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教学案例及其反思

《变色龙》教学案例及其反思

福建省顺昌县埔上中学 黄雪英

背景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老形象生动而又通俗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阅读的真正内涵。阅读就是学生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的桥梁,去晤见作者并触摸其灵魂的过程,就是学生默默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获取智慧和情感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品味、涵泳和体悟潜藏在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进行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情智整合与生成,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然而,反思当前的阅读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

① 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把本应是个性化的、情感化的、创造性的阅读,纳入内容分析讲解的轨道,教师分析课文就象解剖手,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分层次;讲解课文就象布道士:本文通过了??叙述了??表达了??反映了??,揭示了??赞美了??。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整合。

② 自主发现少,“牵”“引”求同多。轻个人体验、个人理解,往往通过牵引得出统一结论。一切都由教师安排,问题由教师设计,答案由教师提供。

③ 思想教育多,语言品味少。从教材中引出一个话题,然后抛开文本,把语文课上成了主题班会课、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

就这样,世界上最美的方块字连缀的散发着无穷魅力的艺术作品,被我们操作得面目全非、支离破碎了。于是乎,出现了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情况。于是乎,语文教学满意率日趋下降。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让语文教学柳暗花明呢?

鉴于这种思考,我努力学习新课标,借鉴名家教学理论,再结合农村中学学生实际,经过自己的整合修改,我从20xx年9月起,就有意识地进行“板块式”教学思路。20xx年11月,我在顺昌县优质课大赛中,所上篇目郑振铎的《猫》获得评委老师的好评,本人因此被评为“县教坛新秀”。20xx年5月,在我校的校际开放周活动中,我教学的契诃夫的《变色龙》获得听课教师的广泛好评。现将这次教学经历整理如下:

教法解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应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应注意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应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并要求“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下大力气改革以讲析为主的教学,而代之以教学内容灵动、教学线条简洁、教学板块清晰、教学步骤明朗、学生活动充分的教学安排。

而“板块”式教学思路改变了传统的“目无全牛”的肢解,本着整体式阅读理念,优化

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进行教学的板块内容,设计板块思路,能较好地实现新课标要求:它着眼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的自主的合作的学习,着眼于每一“块”解决一个方面的学习活动,步步为营,有序延展。

教学设想:

《变色龙》是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传世名作,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曲折跌宕, 戏剧性强, 对话描写生动、传神。如何在两课时内走近大师,走进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研读,掌握阅读鉴赏小说的方法,增强文学修养,提高鉴赏能力。我觉得第一课时可以抓住“语言”这根线,优化整合课文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分别用“三个句式”贯穿其中,让学生、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积极讨论,至而理清作品,品味妙点,评说人物,感悟人生,学会做人。第二课时则通过表演的形式,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促进能力思维的发展。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精彩的对话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激发创造潜能。

人文目标: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精彩的对话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3、引导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激发创造潜能。

教学方法:理解(感知内容)——品味(揣摩妙点)——感悟(评说人物)

预习要求: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契诃夫生平资料(包括作者情况、创作概貌、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等)。

2、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时数:两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神通广大、勇敢机智,那谁能告诉我:他在降妖伏魔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看家本领是什么呢?(生:七十二般变化。)是的,他善于变化,因而每次都能巧妙运用,从而战胜妖魔,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人也善变,那会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步来品读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传世名作《变色龙》。

二、投影出示学习任务:

① 听读,说“理解的话”——感知内容

② 细读,说“发现的话”——品味妙点

③ 速读,说“感悟的话”——评说人物

三、走近大师:学生交流作者情况、创作概貌、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等。

四、听读,说“理解的话”——感知内容:

①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内容

②阅读小说,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这是一个 的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答案不拘一格,只要与文意相合,言之成理即可) ③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文本。

例:生一:这是发生在广场上的故事。

师:当时广场上的气氛 如何?引用文章的语句回答。(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

生二:这是一个警官处理狗咬人案件的故事。

师:奥楚灭蔑洛夫是怎样断案的呢?(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生三:这是一个讽刺性的故事。

师:讽刺谁呢?讽刺了什么?从文章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主题,但学生有些茫然,于是要求他们讨论。几分钟后,有几个学生说:把一个人比成变色龙,就有讽刺意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到;一个人在同一时间连续变五次,现实中不大可能,这里用夸张手法,就有讽刺。教师顺势点拨。)

生四:这是一个让众多人感兴趣的故事。

师:何以见得?(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朗读相关句段后,了解到19世纪末俄国民众真实的精神状态——庸俗、无聊、变态。)

生五:这是一个不得不百般机变来保证自己不被侵害,不被毁灭,安安稳稳的活下去的小人物的故事。

师:为什么这么说?他可是一个警官!相对于独眼鬼这些人来说,可是大人物。他也有苦衷吗?

生五:他是迫不得已的,打狗要看主人,就是我们现在社会也一样。

(引导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小人物投以人文的关怀)

生六:这是一个可笑的故事。

生七:这是一个让人难过的故事。

??

(设计说明:用规定的句式组织学生进行理解性的说话活动,在众说纷坛中完成对课文的感知理解。)

五、细读,说“发现的话”——品味妙点:

妙点品味是品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并增强自己阅读欣赏能力;进行“妙点品味”,可以运用“多侧面发现”的方法,从词语运用、句子内容、形象塑造、修辞手法、构思特点、表达技巧,以及同学们可以发现的其它方面,体会课文中写得好的地方,写得精妙的地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品味课文 。

1、大家先细细地读(要求读出声来,并在书中圈点批注),然后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最后按句式说话:“妙在 ,它表现(写出了)什么?”

2、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补充或评议。

生一: 妙在“我要揭你的皮,坏蛋”,它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小市民赫留金要借狗咬手指头捞一把赔偿金的心态。

生二:妙在“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它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市民赫留金把被咬的手指头当作物证向人炫耀,以图捞一把赔偿金。

生三:妙在“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它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了俄国人民饥饿贫困的生活,整个社会死气沉沉。

生四:妙在“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胡说,谁像当着上帝的面一样凭良心

说话。”,它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赫留金在警官面前的逢迎拍马的高超技艺。

生五:妙在小说中奥楚蔑洛夫穿大衣、脱大衣的细节描写,军大衣成了很有用的道具。

师:有什么用昵?大家读一读,议一议。(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

生六:妙在“你在这里干什么???嗯!不错,咳了一声,拧起眉头”,它刻划出一副

官气十足,威风凛凛的警官形象。

生七:妙在用变色龙为题,它以自然界中皮肤颜色会随周围物体颜色而变化的小动物变

色龙来比喻奥楚蔑洛夫很形象,因为奥楚蔑洛夫也善于变色。

??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徜徉,用“发现”的眼光去阅读课文、欣赏课文,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与思索。)

六、速读,说“感悟的话”——评说人物

所谓评说人物,就是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评议,从而认识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意义。

同学们可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表达你对人物形象、性格及其它特征的感悟。

1、快速阅读课文。

2、每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3 小组选派代表按句式说话:“奥楚蔑洛夫是一个 的人。”

生一: 是一个自食其言的、没有原则的小人。

生二:像蜥蜴一样,善于变色的小人。

生三: 是一个出尔反尔的警官。

师:“出尔反尔”也就是“自食其言”的意思,你们两个谁来说说,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一:因为他一下说狗是“野狗”,一下说它是“娇贵的动物”,一下又说它是“野畜生”,

这一切都是因为狗的主人不同。

生四:是一个不能把握自己命运,不得不百般机变来保证自己不被侵害,不被毁灭,并

且能安安稳稳的活下去的小人物。

生五:是一个圆滑的人。

生六:是一个没有个性的人。

??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文本,反复体验,培养对小说人物评价的能力。)

倘若奥楚蔑洛夫站在你面前,他是你的骨肉同胞,你对他会怎么说或怎么做呢?

生一:大哥,咱不做什么官,跟咱爹回家种田去。

生二:大哥,你活着真不易,但仍要坚强地活下去,千万别学张国荣了。

生三:兄弟,站直了,莫趴下。男人膝下有黄金!

生四:兄弟,毛主席教导得好:实践出真知,下次碰到类似事件,一定要先调查清楚,

然后再说话,以免再出丑!

生五:做人要有原则,做人要正直,不要为了“五斗米”折了腰。

??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深化自己的情感体

验,促进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

七、小结:

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多元的,文学欣赏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在本节课结束的时候,我想送

同学们四句话:用自己的理解去品味,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

的观点去创新。只有这样,大家才会领略到文学百花园的花香鸟语。

八、作业 :

将课本改编成剧本,以小组为单位(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自行选定导演、演员,自分角色进行排练,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表演,允许在课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课余时间准备,下节课在全班进行公演。

(设计说明:建立以探究、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将小说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表演出来 。

设计理念: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以探究、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促进能力思维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抽签决定次序。

二、表演

要求:①每个小组的同学,除了各自准备自己的演出外,还要做好对其他三个小组同学的表演进行评价的准备。

②评价内容:看表演是否体现原作的精神;看演员对原作形象是否把握得很准确;看动作、台词是否体现了人物形象的性格;针对原作,表演作了哪些创新,这些创新是否合理;整个演出是否流畅、完整,还应有哪些改进。

学习反馈:

初三的学生已经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表演时他们大都兴致高涨,能创造性地使用课本,扮演奥楚蔑洛夫的卢愿同学、邱桂兰同学、黄佩华同学还因此活化出奥奴颜卑膝的一面,博得现场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评演时,我先指定一名学生对表演作出评价,其它同学自由发言,作出补充,允许表演的同学随时发表反驳意见。同学们发言积极,内容涉及表演的方方面面,有些见解独到而有针对性,出人意料。最后我再对表演作出 简短的评价,肯定优点并补充同学发言中的不足。在评价中,有时七嘴八舌、争论不休,课堂秩序有些乱,需费力才能平息下来,这是我一开始没料到的。另外,在表演过程中,个别同学的面部表情不够生动,这是这堂课遗憾的地方。教学结束后,从与学生的交谈和他们的周记中,我发现大家还是很喜欢这种上课形式,有个出了名的调皮学生对我说:如果每堂课都这么有意思,我保证不迟到不睡觉。看来,有时责骂学生不认真听课,这责任中也有老师的一半啊!

教后反思:

20xx年以前教小说,我一般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出示背景,划分段落,分析人物,归纳主题,一手包办,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反应平谈,于是我就力求突破。 这堂课的教学完全是按照新课标的理念进行的,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将教师"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而让学生的"读"、“说"、“议”、“演”来占领课堂。学生在读读说说、演演议议中不知不觉地理清作品,品味妙点,评说人物,感悟人生,学会做人。第一课时中三大教学板块相辅相成,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其中我最满意的就是在板块教学中,我淡化了传统的故事背景分析,紧紧抓住“语言”这根线,反复引

导学生关注文本,在对“文本”的反复朗读中,让学生对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有独到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这部作品的深入研读,掌握阅读鉴赏小说的方法,增强文学修养,提高鉴赏能力。另外,第二课时的表演,注重学生的体验实践,使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学生可以在“学”、“演”、“议”的过程中促进能力思维的发展。教师完全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并积极参与活动,仔细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连一些困难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但在热闹的背后我有一些遗憾:①有些同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抓住文章的片言只语来谈,虽经引导有所改变,但暴露出农村中学学生阅读面狭窄,鉴赏能力不高的弊病,这应成为我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②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常让学生质疑解疑,学生反应不错。但在本课的学习中,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给他们对板块外的问题质疑问难的机会,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是优化整合、融入其中,还是让学生以学习后记的形式反映出来呢?恳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20xx年5月3日

 

第二篇:《变色龙》优秀教案

《变色龙》优秀教案:独辟蹊径 舒卷自如 上传资料来获取下载点数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会员提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0-4-16 文章录入:越来越好

【教学设计概述】

《变色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教材几经修改,仍然保留了这篇经典篇目。其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可见一斑。《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通过漫画似的讽刺艺术刻画了一个溜须拍马、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对初三学生而言,此文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是讽刺艺术的绝妙运用。

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我对这堂课的处理是侧重探究文章的讽刺艺术。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定位为对文章基本内容的把握,了解作者、熟悉故事情节,布置第二课时活动课的准备事项等。 第二课时则以活动课“今天我当导演”的形式来探究文章的讽刺艺术。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来导演,如何以课本为蓝本,选择最具讽刺意义的材料拍成DV短片,并谈谈自己的创意构想,同时给短片起一个具有讽刺意义的名字。最后让学生把目光投向我们的社会生活,大胆运用讽刺艺术,选择身边的小事拍成DV短片,由于时间的限制,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创意设计。以此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精彩片段实录一】

师: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在绚丽的背后是阴影。于是有的人把目光投向了这阴影中的人和事。请同学们欣赏小品片段《胡椒面》。(播放小品,学生看得入神。)

【自评:设置情景,为活动课的开展预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陈佩斯的小品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其鲜活地刻画了社会生活中的小人物形象,细心的人能够从陈佩斯的喜剧小品中看出悲剧的味道。今天,我们也来当导演拍片子,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导演群体,大家齐心协力,以课本为蓝本,选择最具讽刺意义的材料拍成DV短片,在课堂上只谈谈自己的创意构想,同时给短片拟一个具有讽刺意义的标题。另外,每个组派一名同学作评委。

生:好!好极了!(掌声雷动)

师:我们都来PK台。要评选最佳创意奖。先给同学们6分钟的时间,共同策划。 (学生积极讨论,有的主动下位,有的手舞足蹈。老师参与同学们的讨论。) 师:就凭同学们的敬业精神完全可以当导演。该同学们展示自己了。有请第一小组的同学。(掌声)

生1 :我们觉得最具讽刺意义的场面是:奥楚蔑洛夫得知这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非常尴尬,抱怨天气太热,要叶耳德林帮他把大衣脱下来,故意借这个插曲,转移话题,对赫留金横加指责,甚至辱骂。拍DV我们有这样的创意:

背景:木材厂门口。(木材厂有堆积如山的木材,给人以压抑之感。) 人物:奥楚蔑洛夫、叶耳德林、赫留金、小孩(观众)

创意设计:先是奥楚蔑洛夫比较热情地安慰赫留金,脸色较温和,突然有一个抹着鼻涕的小孩说这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浑身不自在,温和的笑容一下子凝滞了,对他的脸色来个特写。叶耳德林帮他脱大衣的情景采用夸张的手法,把大衣拉长拉大,然后是一束阳光穿过这厚厚的大衣,映照在他的脸上。对奥楚蔑洛夫的声音加以处理,语速慢,且不时发出难听的尖叫声。赫留金则张大嘴巴,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

望着旁边舔着毛的狗发呆。短片结束时,播放画外音:怕“热”的变色龙。 生2:这短片的标题就是:怕“热”的变色龙。(教室里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生(评委):我觉得这组同学的创意有三方面值得肯定:一是小孩这一观众的安排很独特,与《皇帝的新装》中揭穿皇帝没穿衣服真相的小孩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是对大衣的特写,尤其是那束阳光既是对奥楚蔑洛夫说要下雨的有力讽刺,同时也是一把刺透他心灵的利箭。三是赫留金张大的嘴巴,既是对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惊讶,也是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无奈。很好地运用了讽刺艺术,令人回味。(掌声)

【自评:学生的创意和评委的发言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维度,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体现了很强的创新能力。特别是评委同学的精要点评是我没有意料到的。事实上,学生在导演和点评过程中已经很好地领会了小说的讽刺艺术,如语言刻画、细节描写,以及夸张的艺术手法等。】

师:同学们不单是掌握了课本知识,还有很好的导演天赋。我相信后面的同学会做得更好。有请第二组的同学。

生1:我们觉得最有讽刺意义的场面是:奥楚蔑洛夫得知这狗是将军哥哥家的时候,令人作呕的神态和对狗的夸奖。我们在拍片设计时在原文的基础上做了这样的加工: 背景:木材厂门口

人物:奥楚蔑洛夫、叶耳德林、赫留金、一大群围观者

创意设计:普洛诃尔说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对奥楚蔑洛夫的脸色加以特写,由愤怒变为温情,镜头缓慢地转换,把他的脸拉近。然后他抱起狗说:“好样的,你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随即用手帕擦拭了小狗身上的稀泥浆,用嘴亲吻了一下狗的屁股。最后奥楚蔑洛夫对着天大笑了几声,小狗一下子怒了,咬了一口奥楚蔑洛夫的下巴,逃跑了。围观的群众哈哈大笑起来。

生2:我们导演的短片题目是:变色龙和狗的亲密接触。(同学们笑得捧腹)

生(评委):这组同学的最大特色是巧妙地改编了故事结尾,狗咬了奥楚蔑洛夫。这是他应有的下场,增强了文章的喜剧效果,也体现了这组同学的价值观念。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件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去思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学们还可以借鉴电影、小品中的技巧来创新自己的短片。(第三小组代表马上发言)

??

【教学精彩片段实录二】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学们对课文的解读体现了你们的聪明才智。老师可以大胆地说,伟大的导演将从你们当中诞生。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把目光转向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拍一组讽刺短片。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创意设计。先探讨5分钟,然后举手回答。

【自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老师的引导注重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鼓励性点评。把学生的思维向前推进,有利于学生深入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习。】 生:我所要揭示的事件是:隔壁邻居老王读了一篇少年作家的文章后,非常不满。老王一直希望儿子能子承父业,让儿子多写点文章以便扬名,同时自己也在各大报刊发表评论,鼓吹少年作家们,称他们为后起之秀,大加褒扬,目的是为儿子的日后成名造好舆论。可是,老王认为很好的文章,投出去就必遭退稿。他从此对少年作家大加批判,批判的稿子写完后,接到儿子的电话说那篇文章是自己写的,用的笔名。老王就撕掉了写好的东西,然后重新摊开一张稿纸,大笔一挥写下题目“后生可畏啊!现在的少年作家怎么得了”!

在拍片子时为了增强讽刺效果,对老王的肖像

1 [2]

加以处理,给他配一副方形的超厚镜片的眼镜。对他善变的神态、动作(特别是后面撕掉批判稿子时的动作)进行慢动作处理,还对他最后写下的大加赞赏的字加以抽象变体。(掌声)

师:能否给这个短片拟个好的标题呢?

生:后起之秀。

生:老王的担忧。

师:这个创意很明显借鉴了契诃夫《变色龙》的讽刺手法,运用夸张、对比手法来嘲讽老王之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好!

【自评:学生的创意设计颇具代表性,出乎意料,整合了课内外知识,有深度,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充分体现。】

生:(立即举手站起来)我所关注的事件是:初一时,我们寝室有位同学很吝啬,好吃的东西都是一个人独自享用。有几次居然在被窝里吃冰淇淋,生怕被人发现。我觉得要对这位同学的外貌和眼睛加以特写,同时对他的被窝脏乱臭来个慢镜头,尤其对那双臭袜子加以特写。我给它起了个名字“特立独行的食客”。(学生哈哈大笑)

师:这位同学非常细心地观察生活,所选事例鲜活生动,充满了童趣。当然,好的讽刺短片离不开好的剧本。同学们还可以把目光投向我们的社会生活,选取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来揭露社会问题。通过对人物的提炼、概括、总结,并运用夸张、对比等讽刺小说常用的艺术手法,加以突出,使人物形象更具代表性。像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守财奴葛朗台,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公,吴敬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都是这样的人物。(学生点头)

师:生活是多棱镜,能折射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当你以追寻阳光的心情去观察生活,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当你以爱心、包容心去观察生活,生活是温馨快乐的:当你以感恩之心去观察生活,生活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布置作业,投影显示)

阅读下面的讽刺小品,从后面三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书法家

司玉笙

“书法家”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人群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1,根据讽刺小品提供的信息,运用夸张、对比等讽刺艺术手法,将小品拍成短剧,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自编自演自拍。

2,可以针对文章的艺术手法写一则评论。

3,也可以给高局长画一幅漫画。

【自评:这三道习题具有层次感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堂课是很成功的,很好地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合作、讨论、探究中得以提升。

一、晴空一鹤排云上——探求教学设计的安镇乾坤之计

小说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难在文章较长,老师无从下手;难在学生没有多大兴趣,师生难以互动。传统的小说教学方式难免枯燥,烦琐的面面俱到是语文教学的死敌。老师应该以最好的心态驾驭教学内容,不能贪多求全,或举重若轻,或举轻若重,“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我把这篇小说教学的切入点定为探究讽刺艺术,把其他方面的知识巧妙融入其中,达到了“一招制胜”的效果。追求“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教学思路,定能旗开得胜。

二、标新立异二月花——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独创性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遇到一件艺术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内容。”事实上,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如此。只有新颖的课堂教学形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堂语文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和乐趣,个性得以张扬,一个个绝妙的创意设计就是有力的回答。这恰好印证了教育家杜威提倡的“从做中学”的教学基本原则。事实上,许多小说、诗歌、文言文的教学我们都可以采用综合实践课的形式来处理。

三、欲上青天揽明月——搭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而我们的程式化教学没有“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没有很好地搭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这堂课,我只是起到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学生则是自己选材、自己设计、自己导演,整个过程整合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如人物刻画的方法,尤其是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夸张、对比的讽刺艺术手法;环境烘托;影视拍摄的多种技巧等。另外,学生还在原来作品基础上有自己的发挥和创意,视野开阔了,他们获得的不只是课文本身传达的信息,更多的是自己理性的思索和独特的感悟。

一堂好课不是依靠老师讲得认真细致,而是让学生独立前进,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如果每堂课都能这样深入思考,我坚信他们一定会上青天、揽明月。 重庆一中语文组 400030

[1]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