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秋千反思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数学实践活动课:荡秋千(教后反思)

《综合应用:荡秋千》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的一次综合应用。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获得一些初步的探究经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本节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创设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通过让学生猜想比赛结果、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规则等环节,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方法,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能力。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在小组合作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都能充分展示各自的独特想法与个性魅力,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挖掘,落实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一、创设情景,设置悬念。

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荡秋千的好处,再让学生看课本的情境图,猜测荡秋千的结果,再提出问题在相同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再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1、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想给学生搭建一个想象的平台,通过自己动脑、小组合作、教师参与共同完成实验方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在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规则制定、数据汇报交流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获得机会,以合作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知识、提升水平、掌握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第一次实验后,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水平,引导学生顺利完成第二次实验

三、汇报结论,小结提升。

通过实验,学生得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与开课呼应,解除悬念,让学生用新知识重新判断,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

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我的这堂课中也的确有很多地方设计不周到,如:

1、在“创设情景,设置悬念”环节时,由于课堂教学语言的疏漏,导致悬念“不悬”。

2、在“合作探究,实验验证”环节,部分小组第一次实验失误时,我没有及时提醒学生总结教训,在第二次实验是加强合作。

当然,课无完课,人就是在错误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成长起来的。我相信下一次如再上综合应用课时,我一定会上得更好

 

第二篇: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荡秋千教案

课前准备:1.剪刀、绳子、尺子、支架、钩码、试验单一二,每组各一套,共7套。 2.全体同学分为6组。 3.选出一位小组长,教会秒表的用法。

课前互动:

T:孩子们上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

S1:坐端正、认真听、积极回答问题、积极思考??

T:上课的时候我看见这个挺好玩,我拿来玩玩行不行?

Ss:不行,

T:这节课要求同学们动手的活动比较多,所有活动只有听到老师说“活动开始”后才能进行,活动结束后用坐姿告诉老师,能做到吗? 上课:

一、导课

T:春天到了,同学们能参加的户外活动越来越多,瞧,这三位同学在玩什么?

Ss:荡秋千

T: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玩荡秋千(板书:荡秋千)

T:先来介绍一下带给大家器材,(出示线、剪刀)这个大家都认识,这个是什么?

Ss:钩码

T:你们真是善于发现!这个是组装支架,有的支架底座不是很平整,等会活动的时候可以由两位同学摁住这两个底座。你能用这些器材做一个简易秋千吗?

二、做一个秋千

T:看哪个组做的又快又好,活动开始!

(小组活动:做简易秋千)

T:这组做好了,好,大家都做好了。

T:这组最先做好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做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T:这一端直接把钩码挂在线上,很好的主意,支架这一端还能更快吗?

S1演示双线套到杆上,

T:下面怎么挂钩码呢?

S2:绾疙瘩

T: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的做一个秋千吗?秋千做好用坐姿告诉老师,活动开始!

Ss做秋千。

三、荡秋千比赛

1.装扮秋千

T:秋千做好了,我们来进行荡秋千比赛吧!需要把自己的秋千装扮的个性点吗?装扮结束用坐姿告诉老师,装扮开始!

Ss装扮秋千(Ss装扮的秋千钩码个数不同,钩法也不同,绳长不同) T:来看比赛规则。(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

S1:1.怎样让秋千荡起来

T:同学们有这样的,这样的,我们统一用这种方法:捏住钩码,拉起

来,放手,你来试一下。

S1:2.怎样计数

Ss:出去回来算一个/出去算一个

T:统一出去回来算一个,大家一起来数一下,(T示范荡秋千,Ss计数)

S1:3.老师计时,在15秒时间内,哪个组的秋千荡的次数多,哪个组赢;4.如果钩码撞击支架,退出比赛

T:大家还有疑问吗?

2.猜测一:与物体轻重有关

Ss:没有,

T:准备,停!

T:我们这样比赛公平吗?

Ss:不公平!他们组的钩码多,他们肯定荡的多

T:你认为荡秋千的次数跟物体轻重有关(板书:物体轻重)大家觉得呢?

T:怎样验证我们猜想呢?

Ss:做实验。

T:怎样设计这个实验?

Ss:用一根绳子分别拴三个不一样重的钩码,看哪个荡的次数多, T:这个主意非常好,但是需要做三次,有没有更节省时间的办法? S1:三根同样长的绳子分别栓三个不一样重的钩码,同时计时 T:我们的钩码都是50克的,怎样找不一样的钩码?

S1:(学生示范)把钩码挂起来,

T:钩码挂成一串行不行?

Ss:行,

T:如果挂一串,在改变钩码轻重的同时,还改变了什么?(秋千长度)有没有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所以怎样挂合适?

T: 关于实验大家还有补充吗?我们就按这个方案进行实验,来看实验要求。(请一位同学读)实验开始!

小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T:哪组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S1:??

T:你们组的发现跟他们一样吗?

Ss:一样。

T:经过实验验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轻重无关(板书:× )

3.猜测二:与绳长有关

T:既然跟物体轻重无关,那继续我们的比赛吧!请快速做出你们的个性秋千,然后用坐姿告诉老师。开始!

Ss做秋千。

T:准备,比赛开始!(T计时)停!各组汇报荡秋千的次数。 T:恭喜X组同学获胜!

T:为什么他们组的秋千荡的次数最多?为什么我们荡秋千的次数不

是一样多的?

S1:绳长不一样长

T:你认为荡秋千的次数跟绳长有关(板书:绳长),这是他的猜测,(板书:猜测)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

Ss:做实验验证(板书:验证)

T: 这个实验该怎样做?

S1:三根不一样长的绳子挂上同样的钩码,看哪个荡的次数多 T: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做实验,完成实验单二,活动开始! 小组做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S1:我发现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有关,

T:你们跟他们的发现一样吗?

Ss:一样。

T:那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有关(板书: √ ),那它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S2:绳长越长,荡秋千的次数就越少。

T: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刚才的比赛X组赢了么?

Ss:因为他们组的绳子短。

T:请你来判断这三位同学的荡秋千比赛谁会赢?

Ss:一号。

T:为什么

Ss:他的绳子最短。

T:大家课下思考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还能见到这样的摆动,

用我们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你能让它发生什么变化,一定是在安全的前提下哦。

四、课堂总结

回忆这节课,我们经历了猜测-验证-结论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存在,如果能合理利用,你的生活将有更多惊喜出现!

板书:

荡秋千

√ 物体轻重 × 绳长

验证

结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