不同,对

产生这样的差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我们考到大学的时候,在学习方面,我们没有太多的差别。然而,经历了三年的大学生活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又是何其巨大。宰相刘罗锅在和绅临终前对他说:“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设计的。”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都应当好好想想,我们是怎样对待劳动的。

孙少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其实,他也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在写给妹妹孙兰香的信中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

“……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孙少平这样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又怎能称之为平凡的人。即使是平凡,也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伟大的平凡。

《平凡的世界》十个春秋冬夏,季节流转,世事变迁,也映衬着人物命运的起起伏伏。三是作者总能在叙述故事情节和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时,自然而然地推出自己对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人性、情感的归纳总结,恰到好处,发人深省。四是作者在全书的描写中始终能反映出一种强烈的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可以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人生奋斗的励志书。当然这部书包含的思想远不仅仅是这一点,但于我而言这一点是最深刻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它洋溢着的那种生生不息、执着进取的精神!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没有经受太多的苦难,然而我们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们每一天过这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绎着一幕幕平凡的戏剧。擦亮我们的眼睛,仔细瞧一瞧,那一位是孙少平呢?

读罢《平凡的世界》,又看《早晨从中午开始》。一种强烈而深刻的感受,路遥真正是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全部热情和激情在写作。他是理想的践行者,用近乎残酷的方式、非凡的毅力,身体力行了他关于人生的宣言:“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路遥用六年的青春、汗水,用生命打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平凡的世界》,它决不会因时光流逝而失去光彩,因为它所凝练的思想、流露的真情、反映的生活、都具有永恒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一遍又一遍地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给人生以多方位的思考和诠释,给情感以至纯至真的体验,给懒惰以无可争辩的痛击,给执着进取以最有效的鼓励。明天,将开始我第二遍《平凡的世界》的阅读。

在这本书中,带给我影响最大就是孙少平。他的家很贫穷。他穿的是破旧的衣服,吃的是丙菜。但并没有抱怨这个世界带给他这么多的不公,他只是怀着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

我佩服他,佩服他可以蜷缩在破旧的被褥里,就着昏暗的光亮读书,心中却

依旧为可以读书感到崇高和兴奋。

我欣赏他,欣赏他可以这边脱掉肮脏的工作服,那边就可以和田晓霞谈论文学,和顾养民探讨人生。

我敬佩他,敬佩他可以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为了生计去做最底层的工作。

他像不倒翁,像弹簧,不管你怎么推他,怎么压迫他,都不能真正的打败他。他是一个真正伟大的人!

他经得起磨难,受得住苦。而我呢?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吃着鱼肉海鲜,穿着名牌衣服,而我每天依旧抱怨,抱怨他人,抱怨生活。比起孙少平,我实在是太幸福了,我应该感到知足。

《平凡的世界》让我知道了平凡中也有伟大。同时也告诉了我,我很幸福,我应该学会知足常乐。

《平凡的世界》能够让我在今后的日子里,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够保持一颗平凡的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