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观后感

优美的音乐声再次响起时,意味着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接近了尾声。第一次看这部影片,看到名字还在诧异它怎么会归类为心理类的电影。影片中的孩子们在学校遭受几乎变态式的教育方法,大部分孩子的心理或多或少出现了问题,尤其是他们的自尊心。好在,马修老师组建了合唱团,为他们开辟了另一条道路。虽然马修老师最终不幸离职,但是校长也遭到了举报被免职,孩子们的春天到了。看着他们脱离苦海,在倍感欣慰之余,也是受益颇多。

不禁想起自己在暑假去三下乡的日子。虽然我们是去陪伴外来务工子女,不少人的生活条件不算差,但是也不免有一些来自遥远的山区。他们接受的教育可能远远不及城里的孩子,而且父母常年在外,少有陪伴,即使不愿意但是也要承认这个事实,孩子生来人人都是一样的,在成长过程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至关重要。很难想象在影片中那个对孩子们而言接近是地狱一样的地方,如果让他们一直呆在那里,长大后会是怎么样一幅不堪想象的情形。俗语有云,棒棍底下出孝子。这样的体罚虽然会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显然对孩子的自尊心是极大的伤害,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爱的教育,沟通与包容,才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不过凡事有度,过度的爱又会变成负担,成了溺爱,又会害了孩子。影片中的马修老师虽然没有在明面上提及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但他却是十分敏感,知道孩子们在意的是自己那正在逐步养成的自尊心,它神圣而不可侵犯,所以他处理犯错误的孩子的方式都尽量避免关禁闭这类惩罚,发现他们的长处,开启新人生。

影片集中说的是学校教育问题,但看完以后对自己以后的家庭教育观也有了一定的影响。自己已经平安度过了青春叛逆期,虽然当时自己没遇上马修老师那样的好老师,但是好在也顺利健康地成长了。反过头来看这种自尊心养成的过程,也是别有一番感触。

 

第二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故事》,是这样一部影片,没有任何一丁点的色情和暴力,而是那样的阳光和健康,却同样的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这是一部关于事业与成功、教育与成才的影片,在欣赏着优美音乐的同时,相信为人父母和为人师长者还都会有思想上的不菲收获。

我不懂法语,不知道“放牛班”是法文的直译还是综合了中文的意译,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常把对学生不加区分、放任自流的教育和管理称作“放羊”,并且当我们这么说时,可能同时也意味着教育者的不负责任和被教育者的不可救药。我想“放牛”当与此相类。

的确,“池塘底学校”虽然名为学校,实际却是“教养院”,这里聚集了众多的问题少年,偷盗、说谎、抽烟、搞恶作剧对他们而言都是家常便饭;同时,这里还有一个浅薄、势利而冷酷的“铁血”校长,一个把“犯规——处罚”奉为圭臬的教师。在这里你看不到教育、教化的影子,那厚重的大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会客安排、关禁闭罚劳役的处罚等近乎军事化的管理使这里更像是一座监狱而不是学校。

但这一切,都因为一个“失败”的音乐家,“小小”的代课老师马修的到来而改变。马修是这样的其貌不扬,他没有魁梧的身材,没有英俊的面容,再加上秃顶的脑袋让他看起来甚至有些滑稽,但正是他创造了奇迹。他从这些让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养出来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皮埃尔”,并让受他教化的学生在几十年后满怀着敬慕和热爱的心情来怀恋他,这本身就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无上光荣和莫大成就。

1

平凡的小人物马修之所以如此令我们感动,恰恰正在于马修的平凡和普通。他给予我们学习的可能性,而并不简单是当作一个偶像或榜样而远远的膜拜敬仰。“池塘底”在“铁血”校长的统治下仿佛罩上了一面密不透风的铁幕,任何的变革和尝试仿佛都是不被允许的,而马修在这种“制度下”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当他发现这群孩子有唱“歪歌”的爱好后因势利导,成立了合唱团,并在被发现后冒着丢掉饭碗的危险进行了“制度内”的抗争,而成效是显著的:当皮埃尔内心深处对音乐的爱好被唤起,而独自在角落里唱歌;当那一群散漫不羁的孩子被音乐俘虏,而驯服的听从了马修的指挥,并大大减少了捣乱和恶作剧;当皮埃尔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并因为获得原谅而窃喜??这时候,在我们感慨音乐的神奇力量的同时,也不能不想到,无论多么叛逆、任性、看起来无药可救的孩子,其实都有一把可以打开他们内心之门的钥匙,关键是教育者有没有这种愿望、有没有这种耐心来寻找这把钥匙;平日里我们听多了老师们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对教育积重难返的无奈,但马修老师提供了我们思考的另一个角度:可否在无力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进行力所能及的探索?

教育者固然需要技术上的探索和创新,但同时更需要博大的胸怀、宽广的爱心和对任何一个受教育者永不放弃的耐心。马修用他博大的胸怀包容所有的孩子,包容他们所有的过错并给他们改过的机会;马修用他宽广的爱心熔化了孩子内心如冰雪般的冷漠;马修永远对每一个孩子都深怀信心,给他们最基本的信任。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必然是一个宽容而富于爱心的人,十恶不赦的孩子是没有的,即便堕 2

落固执如蒙丹的孩子,他也自有其坦率和可爱的一面。而鄙视疏远他们、对他们以暴制暴只能换来他们对社会的更猛烈疯狂的报复,这不能不令教育者引以为戒。

从事教育已经三年多了,而且也曾经是一名班主任,这样的孩子也会遇到,尤其是班级里平常调皮捣蛋的学生,真的是让人头疼。有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也是狠狠的教训他们,让他们下次不敢犯错误。说实话,这确实有效果,班级管理好多了,但我却发现,这些学生已经失去了他们做为孩子所应有的活力。我们跳过了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环节,直奔目标。我们强调了太多的是管理,教育反而从主角变成了配角。作为管理者,这样确实让我们省心了很多,但悲哀的是孩子们,成人以他们管理的方式来进行他们认为是正确的教育,忽略了教育真正的目的。

教育是需要真诚和爱的事业。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技能的移植,而是生命与生命的交触,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完整的投入。教育爱不同于基于亲缘关系上的母爱,教育爱源自教师对教育事业本身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是教师基于教育信仰之上对学生真诚的尊重、信任、欣赏和期待。教师是和鲜活的人打交道,教育目标的实现最终要靠师生之间情感关系。学生需要教师的关注,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很容易转化成对教师所教学科的情感,这种情感纽带能促使学生对整个学校生活都抱一种积极投入的态度。

教师对教育工作信仰和热爱的态度是最能影响学生成长的教育因素,所谓“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自身人 3

格对学生的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任何教科书和奖惩条例所不能代替的,学生从教师情感态度中所学到的东西,也远比教师所教的知识更多。因为学生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不是通过认知教学过程来完成,而是学生无意识地向教师模仿、认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教师的影响。爱因斯坦曾说,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将书本知识遗忘之后,还剩下什么样的素质,精神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放牛班因为马修老师的到来而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我相信,如果中国的“放羊班”上也多一些马修式的人物,我们也将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