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9月3日:课题为《有勇气,不怕难》

《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以它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深受我和孩子们的喜欢。这种课型为低年级儿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在本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而且传统课堂的纯粹传授也不再受学生的欢迎。

9月10:课题为《我真棒》

让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交流中得到升华。“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努力在教学中架设从学习到生活、活动的桥梁。

9月17日:课题为《天天好心情》

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搭建活动舞台让他们去体验,体验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如《家里的我》这一主题单元教学中我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细化这一主题。如:“全家福展示”、“为家人做一件事”让孩子体验———我是家里的一分子,从而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接着通过“洗衣服比赛”、“剪指甲

比赛”、“缝纽扣比赛”以及“叠衣服比赛”等让孩子在活动中展示———我已经长大。一系列的活动过程我还特意为孩子们留影为他们制作“成长的足迹”,给孩子的成长留一分宝贵的回忆。

9月24日:课题为《左立走,有精神》

《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辨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过后我们要及时让孩子们就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或心理感受进行有效的交流分享。如在《坐立走,有精神》每一活动过后我都及时辅导小组长组织交流。在交流中孩子们认识到了“坐立走,都要有正确的姿势,要有好的行为习惯。”从体验到认识,胜过千万遍说教。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10月10日:课题为《出门看天气》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品生课的教学决不是孤立的,而是立体的多角度的。我们应该注重它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让思想品德教育无处不在又不露痕迹。再说,农村教师一师任多课又为这一做法提供了方便。如《出门看天气》这一主题单元的教学我就整合了语文课内容 ,教学效果较好。

10月17日:课题为《红绿灯,在站岗》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课程窄化为“学科”,窄化为“教材”,甚至“教科书”,那么课程资源也无非是一些书面的材料。在新一轮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走出教材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因地制宜,让课程资源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素材和条件,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我认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借助“参考”努力向社会、生活延伸,让孩子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10月24日:

课题为《遇到危险怎么办》

随着计划生育的有效落实,家中的孩子几乎是独生子女,这更增加了中国家长溺爱孩子的情感。因此对学生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得到家长的配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家访,把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评价策略作为“建议”向家长提出;接着,通过不定时的“信访”、“电访”将每一个活动目标实现。总之,只有家庭与学校形成一股合力才能让学生的行为习惯真正养成,才能让学生更茁壮地成长。

11月6日:

课题:我的家,在这里

在《我的家在这里》的教学中我试着这样做:我则充分利用山地这一地方便利带领学生“亲亲大自然”,然而山地的砍伐行为引起学生的兴趣,我索性讲起砍伐的危害性,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有效制止这一行为,过后就这一主题我开展了“保护大自然”的班队课,学生通过一组组照片和一段段声情并茂的解说认识到:大自然很美丽,但很脆弱。并签名表示从现在开始从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爱护我们的

大自然。接下来,我将充分利用学校的绿色资源带领学生定时开展“护绿”活动。

11月13日:

课题为《童年的乐园》

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真正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学中教师抓住教育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们既是对自己言行进行评价,及时自我调节,又能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中,从而有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压抑自己。通过活动,学生懂得了家乡是个养育我们的地方,我们要热爱家乡。

11月20日

课题为《请到我的家乡来》

《请到我的家乡来》是以家乡的地理环境为中心,从家乡地理位置、优美的环境与文化特征入手,加深学生对自己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升华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准备介绍自己的家乡,用叙述、绘画表演等形式呈现家乡的美景或民俗,也可装订家乡风情手册共大欣赏。

11月27日

课题:

《明天更美好》我将它整合到游戏中,让孩子在玩耍中与老师和同学

亲密接触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师生、生生间的感情。这样一整合既为活动的开展积攒了时间,又将品德课上的思想教育很好地渗透到各个角落,做到润物细无声。

12月3日

课题为《我身边的环境》

在教学中我们转变教学观念,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第二篇: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认识你 认识我》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认识你 认识

我》教案及教学反思

家吗?可以带上自己的名片、证书等等(音乐伴奏,自由找伙伴介绍)

2、 谁先把自己介绍给大家?(指名介绍,可穿插特长展示。)

3、 交流倾听结果。例:他叫—— 他喜欢——

4、 认识了那么多的朋友,朋友见面可要打招呼。让我们来做个打招呼的游戏吧! 小朋友,真热情,见面主动打招呼。

属猴的小朋友,挥挥手;

属猪的小朋友,笑一笑;

爱画画的小朋友,握握手;

爱唱歌的小朋友手拉手,我们一起唱首《好朋友》;

会说英语的小朋友,用英语打声招呼:“Hi!”“Hello!”

说明:在这一环节,大部分学生会满怀自信地去找自己愿意介绍的对象介绍自己,教学气氛会非常活跃,但教学秩序比较难控制。老师必须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既要照顾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于参与活动的学生,又要调控一些过于活泼,无法约束自己言行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介绍活动中大胆地表现自己,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亲近身边的老师、同学,产生一种亲近感,乐于与他们交往。

活动四:运用介绍 学会交友

1、 我们学校里有许多的大朋友——老师、食堂阿姨、绿化工人、清洁工人等,你认识他们吗?小朋友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习的介绍的方法,把自己介绍给他们,也可以请他们把自己介绍给你。别忘了,请别人把自己介绍给你时,要说“老师(阿姨、叔叔),介绍一下您,好吗?”

2、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看谁认识的朋友最多?

说明:《认识你,认识我》是学生接触品德与社会教材后的第一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有直接的关系。为了体现教材优势:生活性、社会性、活动性三个特点,我们可以尝试把今天所学的介绍的方法让学生带进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认识身边的更多的人,与他成为朋友。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产生一种成就感和需求感。我们的教学就成功了。

教学反思:

课堂气氛的调控也需讲究艺术

课堂气氛的调控是老师的教学能力的体现。在本课的教学中,听课老师们的一致评价是比较高的:整堂课的教学氛围比较轻松,一个个有趣的活动深深地吸引了孩子,把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活动上,是一堂成功的课。但是活跃的气氛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例:我在组织学生做“打招呼”游戏时,游戏结束了,有一个孩子竟高兴得在地上打滚,还有个别孩子相视而笑,我为了维持教学秩序,忍不住用较严肃的口吻,说:“一二三,坐坐好。”评课时,有位老师诚恳地提出,这一做法欠妥当,破坏了整堂课轻松、和谐的氛围,是不是采用其他更民主的办法,那样整堂课就显得更加完美。经他一点,我豁然开朗,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驾驭课堂、调控课堂气氛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完美性。所以。我想提醒大家在上课时一定要调控好课堂气氛。如遇以上情况,你可以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走到那位分神的学生身边坐坐,等待他一下;也可以带领大家坐坐拍手操,用掌声吸引分神的孩子的注意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