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2100》观后感

《地球2100》观后感

先不说电影如何,有个问题必须先说一下:我认为有这种世界性的共同关注地球生态问题是好的,但是把在会议上协商失败的责任都往中国和印度头上扣,是不科学的,西方国家工业革命起步比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早很多,他们是最早开始大量消耗石油、煤矿等能,才换来了今天在富强,而中国这种发展中国起步比较晚,而如今的中国和印度在世界飞速发展,慢慢的强大起来,所以西方国家为了保证自己在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地位不变,想通过在能源消耗和排放等方面遏制住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才提出来的。假如西方国家真是为人类考虑,那么他们应该在技术等方面给予这些后起的国家最大的帮助,从而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影片中出现了很多好的想法,我觉得是电影最好的地方,如可以种植物(粮食)的大楼,但它里面更多的是“如果(不)怎样,会怎样”。环境问题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人类的问题。地球资料消耗如此之快,我想主要原因有二:一、人口急剧的增长,二、资源消费模式。中国早就在三十年前提出了人口控制的国策,为此还采取了一些激烈的手段,被西方国家抨击没有人权。不说那些执行过程中的不正确手段,实际中国的这一国策是为地球做出了贡献的。地球的是它已经不能承载过多的人口了。如果真想挽救地球,一是控制好能源的过度消耗,另一方面我觉得应该全人类都自觉的控制人口增长这个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才应该是治本的方法,再辅助以其它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减少排放等等手段,地球才能真正有救,不然,一切都是空谈。西方国家总是标榜他们的人权,包括无限制生育下一代。但是他们想过没有,你现在生得越多,对于我们后代所能继承的地球就提前消费得越多,那么,对于后代的人来说,他们的人权

在哪里?所以,开那些保护环境的峰会,让这个减少排放,让那个减少排放,不如大家都统一起来,控制各国的人口增长,尽量让人口增长减慢甚至停止下来,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其它环境问题,不是吗?至少,控制人口增长,对哪一国的经济增长都不会有过多的影响吧??所以,从我做起,少生一个,造福后人。希望这不是中国人的口号,而应该成为全世界所有人的共识!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叫“给美国总统上的五堂物理课”,现引用其中三堂: 第二课 能源

我们的教科书和媒体不厌其烦地宣称,人们对石油的依赖太大了,必须摆脱这种情况,用其他形式的能源,比如用氢能、高科技电池替代石油来驱动汽车行驶。其实在物理学家眼中,氢能都不算是一种能源。因为我们可不是从岩石中把氢气直接开采出来的,我们是通过电解水或者从天然气中分离而得到的。氢能只是能量转换的结果,而转换过程也是要损耗能量的,也就是说,使用氢能从能量角度来说是得不偿失的。许多小巧的电池让人们很青睐,同广泛使用的汽油相比,世界上全部电池的能量也只有每年消耗的汽油产生的能量的1%。但目前的电池充电上千次之后就报废了,因此使用电池的成本比使用汽油昂贵多了。总统先生应该知道:石油不是罪人,寻找替代能源固然有意义,但节约能源更为重要,也更为现实。

第三课 核能利用

人们知道核能的巨大威力,但却害怕核电厂产生的核废料。美国政府规定,在核废料处理地区,居民因核泄漏而接触的辐射量不能超过15毫雷姆。其实,一个人每年从自然界和在医院做透视所接触的辐射量都能达到350毫雷姆。有人说:核废料在300年后的辐射性比作为原料的铀还要强100倍。从物理原理上讲,

这的确是事实,毕竟核废料中含有的放射性元素比铀矿要高。但其实所有的核废料都被存储在地下深处,并在周围安放了保护装置,即使略有泄漏,它的危险程度也只相当于自然界中尚未开采的铀矿。总统先生要用物理学数据给民众解释清楚,核废料保存问题已经解决了。

第五课 全球变暖

在普通公众头脑中,谁排放了最多的二氧化碳,谁就该对地球气候的温室效应承担最大的责任。由于美国排放了占世界总排放量1/4的二氧化碳,美国的确该为全球变暖负责,不过事实是,如今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率相对比较低。而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和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正在迅速增加。许多人认为,美国应该带头降低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给发展中国家做个表率。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一个富裕的国家才有能力去减少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幸的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排放了更多的二氧化碳,但它们目前还不富裕,无力支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费用。如果总统先生想要制止全球变暖,他的关注点应该在发展中国家。富裕的国家现在就应该资助印度、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帮助它们发展清洁能源,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重拾百年前的技能……如何靠地为生……这个世界会被大自然收回……”多么悲伤的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文明应当是向前的,它会有曲折,但总体应该是向前的。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我们不必害怕,我们要对党有信心,对温总理又信心。

最后以片中奥巴马的话结束:“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真是存在的,形式严峻,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机遇与挑战并存,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创美好未来!

 

第二篇: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观后感

其实在这次看之前就已经看过一次这个电影了,当时一个校选课的老师推荐的,回来就看了,第一遍看完的时候就感觉挺又启发意义的,然后课堂上看的这次是第二次看,觉得多看一次感受也会多一点。关于这部电影,在电影制作什么上没有什么观点,内容上个人觉得有挺多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如:知识的可靠性即怀疑与科学、当所学所知的东西被颠覆时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人生的意义等。下面分别来讨论这三个方面。

一、知识的可靠性

电影中主人公John讲述的关于宗教的部分颠覆了人们关于基督教的一般传统认识,抛开宗教方面的东西不讲,这里单纯来讲我们所熟知的知识常识等的可靠性。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外界的认识都很容易受经验所左右,对于在我们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和已经被科学权威证明了的知识很难有像电影中这样突破性的认识。关于在我们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知识我们都只是把它当做常识来认识和接受,一旦出现与我们深信的常识相悖的新知识时,我们似乎也应该对于既知知识来一个彻底的怀疑与批判。但是限于人们处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因而对很多知识很难有一个怀疑的结果,正如希腊哲学的怀疑论一样,人对于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的认识在有限的人的生命里产生了不确定性即怀疑。我们的知识是否正确?我们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历史和宗教,我们现在的人没有见证历史真实的的“当时”,也没有亲历宗教中的事件和时间,所以如果从怀疑的角度要证实这种真实性很难。生活中人们一般不会用这种怀疑论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知识常识,不过有时候对于某些方面我觉得我们还是要有这样的怀疑的思想的,虽然怀疑论否认了物质世界和客观真理的可认识性,但是也正是因为有着怀疑的精神,人类的知识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创新。

二、心理承受力

电影中关于心理承受能力方面比较突出的集中表现在两点:Edith对于Jhon关于基督教的讲述的愤慨;Will强制Jhon承认所讲的关于洞穴人的事纯粹是个人杜撰以及在得知Jhon是他的亲生父亲之后暴毙。在众人对Jhon讲述的自己是个14000多岁的洞穴人及经历的事的反应上也有这方面的表现,但是与Edith和Will两人的反应对比来看,那种冲突感并没有那么明显。Edith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人士,在听到Jhon说自己是耶稣以及对于基督教历史的一些“异端说”后,她没有办法推翻这些异端说,又不愿意接受与自己深信的信仰相悖的基督教史,所以在内心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欺的愤慨希望Jhon自己承认所说是假的,以达到自己内心一种心安理得的坦荡。我觉得她应该是接受不了自己所信仰的原来只是别人杜撰出来的并不真实的东西。一生的信仰轰然倒塌,这点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都应是很大的打击,对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Will是一个心理学家,在对内心的体验机制和意义审查方面应该比别的几个人更熟悉更严格点,对于个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感知程度也会比别的人深刻些,因此在电影中也是他最先表现出那种强烈的抵制情绪,在对Jhon进行了一些提问后拒绝接受所谓长生的故事要求Jhon承认所讲都是虚构,也正是因为他的心理学的专业背景以及心理医生的职业背景才导致他最后暴毙,当然年纪大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因。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有一个极限,尽管各人的极限不一样,但是当超越了那个极限时都会在情感和心理上产生一种很强烈的冲突,那种感觉很不舒服。

三、关于人生的意义

其实我个人也挺好奇Jhon对于活着的意义有什么看法,像他这样一个活了14000多年的人,经历了很多很多,所珍爱的人和事都一一离去,只剩自己一个人孤独的重复着经历和失去,他对于人生对于意义都将是怎样的看法?也许他的内心足够积极和强大,也许足够冷,这里不评判他这个人怎样,单说这么漫长的人生中的意义。电影中并没有讲他活这么长久有什么目标或理想,我是不能理解一个人怎么能够抵挡得了上万年的孤独经历后依然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去爱去生活且没有什么目标就只是单纯地活着。也许是电影的漏洞,也许是他这个人思想足够简单和内心足够强大,总之对于这样的一个人,很多很多的疑惑,关于他的意义

也不明白。

总之,这部电影让人思考很多,然后也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对于人生的意义也比之前认识和思考的更深入,对于个人的成长来说都是很好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