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之一代女皇武则天听后感

听百家讲坛《一代女皇武则天》所感 -----我该如何存在 文 王川 在中国唐朝,有一个女人,她一手建立起了一个大气磅礴的王朝,是空前绝后,亘古未有的一代女皇。她治盛世,平天下,以一个女性的身份登基称帝,颠覆了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彻底改变了大唐帝国的颜色。她是一个极具个人魅力的女人。她通读文史,爱好文学,是一个才气横溢的才女,诗人。她大力倡导和发展文化;如李白,杜甫,颜真卿,无道子等后来人门耳熟能详的名人都是在武则天时期奠定的文化氛围里缓缓走出的文化巨人,武则天对唐朝文化的建设功高至尾。而作为一个统治者,在政治上;她打击反对派,杀伐决断,完善科举制度,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使得国内政局稳定。在经济上:发展农业生产,免除农民赋税让人民休养生息。在军事上:对外打击侵略者,对内镇压国内反动叛乱,维护了领土的完和整国家的统一。同时她也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她执政半个多世纪以来,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对中国未来之发展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武则天是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也是被后人所议论最多的。纵观武则天的一生,她14岁进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32岁成为皇后,41岁与高宗并称“二圣”,51岁成为“天后”,60岁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67岁登基称帝,82岁被太子李显推翻,同年病逝在洛阳。她的奋斗历程是曲折坎坷的。而不屈不饶,坚毅不拔,永不言败的性格和非凡的能力正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站在前里,当我们遥望这座屹立1300多年的无字碑时,更加体会到这个不寻常女人的不寻常之处,而她创造的种种传奇,也会带给世人说不尽的种种思索与启示。 那么,她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呢?原因有三:第一,时势造就英雄;第二,性格决定命运,第三,唐朝当时对女性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她自己超凡的能力。而做为21世纪的我们,又该怎样取得成功,如何让自己存在呢?

听人说在广西有一种风俗叫‘起丧’,意思就是人死了三年以后,他的后人在把死者挖出来重新葬在一个地方。我对此十分好奇,就不停的追问人死去几年后挖出来都还剩下些什么?朋友告诉我说,还能剩什么?就剩下一堆白骨,一缕头发。这是我第一次开始思考对于死亡这件事情,人都会在什么时候死去呢?会在八十岁生日的时候?还是在会在不确定的某一天?每当我晚上闭上眼睛,在第

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那我可以活的就少了一天。那我在今天晚上必须要做一个梦,才不会觉得浪费。看看我们的父母,他们比我要老很多,这一天会更快的到来,在将来的某一天死去,然后剩下一堆白骨,一缕头发,最后彻底消失。日升月落,斗转星移,一切照旧,就好像我们没有存在过。我特别害怕那样悄无声息的死去,所以小时侯老师问我说,你的理想是什么?我说:“老师,我的理想是千古流芳”我那时觉得人生的意义,就是做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人,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我那时很爱学习,对自己特别狠,每天逼着自己很早起来学习,不外出,不贪玩,但我没有坚持到现在为什么?因为在那种长期的反人类的强度下去工作,学习。我慢慢的觉得很疲惫,孤独,不快乐。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我们不是活给别人看的,我们是活给自己的。我们拿别人的赞美和铭记。来凸显自己那一点点可怜的存在感,未免太可悲。但是呢,时间在马不停蹄的向前飞奔,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才算没有浪费生命。鸟一生下来就是迁徙,捉虫;鱼儿一辈子都是在水里游来游去;作为一种更高级的生物,我们人类可以选择跟创造自己的生活,但是这种自由让我们很为难。因为生命就好像是上天借给我们的一副积木,无论我们把它搭造成什么样子,它都会收走,我们会失去一切。我每次跟朋友讨论这个问题,得到的结论都特别悲观。相对于这茫茫的宇宙,我们是一颗微不足道的灰尘;相对于死亡,我们的生命可笑的像一场幻觉。或许,或许人生根本就没有意义,重要的是此刻的感受。人生也没有什么结果,我们要让过程快乐。突然发现原来那句话就是真理呀,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可是过了许久,我又疑惑了,人是不是只有快乐就够了。看着那些到处游玩,甜蜜快乐的情侣,他们可以一辈子都这么无忧无虑,开心快乐的游玩吗?我想,快乐也不是及时行乐那么简单。无目的的,随心所欲的生活,只会增加我们的虚无感。一点也不会减少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不应该因为生命的无常,就放弃坐地享受。相反的我们更应该要有一个追求来帮助我们减少对这种无常的恐惧,只是这种追求它不是简简单单的屈从于欲望。,成为它的奴隶。亲爱的朋友,我不知道你同不同意我的观点,人到底应该如何存在。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死亡做最充足的准备。这个准备不是去准备一个盛大的葬礼,而是去准备一个值得一活的人生。

作为一个平凡得不能在平凡,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我,不管将来取得多大的成就,做了多么惊天动地的事,都会在将来确定的某一天死去。你跟我都没有

意义,但是我们对彼此有意义。

我记得一个老师说过:“人生最大的运气,不是捡钱,也不是中奖,而是有人带你走向更高的平台。其实限制人们发展的不是智商跟学历,而是你所处的圈子。而所谓的贵人,就是开阔你的眼界,带你进入新的世界。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遇见,你若懂得,就请珍惜吧!”

 

第二篇:百家讲坛讲稿

百家讲坛讲稿

让学生在美术中焕发生命活力

——学习生命化课堂理念随想

期初,战战兢兢地接受了百家讲坛的任务,我实在是没有什么资格给各位老师讲课,酝酿了很久,终于决定把听了熊校长关于生命课堂讲座的一点体会与大家交流,并请大家批评指正。

现代生命教育来源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追根溯源,中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其实也是一种浸透“生命意识”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人为中心,以人性的完整、和谐、全面发展为目的,突显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师生在一种平等,宽松,不受束缚的自由状态下探索知识,师生是“教学相长”的关系;启发式教学是先秦儒家教学的根本方法,学生在启发诱导中求知,学会做人的道理和乐趣;“不愤不启,不徘不发”,又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精神的愉悦,没有过重知识训练的负担和纯朴的教学方法营造了乐教乐学的人文环境。中国的道家思想认为,生命的本质不是外在的规定,而在于他的自然本性,教育就是把生命置于自然的背景下,使其自然本性自由发展。反对教育对生命的异化,倡导教育要“返璞归真”。道家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回复自然本性,所以他们要求摆脱经验知识的约束,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把握自然的能力。

1

历经千年后,在教育面临变革的今天,我们重新回归这些纯朴的教育思想,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审视,也是对生命个体的审视。

小学美术教育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和变革的需求,将美术课堂构建成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润泽灵魂、发展完善生命、提高生命质量、追求生命价值的空间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应进行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从“尊重学生生命自然成长”想到——该不该报美术班? 许多朋友都问过我:我的孩子特别喜欢画画,该不该报美术班去进行学习呢?我的回答是,如果特别喜欢画画,就在家里画,不报美术班。因为喜欢画画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对新生事物的兴趣与探索,他们眼中的画画与游戏没什么区别,他们眼中没有《蒙娜丽莎》、《向日葵》,没有达芬奇、梵高、齐白石;而我们成年人眼中的画画是艺术教育,不自觉地会以当代的名画、名画家去评价孩子的作品,并不断暗示孩子学画要以他们最终目标。艺术的终点真的是达芬奇、梵高、齐白石所创造的东西吗?它的未来是什么我们谁都无法预料,艺术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现在大多数美术班是把成人知识直接教给孩子,儿童是没有多少分辨能力的,只要是老师教的,都认为是好的。而老师教的就是把老师认为将来有用的东西,一点一点搬到儿童那里,教就是“填鸭”、“告诉”、“复制”,这样的教会毫不留情地把孩子的认知和情感一扫而光,使孩子没有了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毁掉了孩子的感受。生命课堂教育理论认为,美术技巧对于儿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画画的生命原动力,即兴趣和表达想法的冲动。让孩子更自由、 2

更随意、更快乐地画,才更符合他们的天性,才更有利于他们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二、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想到的——美术课不作示范画或出示示范画。

传统美术课堂中,老师一般都要在引导后作示范画,再出示示范画,让孩子看看人家是怎么画的。这样经过教师示范与解析后,学生画的更完美些,比如画面效果会更好看些。其实,儿童画最重要的不是这些,画面效果好的不一定就有想象力,反之,有想象力、有个性的画不一定画面效果好。

如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作范画展示,就等于给学生树立了“形象”样本,在他们的画里会少有自己的感受了,很少有看了范画又不被范画所影响的学生。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中是常见的,学生不是照着老师的画,就是照着书上的画。我在美术课堂中极少去示范或出示范画,并反对学生临摹书上的作品;而是侧重于引导,分析事物的结构,交流自己的感受,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这有点像进行语文课里的作文教学。我和多位语文老师交流过,辅导孩子画画更像是辅导写作文,文学与美术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表达方式上,文学是用意念化语言表达,美术是直观式的图形表达,两者的作品都是为了描述事物或表达情感,并且它们创作过程的重点都是要把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

总之,给学生设定了某种“样本”或“标准答案”,讲方法,讲步骤,这种看似规范、完整的教学,其实扼杀了好多学生的想象力和 3

主见精神,妨碍了学生个性发展。

三、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想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生命化教育关于课堂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首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探究性地学习美术。美术教师应从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教学。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现有知识水平,按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来研究教学方法,以及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如画一盆花,可用三种方法去画。第一个方法比较简单也易见效,就是让学生直接跟着教师画,教师画一笔,学生画一笔,这样做的结果是画得最像。因为学生自己没经历观察、思考、理解的过程,直接从老师那里得到了结果,画虽是学生画的,画的思维过程却是教师的。第二个方法是,让学生直接画生活中的花,教师帮助学生观察、分析或直接把观察结果告诉学生,如花的茎、叶、形态、颜色、纹理、样式等。这个方法比第一个方法好,毕竟是学生直接面对生活,但这个还不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学生虽不是直接接受的画法,但画的画却是教师的观察结果,作品并不是学生独立完成的。第三个方法,教师只作引导,不直接告诉儿童任何有关花的造型信息。可这样引导说:“请大家看看,这盆花的茎、叶、花、颜色、形态、气势与别的花有较大区别,到底怎么不一样需要自己仔细观察和比对,然后,把你看到和感觉到的形象画下来。”这样一幅画的完成,从初始到结束,都是学 4

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独立完成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引导、协助作用。在画的过程中,即便是教师眼看着学生画“坏”了,也先不要声张,随他去“折腾”,让他亲身体验一下“失败”比直接告诉他“要失败”了感受更深,记得更牢。把一切观察、思考和实践的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觉,去发现,去表现。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自由探究,促进个体生命自由之发展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根本思想。

四、让美术课堂教学过程自然生成

课堂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而不是完善得象一场精彩的演出似的按照预定的剧本进行的表演。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要一切都按照教案的步骤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还要更多地考虑到一些非计划的形式,来顺应教学活动过程中由智慧的挑战和激情的碰撞所产生的 “意外”。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生成,要求教师与学生一道融入生命体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照本宣科地背教学大纲或教案,而是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使得他们的头脑得到解放,从而对美有更多的思考和想象;使得他们的手得到解放,以便能更多地创造和表现自己感兴趣的事;使得他们的眼得到解放,更多地用自己的角度去观察美;使得他们的嘴得到解放,说出内心对美的真正感受;使得他们的学习的空间得到解放,更广泛地接触自然美和社会美。意大利的瑞吉欧—艾米利亚人在谈到教师角色时常常提起这样一句话: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的确,教师和学生同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 5

来与学生一起共同创造和经营整个的教学过程。

五、生命教育理念与美术课程性质的一致性

新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标将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界定为人文性,使美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体现教育的人文精神,注重学生发展的需要。

1、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体现新的美术课程标准

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学习者的平等的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教学相长。

给学生更大的体验空间:从学生喜爱和熟悉的内容入手,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气氛。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去体验和感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美术课对于生命教育的独特性

以独特的诉诸于视觉的形式使学生获得直观的美的感受和感动,这种美的感动是最自然的动力,可以引发学生美的心性,它能够促进心灵成长、达到心灵洗涤的目的,进而提升对生命的欣赏能力。

美术作品是美的心性与感情的具体表现,美术课能够使学生自由 6

自在、无拘无束地宣泄自己的感情。

美术课主题丰富多彩、有趣生动,有利于学生的参与,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生命、享受生命的存在。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