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镇西老师《做好老师并不难》有感

教育无声,让孩子心中常怀那一轮“明月”

——读李镇西老师《做好老师并不难》有感

让孩子心中常怀那一轮“明月”,诗意盎然地行走在生命成长之路上,那真是一种幸福。 ——题记

徜徉在李镇西老师《做好老师并不难》一书的教育叙事和故事长廊里,聆听着爱与智慧的碰撞而花开的呢喃细语,那种幸福和喜悦犹如三月的花瓣钻入我的梦境。感慨之余,我不禁回想起林清玄笔下《送你一轮明月》中的那位老禅师,他无疑给我们这些“芸芸众师者”,上了人生中最精妙绝伦的一课,在他明月般慈爱的清辉里,小偷幡然悔过??是啊,做好老师并不难,难的是我们缺乏老禅师的那一份洞察世事的睿智,那一份明月般慈爱的光辉,那一份海纳百川的宽容之怀??

送给每个孩子一轮“明月”上路吧!让他们沐浴在我们慈爱的光辉里,诗意盎然地行走在生命之路上,翻山越岭,那何尝不是一种绝美的幸福?这些年来,我穿行在教育的丛林里,求索教育无痕的秘妙,应是此生最唯美最神奇的心路旅程。

一、送给孩子一轮“明月”:教者无声,学者悟声。

送给孩子一轮“明月”,那是一种教育无痕的至上境界,似雪融春泥,如花飘落丛林。在无声的教育里,师生的心灵得以沟通,思维得以碰撞,生命的华章得以彰显??

【案例1】“老师怎么又坐在我的座位上看书啊?”

前年我接手新班,班上一学生人称“老迟到”。教过他的班主任老师对我说:“这是个无人管教的野孩子,每天上学不到七点四十是不来‘上班’的;而且屡教不敢,批评多次仍恶习难改??”愤恨之情溢于言表。我问:“你怎么教育他的?” “还怎么教育?批评他呗?这种学生不批评还得了?我对他算严厉了,唉??”她无奈地摇了摇头。我笑了笑。开学一星期了,我暗中观察,他除第一天来得早些外,其余四天都是七点四十左右,我觉察到他真是个老油条。也许他有各种迟到的原因,但显然再走上任班主任的老路肯定是要失败的。

星期一我早早地到了班级,拿了本教育杂志坐在他的座位上看起来,过了七点半,他背着大书包姗姗来迟,我坐在他位置上继续看着。在这两分钟时间里,我估计他的心里也在翻江倒海:“咦,老师怎么坐在我的位置上,是不是我上课做小动作被老师发现了,还是家庭作业字迹潦草,对了,昨天值日我没打扫就回家了,肯定是组长打了小报告,看来老师来找我算账了??”两分钟后我离开了

1

他的座位,没对他说一句话。

第二天我又早早地来到教室,拿了本杂志坐在他的座位上看起来,他还是老样子,准点“上班”,我坐在他座位上继续看着。他站在我旁边心里盘算着:“昨天我表现还是蛮好的,作业也认真做的,是不是因为上星期和同桌发生纠纷的事??看来老师已经盯上我了,我以后可要小心点了。”两分钟后,我离开了,没对他说一句话。

第三天我又早早地来到教室,拿了本杂志坐在他的座位上看起来,他还是老样子,准点“上班”,我坐在他座位上继续看着,这次我看了足足有三分钟才离开。在这三分钟里,我相信他肯定又是在心里激烈的“思想斗争”。我离开时,我瞥见他紧张的脸。下课了,他问班上他最要好的同学小朱:“老师怎么每次都坐在我的位置上啊?是不是老师要??”小朱笑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着:“这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你这样天天迟到,老师当然坐在你的座位上了。”“哦!”

第四天我来到教室拿了本杂志想坐到他的座位上,但是他已不给我这机会了。 送给孩子一轮“明月”,需要老师有对学生有无限的爱。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心灵赢得心灵,是用生命唤醒生命,心灵相通,方能渐至佳境。

二、 送给孩子一轮明月:教者有意,学者会意。

送给孩子一轮“明月”,需要老师有大智慧,更需要老师对学生信任做支柱。为师者的眼中满是期待的目光,时时处处匠心独运,刻意而为;学生也在一次次的体验感悟中,终于明了老师的苦心孤诣。

【案例2】“优秀作文栏上怎么又没我的作文?”

曾经教过一个外地学生小朱,我刚接手,看他的作文没几句通顺,而且字极丑,基本达到鬼画符的程度,看他的文章需耐心,倘若心急非得心脏病不可。前任语文大师也屡次提及他的大名,谁料想六年级时他竟成了我的弟子。开学第一篇作文他交上来了,寥寥数语一面未满,字如蚊蝇,我需用放大镜端详。上作文讲评课了,他的小动作也拉开了序幕。我对同学们说:“今天老师想读两篇优秀习作大家听。”我认真地读着,大家认真地听着。小朱事不关己,依旧我行我素。读完了我清了清嗓子说:“下面老师想读一首我班同学创作的诗歌,不知大家有没有兴趣。”同学们都说好,同学写诗还是头一回呢。我将小朱的习作声情并茂的读着,小朱虽做小动作,但他也想听听是谁写的诗歌,所以一边听一边做着小动作。刚听两句就嘀咕着了,怎么这么熟悉呢,好像和我写的有点像啊,不对,又有点不像。再竖直耳朵听两句,好像有点像,又有点不像,怎么回事?因为我已经将他的大作做了较大的改动,因为篇幅短缘故只能改写成诗歌,有扩充了好词好句和内容,最后同学都鼓起掌来。下课了同学们纷纷猜想着究竟是谁写的诗

2

这么好。

第二次作文课了,我对同学们说:“老师啊今天给大家读两篇文章还有一首诗歌听。”两篇文章读完,一致公认好。到了读诗的时候了,小朱也进入了侧耳倾听的状态,不知老师今天读的是哪一篇诗。我又将他的作文做了改写,声情并茂地朗诵起来,大家听完又是一片掌声。小朱听出来了,这次有不少地方和他写的有点像的,莫非老师读的是他的文章。如此这般,读小朱的文章成了我上作文课的保留节目,小朱也在不知不觉中认认真真的上着每一节语文课和作文课,再加上小朱的悟性较高,到第十次作文课时,小朱的作文水平已经在一般同学之上了篇幅也已从诗歌向优秀习作挺进了。只是他的字还是出奇的丑。

新学期开始了,我宣布了新的举措,将班里优秀同学的作文张贴在表扬栏里,还答应每两星期刊发班级优秀作文报《青青草》,并将优秀作文向各编辑部投稿。同学们的情绪达到了空前的高涨。读小朱的作文每次作文讲评依旧。每次读都有他,但是每次中午张贴我都看见他急急忙忙地去看他的优秀作文有没有张贴出来,但每次都是失落。也许是天资聪明的缘故吧,就这样两次他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人家的作文写得精彩,字也漂亮。自己的作文也好,但是字太丑了,如果张贴出来,还不被人笑掉大牙啊?从那以后,我明显感觉他的字在快速进步,到第二学期下半学期,他的作文终于张贴在表扬栏里,看见他纯真的笑脸,我鼻子不禁有了一丝酸涩。是啊!为师者当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播下“信任学生”的种子,只有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产生“期望效应”。

我时常庆幸在这个纷繁嘈杂的世间,能徜徉在教育这一片幽静的丛林中,期待着每一天,绚日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将美丽的学校照亮,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开启崭新的一天。在好老师的世界里,他们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于是在他们的辛勤 “浇灌”下,孩子们成了快乐的“天使”。而老师也成了孩子们所信仰的“上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发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你的教育是苍白的。”但是假如有一天,你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他未曾察觉,你已离真正的教育大师不远??

3

 

第二篇:读后感 李镇西老师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

用心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心中感慨很多,李老师真正践行着教育的真谛,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而无私付出,操真心,负全责,用爱把天底下最小的主任做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令人羡慕不已。

目前,很多班主任一提到班级问题,就感觉心情烦躁,怨声载道,有幸福感的很少。过去,面对难题,面对再难缠的学生,也有办法,而且能够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可现在,觉得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无法与学生沟通,于是叹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因此,班主任幸福感的丧失是由于厌倦感的滋生,而厌倦感的滋生,我认为主要源于两点:远离学生,拒绝变化。

远离学生,不是指物理距离上的远离,而是班主任和学生心理距离在拉大。本来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但因为感情的隔膜,学生在我们眼前成了物,是分数,是试卷,是学习和考试的机器!目中无人的教育,怎么可能会有幸福感?厌倦感焉能不油然而生?

拒绝变化,指的是一切都喜欢按经验办事,总希望以不变应万变,或者说总希望学生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学生,学生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不愿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变化的老师,面对前所未有的教育难题,很容易束手无策。如此一来,不厌倦曾经热爱的班主任工作才怪。

最近一段一有时间我就翻阅一些有关班主任的书籍,其中李镇西

老师的一段话让我茅塞顿开。他谈到教师的幸福来源是说:享受职业,赢得尊严,学生爱戴,同行敬佩,家庭幸福,衣食无忧,超越自己。一个人只有以享受的心境对待职业才可能获得职业幸福,享受职业本身就是坚守职业。只有把职业当做享受的人,才可能心甘情愿的废寝忘食,坚持不懈。作为班主任,我们能够以享受职业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工作,怎么会有厌倦感呢?一个把职业和事业,生活融为一体的人,一定是幸福的。

另外他还说过,判断一个老师是不是真正的优秀,就看他对待后进生的态度和技能,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跌宕起伏,有时候甚至是惊心动魄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就是班主任不断享受教育并不断成长的过程。面对一个后进生,无论多聪明的教育者,也无法预料明天他会给自己惹什么祸事。在这个意义上,他还说:教育,每天都充满悬念!这里的悬念,主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的难题。期待着每一天的“悬念”,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并享受解开悬念后喜悦,然后又期待着下一个悬念-----,如此周而复始,这便是教育过程的魅力所在,也是教师成长的奥秘所在。其实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一项研究,一个课题,每一届学生就是自己的一个实验田,自己只要用心灌溉,享受过程,幸福感就会自然产生。

陈元志

2010.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