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

《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 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 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 ; 老

(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 ;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 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 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 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 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 ;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 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 ;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 ;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 服: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 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 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闻:使动,使??听到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 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明以(之)教我

5、及(之)陷于罪

6、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 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 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 何

4、牛何之(牛之何) 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 之

6、舆薪之不见 舆薪 见

7、何以异 何以

8、未之有也 之有

状语后置

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5、独何与

6、树之以桑

文言文一词多义

⑴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

⑵之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

牛何之(往)

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⑶舍

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

⑷诚

然,诚有百姓者(的确)

是诚何心也(真的)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第二篇:齐桓晋文之事 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胡龁 觳觫 衅 不识有诸 褊小 忖度 舆薪 挟太山 挟菜 便嬖 莅 商贾 赴愬 惛 放辟 赡 衣帛 彘 豚 庠序 畜养

二.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1.无以,则王乎 2.王说,曰

3.独何与 4.为长者折枝

5.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6.盖亦反其本矣

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 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9.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0.是罔民也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无伤也 2.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3.不能进于是矣 4.然后从而刑之

5.宜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6.凶年免于死亡

四.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1.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2.是心足以王矣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5.欲辟土地,朝秦楚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8.谨庠序之教

9.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五.解释下列实词含义.

1.保民而王 2.若无罪而就死地

3.以羊易之 4.宜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5.挟太山以超北海 6.莅中国而抚四夷

7.犹缘木求鱼也 8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9.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10.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11俯足以畜妻子 12.然后驱而之善

13.故民之从之也轻 14.奚暇治礼义哉

15.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16.申之以孝悌之义

六.解释下列虚词含义.

1.然则废衅钟与 2.诚有百姓者

3.即不忍其觳觫 4.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5.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6.物皆然,心为甚(若是其甚与)

7.夫我乃行之 8.抑王兴甲兵

七、一词多义。

1诸:不识有诸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2. 其:

齐集有其一

其若是,孰能御之

其皆出于此乎

3. 若: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

以若所为

若毒之乎

4. 殆:

殆有甚焉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5. 爱: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吴广素爱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明:

.举头望明月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明君治民之产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7. 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

失道者寡助

.任重道远

八..翻译下列句子.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4.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5.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7.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8.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10.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1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1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答案

一.胡龁(hé) 觳觫(húsù) 衅 (xìn) 不识有诸(zhì) 褊小 (biǎn) 忖度(cǔnduó) 舆薪(yú) 挟(xié)太山 挟菜 (jiā) 便嬖(piánbì) 莅( lì) 商贾(gǔ) 赴愬(sù) 惛(hūn) 放辟(pì) 赡(shàn) 衣帛(yì) 彘 (zhì) 豚(tún) 庠序(xiáng) 畜养(xù)

二。1。通“已”,止2。通“悦”,高兴3。通“欤 ”4。枝通“肢”5。通“刑”典范用作动词,作榜样。6。“盖”通“盍”,何不。“反”通“返”7。“涂”通“途”,道路。8。“愬”通“诉”,申诉。9。“已”通“矣”10。“罔”通“网”11。“颁”通“斑” 三。1。伤,妨害。2。明,视力。3。于,到。是,这一步。4。从,紧跟着。而,连词,表承接。5。爱,吝啬。6.凶,庄稼收成不好。

四。1。名作动,称王天下。2。名作动,称王天下。3。前“老”“幼”,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后“老”“幼”,形容词作名词,“长辈”“孩子”4。“小”“大”“寡”“众”“弱”“强”,形容词作名词,“小国”“大国”“人口少的国家”“人口多的国家”“势力弱的国家”“势力强的国家”5。朝,使动用法,使朝拜。6.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7。衣,名词作动词,穿。8。谨,形容词用作动词,重视。9。远,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不接近。

五。1。安定,安抚。2。走向。3。换。4。应该。5。跳过。6。莅,临,

统治。7。攀登。8。做官的人。9。憎恨,怨恨。10。规定。11。养活。

12。往,走向。13。轻易,容易,14。讲求。15。失,耽误。16。反复说明。

六。1。既然这样,那么。2。的确,确实。3。就是。4。疑问代词,怎么。5。本来。6。厉害,严重。7。这样。8。难道。

七.1.之乎 之于 众 2.其中的 如果 表揣测,大概 3.如果 这样 你 4.恐怕 危险,表约略,几乎,接近. 5. 吝惜 爱护 喜爱喜欢6. 明亮 清楚明白 贤明的 视力

7. 论说,谈论 说 ,讲 道义,道理 道路,路

八..1.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宾语前置)

2.(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主谓倒装)

3.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这话)是说您这样的人啊(宾语前置)

4.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朗的作用啊!

5.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6.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7.(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8.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9.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

10.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11.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12.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