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秋千》音乐教学反思

《荡秋千》音乐教学反思

荡秋千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合唱歌曲,又是一首仡佬族民歌。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培养合唱能力为突破口,一开始用音乐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来感受4/4拍的节奏与强弱规律,之后用手铃来打出4拍节奏,让学生模唱听到的铃声“叮当当 叮0 当0|”把低声部的节奏加进来。然后再进入低声部的视唱练习最后带入歌词唱,老师问:“这美妙的铃声从哪里发出来的?”以问话形式巧妙引入新歌教学。这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接下来 从欣赏荡秋千歌曲,仡佬族风情介绍,到后来的歌曲学唱一环套一环,当然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他们初次进行合唱能力的练习,这对他们是培养整体协作和听觉能力是一次新的尝试。一首合唱曲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就很准确唱好,还需要再巩固练习才会有和谐的音准及熟练有表情的歌唱效果。

我觉得 :识谱唱谱是音乐课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课堂上能使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往往是唱歌、律动、游戏,一旦让他们识谱,顿感索然无味,课堂气氛也会出现冷场,音乐情感美的熏陶无从谈起。音乐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学段不同的要求。三到六年级要求: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并且能够试读简单乐谱。因此,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它是学习音乐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音乐教育的目标。所以我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方法强化听觉。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听觉的作用,识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所以,这节课在新歌教学时我设计了先唱歌后识谱。

现在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一开始,像一位音乐教师同行说的那样:“当学生走进音乐教室时,我就用当天要学的歌曲的音乐做背景音乐,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加深对音乐的热爱。最后,再通过对歌谱的视唱、理解,又反作用于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歌后识谱先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让学生先唱唱歌,用自己的声音去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这节课是轻松愉快、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现自我的空间这样效果会更好。”

反思我的这节推门课为什么出现孩子们心不在焉、忧心忡忡的冷场局面?下课后我问孩子们为什么不敢唱不敢说,孩子们说:“怕给自己的组丢分,如果谁挨说本组的同学都要被刨分。”我知道后心里很感慨,孩子们需要老师的表扬与鼓励,过多的要求与规则限制了孩子们天真快乐的天性,我的音乐课不仅让孩子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奋斗目标。因此我会在以后的音乐教学实践中,继续学习先进理念并积极实践,为孩子创造宽松的音乐空间,让孩子们在音乐海洋中尽情遨游。

陈玉红

20xx年3月11日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教学谈 (1)

语文园地的教学一直是我的弱项,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我才接触,根本不知道从何如手,回想上学期的教学,似乎也没有得出什么经验。

一、我的发现部分

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然后引导学生说话,训练他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然后,同桌反过来说:“我发现剪刀像????”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反复说话,在反复说话中内化语言,实现语文的实践性。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想一下,在你们的生活中你还有什么这样的发现?能不能也这样说一说?语文教学要求要结合学生的经验世界,走进大语文的世界,培养学生的素养。同书本给提供的范例,引入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由于前面的环节做得较好,下面这个环节,学生都能顺利联想出来。如:

大树──战士 圆月──玉盘 弯月──小船 柳条──辫子 孔雀的尾巴──扇子 大象的腿──柱子 眼睛──星星

花儿──小朋友的笑脸 学校的草坪──地毯

应该说这一环节上的是比较成功的,每个语文园教学的第一个环节都是我的发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能包办。应该多利用教材,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同时为学生看图说话写话在打基础,另外结合好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教学,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

二、读读认认部分

以前,我一直采用唱儿歌的方式来教学,让学生唱熟就可以了。这种方法简单,老师也很轻松。可是我发现效果并不怎么好。学生是背的很熟,可是不会运用。如:才加木字旁还是材,木材的材。如此把每个字都背住。现在,我采用学课文时的认字方法来记,让学生把每个字都做成卡片,然后,在发现规律、粗略认读后,让学生以打牌的游戏形式来记住它们。看谁用最少的时间最先记住这些字。出牌时,不仅要认字,组一个词,还要用这个词说一句话。这样它们就能把两个字的意思弄清了。

三、读读背背部分

这一部分的教学,说句实话,我从来就没有采取过什么措施。很多老师都认 1

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只要他们背熟了,就行了,我也一直这样,实际上教学效果一点不好。在学这一部分时,我先是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春节时看的对联,然后告诉他们,我们今天也要学几幅对联。接着让他们观察这几幅对联写的内容和什么有关。在学生知道后,再让学生试着读一读,然后范读──自读──互读──分组读。最后主要采用对对子的游戏形式来读。

游戏分为:师生对、同桌对、男女生对、好友对。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改变过去枯燥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学生在游戏中很快就会背了。我又让他们想一想对联中描写的场面你见过吗?谁能说一说,这样就把对联中所描绘的场景用学生自己的语言给表述出来了。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把学生的生活和教材作了一个融合。

《找春天》教学反思(2)

《找春天》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的散文。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地叫着、笑着??为使学生能在读懂课文后,将课文内容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第二课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环节:

师:春天已不知不觉走进了我们的心中,相信小朋友对春天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能说说吗?

生:我读了最后小节后,知道春天是个活泼的小姑娘,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的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师:说得真棒!会读书、会思考!谁也有同样的感受呢?

生:我也感觉春天很活泼,而且很爱唱歌,歌声可动听啦。“叽叽喳喳”“丁丁冬冬”“哗啦哗啦”??

师:你的表达就是一首动听的歌,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

学生兴趣盎然地把自己对春天的种种感受汇聚成一首首小诗。有的写道:春天,是个害羞的小姑娘。/她乘着春风悄无声息地来了,/躲在小花彩色的笑靥里,/藏在小树绿色的手臂里,/钻在小河哗哗的琴声中??还有的写道:春天, 2

是个美丽的小姑娘,/她带着甜甜的小意款款而来,/嫩绿的小草是她的眉毛,/绽放的野花是她的眼睛,/柔软的柳条是她的秀发??

【反思】

新课标“倡导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导学生的感悟体验。”因此案例中,教师让学生潜心会文,充分与文本对话后,谈谈对春天的感受。其实也是把文本的语言转化成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学生有了文本的凭借,谈感受自然是水到渠成。而值得一提的是,当学生在谈感受时,教师千万不能冷眼旁观,以防学生漫无目的地无端发散,过度进行个性化解读。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学生海阔天空,说短道长,气氛似乎很热烈,但实际是彩色泡沫,“繁花满园未必是春。”因此,当一个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春天是活泼的”,教师并未急着去谈其它的感受,而是在肯定其会读书,会思考后,便锁定“活泼”这一感受,让学生继续深入思考,激发想象。这一引一拨,孩子所展示的思维空间竟是如此的广阔。想象是如此的丰富,假如没有这一环节的停留、挖掘,学生只是肤浅、走马观花似的多元解读,那么课堂上诗情迸发的镜头也就不复存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灵性飞扬,有赖于教师所营造的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

《笋芽儿》教学反思(3)

《笋芽儿》这是一篇童话散文,本文用拟人手法,写了笋芽儿在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呼唤下,在笋妈妈的束缚以及笋芽儿自身奋发中成长过程。本文是本册教材中的第一组的课文,主题是引导学生爱春天,探索自然的奥秘。在这一课上,我觉得在识字与写字及阅读的把握上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引入文本

“让学生喜欢阅读”是新课标对低段阅读教学提出首条目标。上课伊始,我以笋芽儿图片让学生认识来导入,接着又拿出准备好的笋芽儿实物让学生看,并以打招呼的形式认识笋芽。使学生和笋芽儿成为朋友,走进笋芽儿的世界。

二、随文识字写字,使学生觉得识字有趣

在这一课里,我尝试把识字写字结合读文来学习。如:在开始认识笋芽儿图片后,问:“你认识这笋芽儿的名字吗?”并结合课件来辨认笋芽的结构,又问: 3

“你能把笋芽写漂亮吗?”并指导书写,又用儿童话的语言问“笋芽在田字格里怎样站才漂亮呢?”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字写工整,规范。而且在后文中,对于“呼唤”、“世界”等要写的字也是穿插在阅读中来认写的。这种识字写字方法采用分散记忆法,这比我平时安排一个完整的时间来识字写字的效果要好。也容易让学生注意力集中。

三、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对话,体验情感

文中春雨姑娘,雷公公的不同语气,动作,让学生想象后,来读,春雨的低声呼唤,雷公公的粗重的嗓音,小笋芽儿的撒娇,钻出地面后的惊喜等,学生在充分地感知后,练读,演读,悟读,进而体会童话中人物思想。

尤其是表演读最让我感动,小笋芽儿沉睡时,演笋芽儿的小朋友都趴在桌上作沉睡状,春雨姑娘弹琴的样子,雷公公打鼓的样子,都表演得惟妙惟肖,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早已进入文本之中,真正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使教学过程达到高潮的是师生的表演读环节,在这个环节上,我让喜欢哪个人物的小朋友扮演那个角色。在这个环节上,表演笋芽儿的学生再次进入了角色,看他们一个个向上钻的样子,活脱脱一个个生机勃勃的小笋芽儿,孩子们表演的兴趣高昂,连下课时间到了也没感觉。

总得来说,在识字写字教学上我打破了常规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上,我以情感为线,创设情境,使学生情感萌发,课中引导学生在读演中体验情感,最后在表演中使情感升华。

让学生在咀嚼文字中学会朗读──《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4) 在《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一课,让学生有感情地,符合情境的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之后觉得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加强巩固:

1、通过自身的示范朗读读出森林里景色的迷人、优美,雷雨到来的突然以及对话的语气。

2、在教学朗读过程中,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教材所描述的情景,可以通过给课文加一加语气词,象声词等的方法让教材贴近学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教材,体现出教学的生活化。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这一句话中:

忽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

4

这里就要求学生为原句加上一些合适的象声词,于是,在学生们自作主张的想象下就变成了:“忽然,雷声大作,轰隆隆,天上飘下几滴雨点,滴滴答答,下起了倾盆大雨,话啦啦。”

学生在读的时候开心极了,我想也许是贴近生活的语言触发了他们的想象,而想象又点燃了他们心中的那一份情感火烟吧。

3、在引导看图时,我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雨,有什么发现?他们说雨是斜的,可以看出风很大,把雨丝吹斜了。

4、在分析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动脑的好习惯,我让学生自己在读到某个段落时,自己去自读自悟,再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在读“妈妈赶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这句话时,有的学生说感受到了妈妈对托利亚的爱护与关心。我又引导他说,你的眼光很敏锐,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妈妈的爱与关心呢?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5)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儿童故事,它的情节曲折有趣。篇幅虽长,但内容通俗易懂,语言质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可读性强。课文有识字的任务,没有写字的负担,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有以“略读课文”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读的意图,让其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别人交流,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片段】

师:古人说,提出小问题有小的进步,提出大问题便有大的进步,请再读课文,就相关的内容设计问题,向其他同学提问。

生1:卡罗尔家的小猫除了会躲进橱柜抽屉里跳到钢琴上弹琴,还有可能会在哪里干些什么呢?

师(惊讶):这个问题很有想像的价值,说说提出的理由。

生1:因为我在读到这段的时候,就禁不住的去想过,我想听听同学们是怎么想的。

(众)生:有的小猫可能会站在镜子前抓镜子里的小猫;有的小猫可能 5

会打破卡罗尔的相框,然后自己躲在框后,探出个脑袋,很臭美的样子;有的小猫可能会爬上卡罗尔的桌子,打破花瓶;有的会扒在门帘上荡秋千??(学生根据课文上卡罗尔家的布置与摆设想像了起来)。

生2:如果“爸爸”把小猫送得一条都不剩,你会哭吗?

生3:你的问题提错了,开始是“爸爸”为卡罗尔刊登需要猫的广告的,他怎么可能会送得一条都不剩呢?你仔细看看,是妈妈把猫送走了。

生2:哦!如果你的妈妈把猫送得一条都不剩,你会哭吗?

师:(窃喜)你们能提出这么聪明的问题,相信也会有聪明的回答!

??

师:听了大家提了这么多有趣的问题,及精彩的回答,老师也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期待大家的回答:为什么说卡罗尔终于拥有了一只她自己的小猫?

(众)生:小猫“伯洛”是自己躲起来的,它肯定会和卡罗尔成为一对好朋友的;家里只有一只猫,这样爸爸、妈妈再也不会闲猫多而送出去了;卡罗尔很关心小动物,可能小猫“伯洛”被卡罗尔感动了,所以留下来了??

师(总结):(对以上的回答不加以直接的否定与肯定)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植物,植物就会给我们创造绿色的生命;如果我们关爱地球上的动物,动物就会与我们和谐相处;如果我们真诚的关爱他人,他人就会真情地关爱我们!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读课文,体会卡罗尔和小猫之间的关爱和友善。

【反思】

走出实践来看阅读教学,我有三点启示:首先,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腾出其运用的空间,事实上低段的孩子并非白纸一张,在老师长时间的规范引导阅读中,他们已不知不觉得积累到了一些阅读经验。其次,尊重孩子的生活经验,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再次,树立参与意识,营造宽松和谐的空间。

《日月潭》教学反思 (6)

本课教学的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三维目标的整合,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 以读为本,自主感悟

6

在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文本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意想,让学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对日月潭的风光有了更多 的表象储备,有效渲染了气氛。然后以读代讲,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悟、理解,让学生感受日月潭的旖旎风光。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朗读的重点,要通过朗读,表达出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景色的变化。为此,我设计了自由放声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在老师适时的点拨和示范下,体会和感悟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二、以评促学,鼓励为主

发展性评价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评价。教师课堂上的口头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评价,能帮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是否恰当,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体现评价的真实、真情、平等、启发和提升,设计了多种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去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如:

“如果你的语速再慢一点儿,语调再轻一点儿。我相信你肯定能读得更棒的。”

“是啊!由于隔着薄雾,清晨的日月潭总是给人一种隐隐约约、似有似无的美好感觉。”

“此景只有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多美的景色啊”等。

学生在老师的感染下,也能体现出了评价的发展作用,对同学也是先肯定,然后提改进意见。“良言一句三春暖”学生在长期的发展性评价中,胆子大了,能力也强了,对阅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三、 自主合作,重视积累

通过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尝试解决,利于提高读书效率,享受阅读的乐趣。长此以往,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引导学生走上良性的阅读轨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先让同桌之间互相说,再在全班交流。合作后的交流是检查学生与文本对话阶段性成果的一种方式,也是生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在师生的交流反馈中,学生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再一次置身于如诗如画的仙境,得到美的熏陶,在美的世界中受到感染,把文中的赞美之情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从而使学生的语言感悟力、鉴赏力得到训练。

7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7)

为体现“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这一情感重点。在教学中,我以“情”为感召力,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在“情感的熏陶”中体验总理和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一、借史激“情”

通过描述周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沉着、机智、乐观的精神和为新中国做出的伟大贡献,学生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学生明白了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同时,在众多国家领导人当中,我非常敬佩周总理,我常常为我们有一位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因此,老师对总理的爱戴、尊敬也成功地转移到学生的身上。这都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读文中悟“情”

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

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特别” “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词句,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写“周总理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体现了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系列的不足。没有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朗读方式,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观察发现??学生没有完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8

让小朋友成为识字的主人──《充气雨衣》教学反思(8)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让学生每天10到12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因此,新课程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

我在教学略读课文《充气雨衣》时,本文要求认读生字16个,如果按照以往的方式教学这些令人难记的生字,孩子们一定会觉得头痛。我一改往日的角色,让小朋友分组学习,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这种开放性的学习,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学习兴趣,有的小组选出了一名小老师教他们、考他们;有的小组互相出字谜记生字,有的小组编顺口溜,如学“暑”字,有个小朋友是这样编的:太阳底下有来者。有的小组采取“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学习??轮到小朋友汇报时,他们个个兴趣盎然,俨然一位小老师,而且学习效率也很高。看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可以让他们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可促进他们的发展。

《画家和牧童》课后反思(9)

一、自主探究求发展

整节课我从交流入手,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对话环境。首先我创设了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介绍两位新朋友”为切入点,打破常规写课题,激发学生读文的探究欲望。朗读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引导他们在读、说、评、演中进行充分的角色体验,用原生态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读文,来进一步体会戴嵩的著名。

二、动手圈划,培养习惯

低年级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起始阶段,所以抓好词汇教学尤为重要。而动手划划圈圈写写,不失为一种记住好词,理解好词,运用好词的有效方法。所为“不动笔墨,不读书。”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引起重视。在朗读感悟课文,品味语言时,我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来读读课文,课文的哪些语句写出了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请你画出来。孩子们准确地找到了好几句。而在品位第 9

二句“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一致认为“没有不”“争”用得特别好,我马上请小朋友用笔划出来,重点体会一下。除此以外,我还让小朋友划出了好词 “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神笔”等等,我相信长此以往,小朋友良好的阅读习惯会慢慢形成。

三、放飞想象,主动学习

想象和幻想是低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让学生说想法,展开想象补充情节,可以放飞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在引导学生看图时,我引导学生主动展开合理的想象,“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时,孩子们纷纷发言,有孩子说:“那个财主会这样夸 ,不错!不错!这一幅图多少钱?”有孩子说:“太美了,太美了,只有神仙才画的出来呀!”有孩子说:“太好了,太好了,我要拜你为你,跟你学画画。”有孩子说:“太棒了,太棒了,让我看到了两只牛在斗。”由此,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

在课文结束的时候,让学生对戴嵩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既巩固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积累,能运用这些词语和句子说话,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促进了语言的运用,有效地促进新的语言材料的内化,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语言、思维的发展。

学之张扬 个性彰显──《丑小鸭》一文案例反思(10)

【案例】

和孩子们一起感受了丑小鸭的曲折历程:自从出世后就被人看不起,谁都欺负它,被迫离家出走处境不仅没有改善,情况反而更糟了。最后它意外地发现自己不是丑小鸭而是一只漂亮的天鹅。

学到这儿,大家都为丑小鸭的曲折历程又悲又喜,想一吐为快,谈谈读课文后的感受,体会。

有的激动“丑小鸭,太棒了!不怕困难,勇敢坚强地活了下来!” 有的高兴“丑小鸭美梦成真,我真替它高兴!”

有的生气“这些动物真是欺人太甚,就因为丑小鸭丑就这样欺负它,虽然丑,但它有长处啊!”

10

??

有的明辩“外表丑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美!”

【反思】

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情感活动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述和说明;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对同一情境的刺激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现。只有这样,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当然,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我们不要轻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个性阅读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11)

一、导入

师:大自然是一幅多彩多姿的画卷,今天我们要学的《望庐山瀑布》将让我们感受自然风景之美。板书课题。齐读。理解题意。师范写、讲解“庐”字,生书空。

二、初读识字

1、师范读古诗。生自读。指名读,正音。齐读。

2、识字。出示生字卡片“庐”、“炉”、“瀑”、“疑”。说说在读书中你记住了哪个字。指名读,领读。同桌赛读。

3、识记。从音、形、义比较庐——炉,生讨论记“瀑”、“疑”。

4、巩固生字。开火车读,男女生接龙读,齐读。

三、朗读感悟

1、欣赏课文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图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景色? 11

2、创设情景初读。画中人李白是我国唐代诗人,人称“诗仙”。他游览过祖国许多山山水水,留下许多著名诗篇,《望庐山瀑布》就是其中之一。究竟庐山什么美景打动了李白呢,请自由读读本诗想一想。(生自读)指名说古诗主要写了什么景色之美?(瀑布)

3、感悟诗意。是呀,李白看到的瀑布不是一般的美啊,我们一齐读一遍。(生齐读)在读书过程中你读懂了哪一句呢,四人一组,和小伙伴说说。(生小组交流)指名交流。

4、感悟诗境。播放课件,欣赏瀑布景观,指导有感情朗读。

教学反思:

在本课古诗两首之《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中,由于古诗用词精确、凝练,年代相隔久远,为了在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采用“分步朗读、逐渐深入”的方法,通过看画想诗,诵读自悟,听声赏景,边悟边品读的办法来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对诗意进行感悟,然而,效果不佳,学生由于缺乏对基本字词的理解,因此在对诗句的感悟上花费了很多时间,甚至走了些弯路,最后迫不得已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言归正传”。如今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作为低年级学生,若所学的是内容浅显的古诗,通过放手进行多层次的朗读,学生是能较轻松感悟出诗意,体会出情感的。然而对于像《望庐山瀑布》这样音韵和谐、用词精练、意境简言难表的古诗来说,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则学生在感悟上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本人觉得,相对有些古诗的教学,还是应有一个教师的从“扶”到“放”的过程,先“扶”着学生从关键字词入手理解,再“放手”让学生整体感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雷雨》教学案例反思(12)

一、《雷雨》教学片段

(一)导入新课。

1、课前交流,谈谈自己对雷雨的印象。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请同学来猜一猜,“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脾气就数他,发起怒来大声吼,成串的泪珠伴着下。”打一自然现象。 12

生:雷雨。

师: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生:闪电,打雷。

师:哦,看到了闪电,听到了雷声。

生:还有大风。

师:这种大风是怎么吹的?

(生表演略)

师:看来这雨可真不小啊,下这场大雨之前应该还有一些奇怪的现象吧,不知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

生:雷雨前蜻蜓,小燕子飞得很低。

生:小鱼儿游出了水面,呼吸空气。

2、出示挂图。

师:同学们平常一定喜欢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老师这里也有一幅关于雨的图画大家来看看吧。(师出示挂图,学习课文。)

二、教学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是我在教学《雷雨》的导入阶段,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和老师都是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老师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学生成为主体,老师成为主导,平等的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启发学生爱观察周围事物的欲望,老师结合低年级的特点,敢想,敢说平常观察过的东西,从而为学新知识作铺垫。

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