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反思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反思

金成龙

在本节课中,始终贯窜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学引入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资料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列举大量有关的实例和各自收集的相关资料,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探究实验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动手动脑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对“生物适应环境”的处理中,学生不仅例举了生物的形态结构对环境的适应,还例举了生物的生理和行为对环境的适应,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这部分占用时间较多,后面的内容处理起来较紧张。我采用代表发言和资料整理相结合,课后把整理的资料办成“生物趣闻乐园”板报,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较好的效果。

 陆地生活的动物 教学反思

                         金成龙

             

本节课学生的活动有以下几个:

1、列举出自己熟悉的陆地生活的动物有哪些,并说出他们是如何运动的。

2、观察各种陆地环境中的物活动的图片,并进行描述。

3、对比总结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不同。

4、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

通过以上列举、观察、对比、概括与思考等学生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在探究中获得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理念。 

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现象,少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不主动去思考,有听听别人怎么说的想法,别的同学说过之后自己也认可,但却不主动去回答。面对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去调动,去启发和引导,效果却不太好。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主动关注这些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多给他们机会,多鼓励,使学生有被重视的感觉,逐渐变得喜欢去回答问题。

本节课教师的活动有以下几个:

1、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照片。

2、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推测和概括。

3、鼓励学生列举实例,分析讨论交流,归纳概括。

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照片,然后说明动物的栖息环境和运动方式完成的比较好,由于课件准备充分,同学们都很感兴趣,所以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第一个任务。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比较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有什么不同的问题,目的是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为下面的教学作好铺垫,因为只有搞清楚了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不同,陆地动物与陆地环境想适应的特点才能很好理解,可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大都去书本上找答案,而这个问题书中却没有答案,这样学生就出现了卡壳的现象,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去思考,在次可能要耽误一部分时间。

这堂课的设计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更直观演示了课堂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融入到教学当中。同时,探究性的教学很好地启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生物教学的新形式新思维

陆地生活的动物—兔  教学反思

                       金成龙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与讨论的活动,说明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本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之一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活动,说明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的方法解决这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先展示几幅兔子的外部形态图,使学生对兔子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接着显示小组学习的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均能完成教师设置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照搬课本中“观察与讨论”,而是经改动的问题,改动后的问题更加紧凑和系统,学生更容易自学。改动如下表:

注:改动后的序号表示顺序。

这些问题改动后,给学生讨论多了一个扶手,而且变得更加系统,学生讨论回答后,有一个清晰明了的印象,知道从体表、运动、呼吸、消化、循环、神经各系统分析兔子适应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特征。

讨论一个问题,教师就在黑板上将重点内容写出来,板书如下:

第二节

一、兔

1、外部形态—体表多毛

2、运动方式—跳跃

3、呼吸器官—肺

4、消化系统—盲肠发达

5、循环系统—体循环、肺循环

6、神经系统—发达

二、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这节课的亮点还有以下3点:

1、复习旧课,通过抢答的形式进行。学生均能积极开动脑筋,抢答问题,同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被调动了起来。最后一问“蚯蚓属于哪一类动物?”接着问“兔子属于哪一类动物呢?”自然顺畅的导入新课(郑老师的指导)。

2、关于哺乳动物的特征。学生通过阅读课本,都知道哺乳动物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这时,我展示热带鱼、考拉、犀牛、蜻蜓、狮子的图片,请学生说出它们是不是哺乳动物,并说明理由。这一步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郑老师的指导)。

3、在学习兔子的运动方式时,播放动感活力的音乐《兔子舞》,一组学生闻乐起舞,为全班同学表演一段集体舞,这时课堂气氛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总的来说,这节课通过问题的重新设置和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地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解决了,也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第一课时)

导入:我们知道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因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必需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呢?(生答略)如果条件改变或不能满足时,会怎样呢?谁能给大家举个恰当的例子说明?

一、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生举例略)

师:同学们所举的例子中都涉及到哪些条件呢?(生答,教师板书)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复杂的,要受很多条件的限制,除了同学们刚提到的这些条件外,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例子?(生若答不出,教师可举例子说明或让学生看书,并板书)

师:我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你认为哪个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学生点评)

师:和同学共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二、 探究的一般过程:

师:所有生物生活都会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鼠妇也不例外。上周五老师布置同学利用业余时间采集鼠妇,让老师深感欣慰的是咱班有一名同学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让我们用掌声请他到前面来,把采集的鼠妇给同学们展示一下(该生在全班巡展示)

师:老师非常佩服你,克服了恐惧、懒惰等情绪,战胜了自己,同时我更相信,在采集鼠妇的过程中,一定也收获颇多,看到同学们刚刚围着你问这问那,不知你愿不愿意与大家分享你的收获,那好,我们就来个现场答记者问,好不好?

生问:在哪里能找到鼠妇?我也想去采集。

生答:在公园的石块下,有很多。

生问:你怎么知道这些地方有鼠妇?

生答:我爸爸告诉我的,他说鼠妇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过去居住条件不好时,家里就有,现在只能到室外去抓,另外书上也是这么写的。

生问:你看到鼠妇时害怕吗?你能描述一下看到鼠妇时的情况吗?

生答:不害怕,它是一种小动物,当我把石块掀开后,它们到处乱串,跑的还挺快,有的往土里钻,有的就绻缩成一个个小球,个头有大有小,可能它们是一个家族的。

生问:你是怎么采集的?用手吗?我若采还需做哪些准备?

生答:我是男孩子,就直接用手抓了。你是女生,最好戴个手套,另外,要准备一个瓶子,扎一些眼,透气用的,不然就把它们憋死了。

生问:它们吃什么?

生答:我也不知道,不过我想它们可能吃土壤中的一些成分,就把石块底下的土壤挖点放在瓶子里,那里会有它们最喜欢的食物吧。对了还要不时的往土壤中喷水,保证土壤的湿润。

生问:鼠妇为什么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呢?它们不怕得病吗?

生答:我想它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身体已经适应了。

生问:你掀开石块后,为什么鼠妇有的逃,有的却变成小球?

生答:因为我掀开石块,它们受到了惊吓,自然要逃。我发现个大的都往土里钻,可能他们有力量,那些小的就变成小球,变成小球后,就和土壤的颜色、形状接近,不容易被发现。 我想这可能是它们的不同逃生方式吧。

师问:它们为什么受到惊吓了呢?

生答:可能是我掀石块时碰到了它们。

又一生补充:是因为它们的环境突然变亮了。

又一生补充:还可能是因为空气突然变充足了。

又一生补充:也可能是因为温度变化了?

又一生置疑:不会是温度的影响,因为石块掀开前后,温度变化不明显。但空气的湿度和土壤的湿度却明显不同,所以我认为是湿度变化造成的。

又一生补充:也许和光、空气、温度、湿度都有关系。

师:关于这个问题,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观点,并作出了自己的假设,我认为你们的假设都有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那你们如何证明自己的假设是成立的呢?

生答:通过实验来证明。

师:对,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问题,作出假设,但有些有心人就会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并通过各种方式来证明他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的。这样的人后来 也就成了发明家或是科学家,象这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通过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就成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板书)科学探究并不神秘,我们刚刚通过提问、回答就经历了前三个过程。今天,就让我们当一回科学工作者,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看谁设计的好?(老师巡回指导)下节课我们要评选最佳的实验方案设计。 (时间不够,留做课下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