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从哪里来》教学反思

《电能从哪里来》教学反思

《电能从哪里来》教学反思

本课既与上一课知识有联系,也是上一课教学内容的延续。上一课讲电能可以转化成各种能量,这一课要探究这些电能是从哪儿来的,其实也是了解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成电能,从而懂得能量的相互转化。教学的第一部分希望通过介绍各种电池使学生懂得生活中使用的电从哪儿来。 本课的一个难点是使学生懂是 电是怎么来的? 这个问题。电,是一个虚幻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借助器材,使学生能 看 到电的产生。 手摇发电机 是个不错的工具。我用了一台手摇发电机,演示给学生看,演示过程中,学生看着手摇后小灯泡亮了,还能过两根导线将产生的电流引出,使灯座上的灯亮了,,学生看着这些蛮新奇,也急于想了解里面到底是怎么样的。经过观察,里面是没有电池的,但有个类似于小电动机一样的东西,通过转动摇柄,使电动机的轴快速转了起来,然后就有电,灯就亮了。其实,这里的电动机准确的称呼应该叫 发电机 了,它的工作过程和电动机是相反的。电动机是 由电生磁 ,而发电机是 由磁生电 。

这样,学生就了解了 发电机 转动是能够产生电流的,自然联系到生活中大型的发电机是不可能靠人力驱动的,那靠什么?靠大自然中的各种力量。对于这些力量,学生的举例说明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从而了解到人们生活中所用到的电能均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大自然,也进一步认识到了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最后,给学生看了些利用太阳能、风力发电站的图片,看了段水力发电的片断,那么庞大的发电机组在水流的冲击下转起来,使学生更有感性认识了。

本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自制电池的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同学们在家里就可以自己做,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对电池能产生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第二篇:《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及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会判断原电池的电极,会判断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流向,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培养设计实验、讨论与交流等技能及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技巧与意识;让学生感到化学与我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悟科学研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与练习讨论相结合

三、教学设计

实验探究

1、分别把锌片和铜片插入到稀H2SO4中,观察现象。

2、再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观察铜片上有无气泡产生?在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

讨论与交流

(1)两个实验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当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在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和铜片各发生什么反应?

(3)电流计显示有电流通过,电流是如何产生的?上述过程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通过实验与讨论的结果,请总结:

1. 原电池的定义:把        转变为     的装置。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活泼金属(Zn)→发生     反应→向外线路提供电子→

原电池的   极;

不活泼金属(Cu)→发生    反应→接受外线路提供的电子→

原电池的   极。

问题: (1)你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吗?

(2)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并总结:

思考:观察下列装置,有电流产生的有那些?总结归纳组成一个原电池的条件。

                                                            

3.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                          

(2)                          

(3)                            

教材P41科学探究:

设计简单的原电池并写出电极方程式:

4.原电池化学反应本质:氧化还原反应
较活泼的金属发生    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     极)通过外电路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     极)     化学能→电能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课.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会合作,并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还发现有些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够,没有课前预习,探究实验是往往造成盲目和无序;还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实验时畏畏缩缩,实验的速度太慢,也影响了教学进度。今后还要教会学生适当的课前预习和足够的基础知识储备以及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另外要进一步解决探究如何开放,即开放哪些点的问题;开放到何种程度,即时间的把握等;以及探究后的讨论、归纳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