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主仆之间的故事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帅玉婷

风筝,一个在春季会自由翱翔的东西。

追风筝,一个在阿富汗的春季会十分盛行的活动。

哈桑,一个哈扎拉孩子,一个被人们视为恶劣民族的孩子。 阿米尔,一个阿富汗富家少爷,一个被人们视为尊贵完美的孩子。 阿米尔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哈桑陪伴着他。阿米尔的母亲因为难产死了,而哈桑的母亲虽然平安地生下了哈桑,却在不久后跟着别人跑了。也许是因为这类似的苦难让这两个有着不同命运的孩子走到了一起。

小时候风筝比赛,是这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最喜欢的事。哈桑的特殊才能,也是他能辨别风筝落下的位置。而正是因为12岁那年的那场风筝比赛,导致悲剧的发生。

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胆小感到惭愧、自责,他知道自己无法面对哈桑,无法面对这对自己一心一意的哈桑。于是他污蔑哈桑偷盗自己的东西,以此来逼走哈桑。由于不久后阿富汗战争爆发,阿米尔与父亲逃去了美国。成年后,阿米尔在美国过得不错,还有了妻子。但他始终觉得愧对哈桑,在接到了拉辛汗的电话后,去了巴基斯坦。

拉辛汗告诉了阿米尔许多事。其中,最重要的是:哈桑是阿米尔爸爸的私生子。这对阿米尔来说,无疑不是个天大的秘密。自己之前

背叛的朋友,竟然是自己爸爸的私生子,是自己的同胞兄弟,这让阿米尔有些接受不了。

之后,阿米尔听从拉辛汗的话,从阿塞夫是手中救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并收养了他。但索拉博由于心理阴影,在孤儿院割腕自杀,但自杀未遂被救。阿米尔带着索拉博回到了美国,索拉博却一直不愿与人交流。直到一个周末,阿米尔带着索拉博去公园,索拉博终于因为追风筝,对阿米尔露出了微笑,露出了甜美的微笑。

小说的最末,只有两个字,“我追”。是啊,阿米尔是该好好地追追失去的东西了。去追追哈桑;去追追索拉博;去追追索拉雅;去追追自己的父亲。但有些东西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的这句话在小说中频繁地出现,每一次这句话的出现都极具感染力。这句话是那么真,那么纯,那么美。哈桑这个与阿米尔差不多大的孩子,他会毫不犹豫地吃泥巴来表示对小主人的忠心;他会掩饰恐惧站出来保护他的主人;他会拼了命地为主人去追最后的风筝;他会深埋主人的背叛;他会回到战火弥漫的喀察尔守护主人空落落的房子;……他会为自己的主人“千千万万遍”。他活得是那样完整,是那样独特。

于20xx年8月14日

 

第二篇:读《放风筝的人》有感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描述两个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长故事,在我看来实在是不能作为小说的简介,字里行间无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终隐隐存在的那巨大的悲伤,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压得人永远透不过气。

追风筝的人,在第一眼看到这个奇怪的标题的时候,我有些茫然,风筝?怎么追?为什么要追风筝,原来这是阿富汗的习俗,每年初春,会有盛大的风筝节,许多的孩子会把使出自己积蓄了一年的力量来使自己的风筝成为佼佼者。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着五颜六色的风筝,每一只风筝线的尽头都有一个勇敢的斗士。当然,所有的风筝要在天空中进行决斗,就像一场盛大的搏斗,你必须要把你周围所有的敌人消灭光,你才能成为胜利,同样,你必须把你走位的风筝都打败,你才会成为万种瞩目和赞叹的焦点,那样会有无限的荣誉和光亮集聚你一身,在我们看来,这是一场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或者游戏,但在阿米尔那个时候,这对他来说具备着无尚的重要性,因为爸爸,因为父爱,他只有通过这样才能获得父亲的赞美和笑容,不再是鄙弃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再来说说追,追风筝,也相当重要,你抢到了最后一个被击落的风筝,那也预示着莫大的荣耀和完全的胜利。于是哈桑,便担当起了重要的任务,就是把那只被阿米尔击落的风筝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发,一切一切的悲伤的来源都在此处慢慢浮现。

“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从翻开这本书开始,一直就觉得故事中隐藏着让人透不过气的难过,整篇小说都是以一种压抑的感觉写的,可以看的出来“我”一直在为过去所干得事而后悔和难过,阿米尔对于哈桑的歉意也许不是我们能够体会的,但阿米尔却是一直煎受着折磨,确实,对于他一个在当时只有13岁的孩子来说,那样的事情他不会处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让自己受折磨,而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为他而愚蠢的奉献精神,他觉得只要将哈桑赶走,永远不出现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谴责了,但他,当时的他却不知道那错了,如果他没有在当时及时的承认错误,他真的会后悔,忏悔一辈子,这样的悔恨也许将陪着他一起走进坟墓,他将无法释怀。

从“我”的角度来描写哈桑所为“我”受的苦难,更加让读者觉得切身体验,小说中,我们一直是从“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样一个为了阿米尔少爷肯认命,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许在他的骨子里,也许他与身俱来就被教育成了那样的性格,我最感动的是哈桑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样的话能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口里出来,真的是让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后来,他心中一直爱着的阿米尔少爷,尽管阿米尔少爷不再理会他并且还不断的伤害他,他都没有背弃他,一直护着他,原谅我,我真的被这孩子给震撼了,为他我一直觉得心里挺难受的,总觉得嗓子里有东

西卡住了,让我有点哽咽。 文中多次写到“为了你,千千万万遍”是的,也许是感恩,但更多的是出于对朋友的付出。

故事的后来还在继续,阿里和哈桑一起离开了,接着俄国占领阿富汗,阿米尔和爸爸也被迫离开,离开了故土,踏上了去往美国的路,后来他和爸爸也一直在美国生活,并且他在美国还娶了妻子,有了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了,阿米尔的爸爸一直是一个铮铮的铁汉子,我一直这样看到。

很多年后的一通电话把阿米尔又重新召回了阿富汗,回来时,他带了一个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经死去了,但那个孩子和哈桑一样,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样,但唯独少了一样,就是不再微笑了,眼神一直那样的空洞,那个孩子一直悲伤着。风筝,又是风筝,一次偶然的放风筝得机会使得那可怜的孩子轻轻的拉扯了嘴角,其实不管那孩子经历了多少,他永远也只是个孩子,就该简单的生活才对。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小说的结尾又提到了风筝,从风筝中来,又回到了风筝中去,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很多年前,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很多年后,阿米尔为哈桑的孩子追风筝,“为哈桑,千千万万遍”。 是的,真正的友情延续来自心灵,不论联系有多少,只要内心留有彼此的一片天空,那么偶尔一声问侯就会带来会心的一笑。

从这篇小说中,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哈桑为了阿米尔可以千千万万遍,而阿米尔由于自己的私心,或者说由于自己的地位,对哈桑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竟让视为理所当然,而后的一切真相又让他再后悔与自责中渡过,从这里我认识到无论对于谁,我们都应该尊重,并且要抱着感恩的心,何况是对一个敢于为自己付出一切的伙伴。同时我们遇事要善于思考,要沉着冷静,以免犯下错误,一辈子在后悔与自责中度过,当然人生可能遇到一些我们可能无法结局的事情时也要善于求助。

另外,小说中描绘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不言而喻,以致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不愿面对现实,沉默······以及阿米尔父亲的为人知难处,在我眼里,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因为他处境实在太艰难,尤其是在得不到理解的情形下,很容易让不懂事的孩子误解,这也是小说悲剧的一个原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