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中国妈妈》观后感

《中国妈妈》舞蹈鉴赏 《中国妈妈》是一部史诗,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这是一个阐述爱的舞蹈,这种至高无上的爱称之为大爱,它摒弃了仇恨,抹平了悲伤,跨越了国界。 在这个舞蹈里,无论是在动作上,表情上,还是情感表现上,都完美的用脸部表情以及肢体语言,细腻的塑造了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成功的的反映描绘出了中国母亲最伟大、最本真、最淳朴的胸怀,和对每一个弱小生命的珍视

《中国妈妈》

,讲述的是一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母亲抚养日本遗孤的故事。全舞围绕着主题“母爱”发展开来。在情感上运用不夸张造作而又具有真实感的表情,动作完整的表现出了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的复杂变化。憎恨、接纳、养育、送行四个环节紧紧相连。憎恨时的家恨悲痛,接纳时的拒绝挣扎,养育时的真情奉送,送行时的恋恋不舍。脸上诚恳而又丰富的表情,细腻而极具表现力的动作完美的演绎了这段过程,把“母爱”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一段跨国的母爱, 一位善良的中国妈妈抚养令人发指的日本鬼子的遗孤,显彰出了女性的伟大胸怀。爱能超越国界、超越阶级,母性的包容强烈的震撼每个人心灵。

一,憎恨

一群衣着简朴的中国妈妈弓着腰,在激昂的音乐声中,迈着沉重而整齐的步伐,向所指的同一个方向迸发尖锐的控诉和撕心裂肺的呐喊,控诉日军滔天罪行令人发指,这样的血海深仇无法宽恕,不能原谅,不共戴天!那弯曲的背,绝望的眼神,舞蹈深刻表现出中国妈妈遭受的苦难,失去亲人的痛苦。

二,接纳

音乐嘎然而止,人群中出现一个穿日本和服的小女孩,她蜷缩着身体蹲在地上,怯懦而可怜!然而,她是侵华日军的孩子,她的和服上还沾着中国人的血,一方面是对敌国的国恨家仇,另一方面,看着幼小可怜的孩子,本性善良的中国妈妈感到不忍与同情,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对于饱受家园洗劫、亲人被杀戮的中国(河蟹)母亲来说,能向仇人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给予这些孩子超越仇恨的亲情和关爱,已经超出了常人范畴,实在很难做到!但最终,无私的母爱使中国妈妈接纳了这个日本孤儿,演员围成圆后再散开,瞬间她的和服换成了中国小女孩的衣服。 中国母亲是善良与母爱的代表,这样的母爱称之为大爱,是跨越国界、化解仇恨的旷世情怀!

三,养育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当养育遗孤孩子时,中国妈妈表现出的那种真情流露及无私奉献,让所有人都能感到中国女性的伟大精神。在寒冷的冬天,母亲们插秧、割草,在田间辛勤劳作,同时也忘不了对自己“女儿”嘘寒问暖。妈妈将孩子的手捂在怀中取暖,而自己却被冻得瑟瑟发抖时,一个中国妈妈对孩子的疼爱不言而喻,无关国界,这是真正的 “大爱。此时,当年的异国小儿郎已经成了一个地道的中国姑娘了,她的活泼与懂事,让中国妈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简单的播种收割动作,让人联想到妈妈辛勤劳作,抚养这个本不属于自己 的孩子,憎恨与母爱的矛盾碰撞,母性的伟大瞬间体现。尤其是那几句歌词“老玉米,金黄黄,养活了异国的小儿郎。我捧着玉米回头望,地里站着的是我娘……”“女儿”一把抱住正在地里劳作的母亲,由于常年劳作含辛茹苦的养育,母亲的手磨出了层层老茧,“ 女儿”把妈妈的手紧紧贴在自己脸上,对母亲的心疼和体贴溢于言表,接着,“女儿”弯下腰,模仿母亲的动作开始为母亲分担劳苦,以求回报深沉的母爱。这一刻观者饱蘸泪水,妈妈也欣慰地潸然泪下:懂得感恩,知恩图报,不是亲生胜似亲生!接着,家喻户晓的东北民歌《摇篮曲》的旋律响起,旋律如泣如诉,悠扬感伤,轻柔的音乐让人回想起童年的往事,还有妈妈温暖的怀抱。

四,送行

然而,当年的小儿郎已经长大,可以帮妈妈干活了,可是中国妈妈却并没有就这样让孩子留下,白发苍苍的妈妈弯着背,一步一步蹒跚着步子拿出了当年的和服,告诉她当年的身世。女儿终将离去,离开这片养育她的厚实而深情的土壤,回到那个生下她却未能抚养她的陌生的国度。当她狠着心将女儿推出自己的怀抱时,她不舍,她心痛,那是她养了十几年的孩子啊,是她的儿啊。谁能体会她的心疼与无奈,在送行时,突然,女孩一个转身,回奔到妈妈身边,紧紧抱住妈妈双腿不忍离去,此刻别离让所有妈妈怆然泪下。母亲、孩子的恋恋不舍 ,让人为之动容。漫天大雪中,亲手抚养日本鬼子遗孤的善良的中国妈妈依然在痴痴地守 望,守望那个曾喊过“地里站着的是我娘”的女儿。母亲长久凝望的身影,让我体会到了中国妈妈的博大胸怀。

 

第二篇:看舞蹈《中国妈妈》想到的

舞蹈《中国妈妈》,震撼

———— 教师工作要艺术化

今天看了《中国妈妈》,很震撼,很感动,尤其是在日本小女孩要回国依依不舍的时候,我的眼泪禁不住的掉了下来。这就叫艺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编导和演员能把它演的活灵活现,能让观众的心一颤一颤的,太壮观了。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它的情节简单,思路清晰,过度自然,演员的动作不拖泥带水,很到位的表达了角色的心理需求,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就是它的动作很简单,尤其是一个好像是打水的动作,好简单,但不断的重复,而剧情和角色的心理发展也就在这样的动作中一步一步的升华了。俗话说“成也细节,败也细节”,这个舞蹈的成功与它对细节准确的把握也是分不开的,妈妈们从对日本人的痛恨到对接受了日本小女孩,并且让小女孩完全融进了自己的生活,这样巨大的心理转变,如果细节做的不好的话就很难让人接受,而编导恰恰做的很好,妈妈有很多,但每个人在每段时间对小女孩的态度是不同的,再加上小女孩自己的表现,为妈妈们整体态度的变化都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后面的情节就水到渠成了。说到妈妈们很多,我又想起来了一点,妈妈虽然很多,但每一段中都会有个体的变现,这样众和寡也就分开了,显得更自然,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了。另外,演员的动作很明显的表现了当时农村妇女的形象,很到位。

作为教师,其实是在我们的教育对象面对的是孩子的时候,提出让我们的工作更加艺术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从小有了比较好的艺术素养,当然这个艺术素养并不是说会跳几下会下腰等,而是从心灵深处得到艺术的熏陶,这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体现之一;另一方面,艺术的力量对成人很大,对孩子也一样,在幼儿园我们要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孩子们学会适应集体生活,这就要让我们的孩子在行为和心理上与在家中的要有一定的改变,传统方法是用强制性的手段,比如威胁、批评、训斥等,一些过激的行为在所难免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阴影,难怪有人回忆童年时说觉得最可怕的就是幼儿园老师,我们为什么不借用点艺术的力量呢?就像我们的社会,监狱是必不可少的,

但我们更多的还是需要用文化、教育等去感化和引导。对于孩子,后者就更重要了。试着让我们的工作往艺术化得方向努力吧,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很多,比如: ——提高我们说话的艺术性,通过音色、发音、音量、节奏和说话的技巧方面的提高,让我们的声音对孩子有一定的吸引力,让孩子们喜欢听,愿意听。 ——提高我们授课的艺术性,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不仅仅是把知识输进孩子的大脑,更要让孩子学会思考,所以在课程的安排和课堂环节的设置等,都要充分的激发孩子大脑的潜能,都要让孩子们有充分的兴趣,让孩子们有觉得听课时一种享受、美好的事情,而不是要老师总在维持秩序。

——提高与孩子交往的艺术性,要想办法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心理所需,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既做孩子的长者,又做孩子的朋友,避免单一的教师权威。

——提高自己肢体动作的艺术化。舞蹈中动作很重要,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能表达我们心里想法的途径不仅仅是用语言,肢体语言也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你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对他们也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肢体语言,避免单一的语言传授。

能做的很多,总之一个方向——工作艺术化!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