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滨河路小学:宗艳杰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 “照片放大缩小及变形”“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在对“生活中的比”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出比的概念。

在备课时,面对教材给定的三个情境,我觉得有些偏多,使前半节课的教学没有具体的知识点,而且容易冲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我认为教师对教材不能简单地执行与传递,还要再开发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有使用价值的教学内容,于是我把教材的第一个情境删剪掉了,放在后面的练习中,让学生在掌握了比的概念,各部分名称及比值以后,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照片放大缩小及变形的原因,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能体现出学生学习知识的灵活性。

这一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处理得当,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比较扎实。

2、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参与度很高,几乎每个学生都回答问题,就连班中的学困生也能积极回答问题而且准确率很高。课堂气氛也非常融洽。

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讲到除法与比的关系时,我觉得语言有些繁琐,不够精炼。

2、在学生叙述除法、分数和比的关系后,我应该出示一下字母表达式,

从而总结出比的后项不能为零这一小知识点。由于书中没有出示这一环节,在备课时候虽然作了准备,但是由于人多,还是有些紧张,就把这一个环节丢掉了。

3、在做情景1的练习时,我只挖到学生的一种答案,即长与宽的比(或者宽与长的比),而没有深挖两个长方形之间由于长宽的比值相等,所以两张照片就比较像。而且在这部分板书完长、宽的比以后,宽与长德比可以直接让学生说,由于也加了板书,造成时间的浪费,把后面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比的时间挤得有些短。我觉得今后备课还应该更精一些,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4、在讲课时,我觉得我的语言还不够严谨,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语言必须精炼、严谨,否则很有可能导致孩子理解上的偏离。今后自身还要加强学习,弥补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2007.10.29

 

第二篇: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11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韩艺鸣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内容,与人教版中的《比的意义》实属同一内容,但从课题反映出:《生活中的比》的生活味浓一些,《比的意义》数学味更为偏重,这是我对教材的第一印象。

在设计前,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基础“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在备课时我反复斟酌两个问题:引入比的必要性在“图片的放大缩小”学生能感受得到,但在“速度”“水果价格”两个情境里,学生会认为直接“比速度”“比单价”就可以了,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去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结合本组教学月研究主题——课堂提问的思维含量的研究,我结合自己的设计与实际教学谈几点思考。

纵观本课,较为成功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根据实际需要引入比的意义,让学生充分亲历一个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比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突出在两个情境和巩固练习中。

3、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需改进的地方也不少,例如:

1、新授教学层次不够清晰;

2、问题过碎,追问过多,留给学生思考时间不够;

3、提问不够严谨过于随意等等。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预设问题:哪张照片与A像,为什么?

淘气被北京奥组委推荐为20xx年奥运会现场小记者需要上交照片,根据需要照片有大有小,引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猜测照片放大或缩小后像与不像与长、宽的变化规律有直接的关系。

(课后思考: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这样的导入显得幼稚,如果直奔主题,会更有实效。)

第二环节:分析探究,逐步感知。我预设7大问题,分别是:

1:这些照片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2:对于照片A,它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是怎么得出的?其他2张照片呢?

3:什么叫做比?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4: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比和求比值的方法。

(课后反思:由于此环节的知识性比较强,让学生先自学再讲解,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对新知加深印象。如果此环节教师给予自学提示,是否更合理有效?在汇报的时候层次会更清晰些。)

5: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要2小时。骑车3小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速度快?

6:想一想:要比谁快,比什么呢?也就是要求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 (课后反思:通过一个生活中的情境解决问题“比速度”——马拉松选手和起自行车谁快通过学生的思索、探究,知道求速度就是求路程与时间相除,也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初步感知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应该放在4、5之前,这样的设计才会显得清晰。)

7:想一想,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填写表格、汇报交流)

追问: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课后反思:通过实际教学,发现教师在新授环节的教学层次有些混乱,不够清晰。与试教课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试教中由于对学生不熟悉,教师能够注意规范语言不该讲的话不讲,而在展示课中教师的提问显得随意,追问过多,导致问题多、杂,有悖于研究主题。说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问题的预设还是不够。)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巩固深化。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为了实现知识与拓展的目的,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练习:

1、填一填

2、解决问题(蜂蜜水)

①指图中的1:8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②把每种蜂蜜水里的蜂蜜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蜂蜜水里蜂蜜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反思:这道题的处理是本课的一大败笔,当时时间

已不多,教师如果随机应变,把此题作为课后练习,

也就不会导致问题过碎,学生思考不够的情况发生。也使我明白,一道练习,一定要讲透彻,如果做不到,宁可舍弃。)

3、你知道吗?猜一猜。(生活中的比)

4、福尔摩斯侦探术。(人体中的比)

(反思:在练习设计时考虑较多的是教学目的,比的必要性和广泛性,当然更要考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中也能充分体现了出来,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目的。试教时,总感觉是为了练习而练习,追问强调不够;而在展示课上却又走入另一个极端,显得给学生自主的时间不够,自我思考的机会不多。练习环节有重复的问题,可以适当整合,会更有实效)

一节课结束,留给我的遗憾很多,虽然出现问题多多,没有达到理想的课堂,但留给我的思考不仅仅只停留于此。如何做到对教材背后知识的深挖,让自己站在一个高层次的角度去思考、设计自己的教学?如果我们对教材加以深入思考研究,那么我们所设计出来的教案会更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会更有实效性。因此,设计教学时认真解读教材,确定课的教学起点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一节课下来,学生走出课堂到底学会了什么?是为数学内容而教还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教?答案是肯定的。学生上课前知道些什么?也就是需要我们做好课前预测和课堂预测工作,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工作中要落到实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把握课堂的关键,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是有效为教学服务的。另外,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共性目标和提高性目标,立足长远,设计立体的教学结构,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实效、有生机的课堂。

教学月活动告一段落,付出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我收获的却很多很多。研究的过程是快乐的,有争执,有分歧,但同组老师的互帮互助,足令我珍惜、感动。我将永远记住这次活动,它给了我磨砺的过程,提高的机会;我更会记住我可爱的同伴们——刘荣校长,庞丽娜、蒋立新、陈金玲、孙燕老师,他们给予我无私的帮助,让我更加体会到合作的愉快,友谊的珍贵!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