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音乐会观后感

2012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观后感

虽然很久之前就听说过维也纳音乐会,但一直没去真正接触。所以对于不懂音乐的我这一直是高雅的象征。

在课上随着视频的开始,那富丽堂皇的金色大厅被鲜花点缀着,人们衣冠楚楚,正襟危坐,没有人带小孩子,没有人来回走动,没有人吃东西,没有人打手机,没有人摁闪光灯......,人们仿佛是进入教堂一般地在肃静等待着。乐坛上,乐手们一律黑色西装,白色衬衣。少数的几位女乐手跟男乐手一样的服饰。他们或各自调试着乐器,或静坐着等待着演出开始。而我们这些不懂音乐之辈也开始沉浸在这氛围中,虽然在电视上看到过很多遍了这大厅但她还是给人金碧辉煌的感觉。然而她却不媚不俗,她不是皇宫,不是达官贵人寻欢作乐的地方,她是音乐的神圣殿堂。观众,来自各个阶层,他们是为古典音乐而来。一年前,他们就订购了新年音乐会的票。年轻的大学生,靠打工求学,买不起坐票,举办者会在二楼出售部分站票以满足酷爱古典音乐的青年人。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乐手们来自世界各地,对他们的聘任有着严格的选拔条件,必须在著名的乐团担任过三年以上的乐手,才有资格参加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岗位竞争。也就是说,维也纳爱乐乐团的乐手是世界上顶级的演奏家!听这种水平的音乐会,就是不懂音乐的人,如我之辈,也依然能从心灵上感受到音乐带给自己的宁静、舒缓和享受。

除了音乐外,这次的指挥马瑞斯·杨松斯的幽默与优雅却是另外

的亮点。时而自信时而幽默时而淡定时而谦逊。如同那醉人的音乐般给人难忘的身影。后来才了解到这次是他继20xx年的以23首打破演出曲目总数记录后再度“发力”。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大师对音乐的激情,也让我们享受到独一无二的音乐盛会。

在曲目单中,最大亮点当属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首次登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舞台。给维也纳音乐会带来了新的活力。指挥和乐团也在积极拓展施特劳斯家族的生僻曲目,从节目单上看,开场的三首作品均为新年音乐会首演,令人耳目一新;加上之后汉斯·克里斯蒂安·伦拜的《哥本哈根的蒸汽机车加洛普》以及柴可夫斯基《睡美人》中的两个选段,首演曲目共计六首。此外,继19xx年之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将时隔14年后再度登上新年音乐会的舞台,演唱《闲聊波尔卡》和《打铁法兰西波尔卡》。

我不懂音乐,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音乐的热情。听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欣赏经典古典音乐,真的能深切地感受到音乐带给人们情感上的那种感染、慰藉和升华。

感谢音乐,感谢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刘海清 1024023

 

第二篇:《音乐之声》观后感

我从电影《音乐之声》中看电影中的音乐

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11级网络工程班 学号:11330117 姓名:于军伟

摘要:有趣的故事,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是《音乐之声》最吸引人的地方。音乐也是这部片子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贯穿了整部影片,我想导演之所以用《音乐之声》来命名,可能是因为故事发生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吧。影片中或高昂、或低沉的节奏,或吟咏、或叙述的歌声,还有那幽默风趣的表演不仅吸引住了人们的眼球同时也吸引住了人们的耳朵。故事背景是是战争年代,奥地利人依然是那么乐观、坚强,战争的间隙还忘不了舞会、音乐会,因为音乐是他们的生命,是他们战胜敌人、战胜困难力量的源泉,看来音乐在他们心中的魅力是无穷的。

关键词:巨典、传统音乐、流行音乐、音乐的教育

在音乐欣赏课上我看完了《音乐之声》这部音乐巨典。整个电影给人以美的享受,画面的美,音乐的美,人物形象的美。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感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观看结束后,我的脑海里总能浮现那壮田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本人比较喜欢音乐,我想影片除了画面美的同时主要是音乐带给人强大的震撼。

课后我又再观看了一遍,发现这真不愧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电影,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电影里的音乐歌曲都通俗易懂,很接近人们的生活,唱起来朗朗上口。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do re mi》,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现在还一直沿用着,比如说今年最流行的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整个歌曲旋律简单上口,老少皆宜,歌词也写的浅显易懂琅琅上口,像这样的歌曲又怎么能不堪称经典呢?观看完电影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经典音乐(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

什么样的音乐可以称得上是经典音乐?在我心里不禁有了这么个问题。影片中贯穿着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歌曲,是影片的一大特色。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雪绒花》,欢乐大方又耳熟能详的《do re mi》;以及七个可爱的孩子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广为流传,都是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歌曲了。

如果以通俗易懂为标准的话,那流行音乐可谓是乐坛的佼佼者。今天的中国,尤其是在大都市的大文化环境中,受到媒体的传播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群与流行音乐保持着近距离的接触。他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主动的接受、认知了流行音乐。

而对于中国的传统音乐则缺乏了解,在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变革中,传统音乐会面临怎么样的遭遇呢?

在当今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极快的时代,音乐的形式、功能和观念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当我们处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该如何面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和挑战难道不需要我们去好好思考一下吗?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大众文化和中国的现代流行音乐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就是流行音乐中的古典元素,传统情节不断增多。像我们大家所喜爱的S H E的《不想长大》,周杰伦的《十一月的肖邦》等等。流行音乐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它最大的优点就是通俗易懂,而这也恰恰是它的缺点,需要避免音乐的低俗化。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需要我们更好的去利用它。国外曾有音乐家指出流行音乐的本质就是对传统音乐的模仿,如《白桦林》和俄罗斯民歌等。

二、音乐的教育

音乐和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音乐就没有完满的人生。音乐是人的心灵的表现,满足人在精神上的需要。热情活泼的修女玛丽亚到奥地利退役军官特拉普海军上校家当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的故事。上校的妻子几年前已经去世.上校心灰意冷,用管理水兵的方法来管教孩子。孩子们的生活就像钟摆一样循规蹈矩.毫无生气。玛丽亚来到上校家后.顺应孩子们天性活泼的特点.教他们唱歌跳舞。带他们去野餐、郊游、爬树和划船,使家中充满欢乐。她的热情、爱心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喜爱.最终也赢得了上校的爱慕.她后来成了孩子们的母亲。纳粹德国占领奥地利后.爱国的上校不愿意效力于纳粹海军,于是,在一次民谣节上,上校带领全家成功地逃出了魔掌,翻越群山奔向自由。影片有趣的故事、悦耳的音乐、温馨的人情和天真无邪的笑料使它受到世人的瞩目.我更欣赏的是影片中的家庭教师玛丽亚这个人物。作为一个家庭教师影片中的修女玛丽亚不受繁文缛节的约束.带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生活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脚下.她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浑身洋溢着的青春活力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息成为这个人物最鲜明的个性。影片中玛利亚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用音乐去感化他们。用最通俗易懂的方法把音乐表达出来,使这七个孩子从零开始最后去理解音乐。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育人”而不是单纯的“育才”为其显著的特征。玛利亚从

一开始并不是教会他们很多音乐知识,而是教会他们怎么做人,然后带着孩子们到处游玩从中慢慢渗透很多音乐的知识,这样孩子们能轻松地学会很多东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她的悦耳的嗓音后面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她的这种音乐教育方式,我们不得不承认她就是当时引领时尚潮流的人物。

音乐是全世界最流行的语言。近几年来,超级女声、快乐男生及各类通俗演唱比赛,龙卷风一样,席卷了国内的流行乐坛。与此同时,掀起了一股艺术热潮,不管是音乐还是我们的美术专业的队伍在不断壮大。而真正使艺考大军的人数逐渐增多的重要原因,不仅是因为音乐艺术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还因为社会对文化艺术人才的大量需求。所以我们作为这庞大队伍中的一小份子应该全面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和欣赏能力。

《音乐之声》让我对音乐有了更多的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音乐也是一样,希望我们能从生活中发现音乐的美,也望自己能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辞典[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付 林.中国流行音乐20年.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付 林.西方流行音乐简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郭静舒.中外通俗音乐鉴赏.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翟继峰,张铜柱.通俗歌曲理论与应用.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蔡松琦.流行音乐和声技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