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观后感

万园之园——圆明园

张天奕

夏天,我乘车来到万园之园——圆明园。我首先看到的是西边的藻园门,进入藻园门就是正大光明殿。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大型皇家园林,历经六代帝王倾力营造,历时150余年才落成。代表了中国造园技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万园之园。经历了英法之劫、土匪之劫、筛土之劫、木炭之劫、卖石之劫、开土之劫后。

此时只剩下了断壁残垣,不,只剩下了一个个基座。 我沿着小路走到前湖北岸的九州清晏,这里和进门处的正大光明隔湖相望,它由三个大殿组成,第一个是圆明园殿,第二进是无私殿,最北面是九洲清宴殿。这三个光秃秃的建筑基址清晰可见,看着杂草丛生的遗址我想象着它宏伟的模样,红漆的柱子,撑着灰色瓦片累积成的屋檐,屋前的台阶下,左右各伫立着一个石狮,屋内陈列着各色贡品,挂在墙上的是一幅圆明园全景图。这就是寓意天下生平,江山永固的九州清晏。长着杂草的基座把我从幻想中拉回现实。山河依旧,物“逝”人非。

走过九州清晏漫步到东面是福海,沿岸的荷花,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淡雅的粉色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随着淡淡的花香向东进入长春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洋楼建筑群。海晏堂是西洋楼最大的宫殿,欧式风格占整个建筑的60%。是欧洲文明的缩影。如今只剩下几个突兀的石柱,和残破的墙面。海晏堂由正楼和蓄水楼组成,闻名世界的就是它标志性的十二生肖铜像。我走上台阶,绕到建筑后边,看到了一个如泳池般的蓄水池,可以想象出当时这里喷泉和“水力钟”的宏大。可惜今日无缘再见,十二生肖的铜像也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部分铜首了。

坐在树荫下,我想象出当年古代建筑师巧夺天工的把钟表的喷泉结合起来,心中浮起一阵崇高的敬意。

沿着树荫,吹着凉风。继续向东走,是大水法,高大的石柱散落一地,仅有的几个石柱孤零零的矗立着,石阶破烂不堪。据说若这处喷泉全部开放,犹如山洪暴发,声闻里许,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旁边的复原图上我看到了大水法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狮子头喷水,形成水帘。前方为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两旁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顶端喷出水柱,像现在的音乐喷泉。当年,皇帝就是坐在大水法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奇观的。

大水法也是圆明园的标志和象征,象征着那经的辉煌,屈辱的历史,沉痛的教训。

虽然圆明园的主体已经不复存在,但它却以宏大的地域规

模、杰出的造园技艺、精美的建筑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全球。

中国皇家园林注重追求自然“天人合一”,追求意境“赏心悦目”,追求和谐“建筑和自然环境吻合”,追求内涵“文人墨客亲自参与”。再好再高的追求也是要在国泰民安的和平时期才可以实现和保留。

1840年的中国GDP世界第一,但却遭到全世界侵略者的洗劫,归根结底是因为“落后就要挨打”闭关锁国。就像1793年来到中国的英帝国代表说的:“清国就好像一艘破烂的头等战舰,没有好的指挥官,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当时的中国没有工业基础,顶多造点劣质的抬枪和抬炮。装备精良的英军则配备了在当时世界上相当先进的滑膛燧发枪。射程和射速都是清军的抬枪无法企及的。再加上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弱,管制不严等现象。这使得中国门户洞开。英法联军长驱直入攻入北京,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将宏伟的北京城付之一炬。

望着这饱经沧桑的残垣断壁。也望向了那段屈辱的历史。 从今天开始,为了祖国更加强盛,作为一个中学生,我要努力学习。

历史会不会重演,在于人们还记不记得曾经的痛楚和屈辱,在于“落后就要挨打”的铁律,更在于今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我们。

 

第二篇:圆明园观后感3000字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这部电影已经不是第一次看了,高中的时候在家曾看过一次,当时首先是被当时封建王朝回光返照下的强盛所震撼,也深深的被当时称之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的宏大,秀丽,惊世骇俗之景震撼,那一山一水,一瓦一瓴,无不映射出宏丽,智慧与强盛,留恋忘返。当珍宝被抢走,当瓷器无情地被捣毁,当那把罪恶的火把从一窗一木燃烧起了,心中油然而生的是无尽的惋惜和深深的愤恨。今天在课堂上再次观看,心灵再一次久久不能平息。

去年曾去过一次圆明园,独自游荡在这个曾令世界都惊叹着迷的园林,已无法再寻见当时的震撼。昔日宏伟秀丽的楼阁,景观已经荡然无存,所留下的只有静静的地基在品味着似梦般的过往,空乏的言语也无法表达出当年的繁盛。心中只有一丝淡淡的落寞。当在西洋景观遗址看到那些断壁残垣时,心中那份落寞更是无以言表,一种民族之情油然而生。今天当再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时,不禁将其中的繁华于今日之萧条加以对比,那巨大的反差更是一种震撼,一种警示,是无尽的深思。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

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还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长春园的北端,原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其中有座“西洋楼”,由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外国专家设计,创建于清乾隆12年

至24年(1747—1759),建筑用料大量是精雕细刻的石材,主要景区装置了多种形式的水池和机关喷泉。园路铺饰、绿篱修剪,以及围墙、石雕、铜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楼顶却盖上了中国特有的琉璃瓦,墙壁上镶嵌着琉璃砖,同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迭石技术和砖雕工艺。这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因而被西方誉为“万园之园”。园内还收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珍宝、字画典籍,堪称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

大文豪雨果的叙述没有一丝的夸张——“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集了一个人民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

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被外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遥远的亚洲文明的倩影。”她是中国鼎盛时期的代表,寄托着中国太多的自豪和骄傲。“希腊有巴黛农,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巴黎圣母园,东方有圆明园。”

当大火吞噬这一切的时候,悲伤不言而喻,但那份对英法那份愤恨外,一丝屈辱定然不会没有。是的,屈辱,自1840年以后就是屈辱,圆明园的焚毁正是那份屈辱的一点。当那火烧三天三夜后,我们民族更多的是思考吧,应该在那昏暗的天空下惊醒吧。一个泱泱大国,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跨过了康乾盛世,傲然于东方,却被弹丸小国,区区两万人攻破京都。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况?是盲目的自大,稍具一些科学思想的康熙只把科学看成一种玩乐,乾隆更是认为天朝大国无所不有,夷狄之物纯属取乐之工具,还自以为是的把大水法中的机械取水换成人力,可笑可悲。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他们目空一切,多次拒绝与其他国家互通有无,视“科技”为玩物丧志的东西,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时代。然而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就在西方国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先进的工业革命,正在一步一步地的超越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大清帝国注定要从瑰丽的天国中坠落,这样悲剧性的命运是无法逃脱的!今天的 只能在满目苍遗、断壁残垣中寻找那份失落的美好。正如那句古谚说的一样,历史的真相往往被繁华所遮掩。

鸦片战争之时,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双方大战然而清军用的 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当时的英军统帅就说这样一个民族,若能配上好的装备可以征服世界!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不争的事实。

曾听过一位袁伟时教授说过什么是大国,他曾说过一个大国最根本的是有没有一个自我更新能力很强的政治制度。当时的中国依然是封建统治下的君主专制,没有丝毫的思想自由而言,延续着传统的四书五经的科举制度和三纲五常的传统思想。当外来思想来到中国而是被视为不怀好意,是想颠覆我们中国的,还制造几次大事件。到康熙时期只留下所谓技艺人,来为皇家服务,其他的一并驱出,而且留在中国的只许信教,不许传教,也不许离开中国。将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交流就此掐断。康熙的后人更是孝顺,谨遵圣祖遗训,高唱着祖宗法不可灭的人伦道德,做着大国的美梦,一直不肯打开国门,把国家的

生机给掐断了。而英国自1215年颁布《大宪章》后,一直探索新制度,经过几百年的探索,终于在1640年爆发英国大革命,为英国的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此时的中国,满族人终于经过几代人人的努力,在1644年入主中原,开始了自己的封建帝国,延续着几千年制度,唱着大国的幻曲。

圆明园已随那段历史而只剩断壁残垣,如今,所有的繁华都烟消云散,只是那些残垣静静的躺在草丛中,这个见证大国奢华的园林随着大国屈辱而离去,有人说重修圆明园,但是更多的人认为没必要,我说也是,就让它在哪吧,一个民族的屈辱总要留下些什么,它留下的不仅仅是断壁残垣,它留下的不仅仅是这些,是那段屈辱,那屈辱后的思考应该永远留在我们心里,知耻而后勇,我们应该在历史中明白今天,正如毛泽东所说,居安思危,才能更好的前进,在这个见证者的鞭策下,民族,中华民族,只有前进,才能更好的傲然与世界民族之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