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建始实验小学六年级数学组教学研讨活动

《生活中的比》一课与人教版中的《比的意义》实属同一内容,但从课题反映出:《生活中的比》的生活味浓一些,《比的意义》数学味更为偏重,这是我们对教材的第一印象。比”是我们这册书的重点概念,“生活中的比”是整个章节“比的认识”的开始,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后面各节课是否能够顺利有效进行。所以,在课前,张敏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认真揣摩分析了教材,以期课堂上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发现规律,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在数学中,要不断的发现,善于总结规律,才能永远进步,获得成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发现规律,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及发现规律呢?我们六年级在认真读教材的前提下一致认为:

一、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在的教学内容也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让他们享受着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亲切。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一些数学规律。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典型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进行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发现数学知识,而且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发展。让他们享受着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根据以上研讨的理论依据,我们接着进行了本节课的上课、听课---评课---改进---上课---反思这一系列的教学研讨活动,大家积极发言,向主任对年轻教师手把手得教,毫不保留,年纪大的张老师陈老师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年轻的张海玉老师更是积极参探讨。张敏老师功底扎实,虚心好学。《比的应用》由张敏老师执教向大家精彩展示了。

在设计前,我们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基础“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次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在备课时我们反复斟酌两个问题:引入比的必要性在“图片的放大缩小”学生能感受得到,但在“速度”“水果价格”两个情境里,学生会认为直接“比速度”“比单价”就可以了,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

其次对学生也进行了前测: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都有较全面的了解,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有意识去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反思本节课我们认为还是有很多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根据实际需要引入比的意义,让学生充分亲历一个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张老师设计了“图形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钱”等情境,图形放大缩小”引发学生的观察讨论和思考,建立起比的表象,”“速度”“水果价钱”情境抽象概括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以及比在生活中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探究,层层深入,抓住了比的本质特征,培养了学生归纳类推能力,初步感知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

2、在引入比的概念后,教师组织学生说一说、写一写。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的比吗?教学时给学生的举列时间不多,但有个学生举出的例子很有代表性:我们篮球场上的比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张老师抓住了,让学生明确:各项比赛中出现的比,是比“相差关系”而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倍数关系”,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效果很不错再由学生说说求比值的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写法教师没有作过多的讲解,而是布置学生自学。求比值时,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得出,我们曾经认真研究认为名称不需要讲解,而求比值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方法。这一设计在张老师的教学中得到证实还是比较成功的。

3、在练习设计时我们注意了三个层次,一是对新知识加以巩固,二是应用解决问题,三是思维能力扩展

总之,本节课体现了数学味,趣味性如拳头和脚掌的比。审美性如黄金比,其他生活中的比在本节课中也能充分体现了出来,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目的。 当然本节课也有许多美中不足的地方

,主要体现在时间分配欠合理,有的地方花时过多导致在探究比,除法.分数的关系是比较仓促,有的作业处理不够到位,比如最后一个判断题:是相同数量比,比值不应该带单位。

我们的思考:

如何做到对教材背后知识的深挖,让自己站在一个高层次的角度去思考、设计自己的教学?例如对本节课,如果在备课对 “为什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比的后续价值在哪里?” 等问题加以深入思考研究,那么我们所设计出来的教案会更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会更有实效性。 我们的感悟:

设计教学时认真解读教材,确定课的教学起点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一节课下来,学生走出课堂到底学会了什么?是为数学内容而教还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教?答案是肯定的。学生上课前知道些什么?也就是需要我们做好课前预测和课堂预测工作,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工作中要落到实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把握课堂的关键,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是有效为教学服务的。另外,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共性目标和提高性目标,立足长远,设计立体的教学结构,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实效、有生机的课堂。

 

第二篇:《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教学反思

终于讲完课了,轻松!大家都说,不必太认真,怎么着也是二等奖,我相信这话。但也许大家无法理解我的想法:6年的间断让自己再次站在这个熟悉的讲台上,一切却是陌生的,一切要从头开始,我要挑战的是自己!

这段时间,心情平静了,反思自己的这次教学,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成功之处,从内心来讲,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收获吧!

1、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导入使用动画片,源于儿子的几句话,没想到效果却很好,陌生的学校与学生,陌生的教材,我却看到了学生脸上的微笑,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动画片后的引导,试讲时设计为“两个故事的相似之处?尤其是喜洋洋与孙悟空”,结果学生的思维太活跃了,答案五花八门,他们的聪明、机智、勇敢.....引出课题颇费周折。后改为“故事情节很相似,他们最大的愿望分别是什么?这个愿望的是不是很容易就实现了?碰到了什么困难?”,这样很受容易使学生的思维集中这节课的课题上。

2、漂流卡的设计,应该算一个亮点。这个灵感来自于QQ空间的漂流瓶,学生们既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应该是小组合作的一种别样的形式,学生动笔来写,避免了学生口头交流合作趋于形式。它使素不相识的人成为朋友,更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同学当面无法交流的话题,融会在一张小小的卡片里,保留下来对学生而言不是很好的一份礼物吗?题目的设计紧扣这课的内容:1、我的挫折?感受?(自己写)。2、因素?榜样?(第一次同桌交换写),3、正确认识挫折的两

面性:我眼中的挫折是?战胜挫折的偶像?(第二次前后交换写)。因为时间紧张,题目设计得有些仓促,如果课后第3题还应该添加一个:自己战胜一次挫折后的感受就更好了!再者交换的范围大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或者自己在教学时,第1题在课前写好,班级之间进行交换。 3、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曾经听过校内的一节课,讲课老师很喜欢体育,在举例时大量用了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的事迹,虽然很精彩,很恰当,但是学生却反应平平,因为他们并不太了解这些人,这也不是他们的偶像。这节课在举例子时,我就特别注意了这一点,除了课本上的一些众所周知的名人事例与名言外,又精心挑选了一些学生很喜欢的明星偶像:刘翔、周杰伦。自己偶像的经历让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惊,更受到一种自觉的教育,比起老师的说教更有力量!

4、合理运用了情境教学。在分析“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时?”,道理分析之后设计了一个小品表演《3个50分》,内容是学生生活中的常见情景:三个学生面对同样的挫折(50分),预测一下故事的结果,对他们是好事还是坏事?以此来引导学生认识挫折是把双刃剑,好与坏取决于受挫人的态度,面对挫折要做生活的强者。试讲时学生表演很好,但是引导学生分析时,过度关注了这几个人的性格特点,对于“双刃剑”的认识有些忽视,幸得张老师课后点评,后来注意了分析引导时的侧重点。 比起以上的收获来,也许遗憾与不足应该是更大的一种收获:1、当预设与生成不统一时,怎么来处理课堂的这些突发情况,自己明显经验不够。当我让学生举例证明“挫折是好事”时,有一个学生回答了课本上的“茧与蝴蝶”的故事,这应该是从反面证明的很好的一个例子,自己没

有细想过这个问题,一时间只让学生仓促的坐下了。深感到:多多学习,精心备课。2、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太单一,语言太贫乏。3、课堂的组织有些混乱。学生在表演小品的时候,写漂流卡的时候,情绪高涨,但却忽视了对他人表演时的关注以及评价,写完漂流卡后的交流,我这时只是提高声音引起学生的注意,让课堂安静下来,却也浪费了一些时间。 期待着更多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