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学反思

《雷雨》教学反思

语文教研组 陈佳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在中国文坛上有深远的影响。课文节选的是四幕话剧《雷雨》的第二幕。节选部分一共有两场戏,前一场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后一场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节选部分主要出场人物有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和周萍。这四个人本来是一家,是夫妻、父子、兄弟的关系,但剧本所展示的却是30年后他们之间的阶级关系。鉴于学生初次接触戏剧(剧本),我在教学时有针对性的向学生作了相关介绍,以帮助学生形成概括性识。阅读剧本,主要是品味个性化和富于动作性的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认识剧中人物的命运,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得到展现的。这节课的课型设计为“引导式活动课”,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因为在课堂上,要想获得有效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必须有针对性地设立目标,否则,头绪太多,目标分散,效果难以突出。指导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开展辩论、排演话剧,品味个性化台词,理解人物内心状态,提高文学语言感悟能力。

应该说,本课基本达到了我预先的教学设想,设计的各种活动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课后,通过语文教研组的议课评析和自我反思,我发现在本课的教学中确实还存在许多不尽如意之处:

1、教学节奏偏慢,过程不够紧凑,教学内容可以再丰富一些。

2、本课组织学生进行了大量课堂活动,课后看来部分可能是无效的活动,既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又没有让学生有真正的收获。

3、语文与生活实践联系偏少,学生未能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整个剧本的主题把握基本还是在教师限定的范围内,没有让学生自己深入。

4、对于学生放得还不够多,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影响到了部分本身不够积极学生的参与度。

5、教学风格偏于平淡,语言缺少激情。

6、课堂教学评价有所缺陷,课堂中对学生的点评不到位。

通过这次教学,我认识到在课改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更需要自身的研究能力与创

新意识;在倡导以学生为本的今天,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是交往中的引领,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强调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

语文课堂之上,最忌讳教师先入为主,给某个人、某种现象定位。一旦定位了,就相当于限制了学生思维,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然而有时我们可能会低估了我们的学生,忘记了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语文课程迫切做到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和谐、融洽的氛围,提供给每一位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 “以学得促习得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当学生有了自己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想法,教师的导便凸现出来,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找寻 “看客”。

在此基础上,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做了一些思考和调整,删除和修改了部分环节的内容,以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生活化、组织形式活动化、教学评价多元化”的课改特点。

1、针对本课教学流程还不够紧凑的弱点,优化问题的设计,适当删除第一部分的几个较简单的问题,增加第二环节的问题数量并缩短学生讨论的时间。

2、调整部分课堂活动的设计,放开学生的思维,将一些没有起到效果的活动有效利用起来。例如,关于作者的一些资料,让学生课前准备,上课展示时来一个小的比赛效果应该会更好些。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平时看书搜集资料的兴趣。在分角色朗读的时候,每个学生的朗读都是固定的。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还可以反串角色,这样更利于他们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增加教学评价的形式,在教师点评的基础上,围绕合作过程让学生进行自我和相互评价,以达到多元化的目标。

 

第二篇:《雷雨》的教学反思与困惑

《雷雨》(节选)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雷雨》本身想表现什么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探讨或解决“《雷雨》的主题”这个问题,所以我把注意力集中在教材所节选的一幕,把雷雨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周朴园的形象分析。

上中学时就有各种文章从阶级观、社会学的立场上解读周朴园,认为他是“虚伪、残酷的资本家形象”,“他(周朴园)是一个封建专制者,亲手制造了周公馆大大小小的一切悲剧”,周朴园对侍萍先是“玩弄”、“侮辱”、“蹂躏”,“为了寻求新欢”,“又把她一脚踢出”,逼她跳河自杀,后又“装模做样地摆出‘怀念’死者的姿态”,但当侍萍真的重新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却想打发她走,“揭下伪君子的假面目”,而“原形毕露”。他对侍萍的态度,最深刻地揭露了他伪善的一面”,“暴露了这一人物在道德上的败坏和虚伪”,“突出地塑造了他既狠毒又伪善的性格特征”??在又一次通读雷雨后,我仍然认为这样的解读过于简单、残忍。文学作品最优秀的形象应是“圆形人物”,而不是“扁平人物”,即人物性格是丰富的甚至多面的,鉴赏文学作品不能满足于区别“好人”和“坏人”。我一直希望能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读懂、读透,并进一步读出自我。我希望能够找出发学生深省的东西,能唤起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因为语文不是逻辑推演,而是生活的提练。

那么该如何带领学生重新解读周朴园呢?先让学生观看北京人艺最近新排的话剧雷雨,了解了雷雨的剧情。在心灵的触动与震撼中让学生感受到有些痛苦是可以跨越时代和阶级的。在课堂上,研读剧本,找出周朴园在这一幕中所有的言行。文章中的可以分三类,①三十年的怀念:保留旧雨衣、旧衬衣、派人打听过梅小姐、修坟纪念、住房内保留着家具、记着生日、保留关窗习惯、端详侍萍照片等。②见面后的冷酷与绝情:“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③大海口中的周朴园:淹死2200个小工,赔偿时每个扣300元,开枪打死矿上的工人。请学生在此基础上,也可以结合其他幕剧情,思考这节课的主要问题,你如何看待周朴园长达三十年的怀念,而当活着的侍萍出现,为什么周朴园又可以转脸表现得如此的绝情。你如何看待这种矛盾。你眼中的周朴园是怎样的?并且我希望学生能在对周朴园作评价前,进一步设想,如果你是周朴园,你会如何做?之所以做这样的安排,是因为我认为很多时候,我们会对一些现象义愤填膺,因为我们认为我们是“正义”的,而且越义愤填膺,这种认为自己“正义”的心理暗示越会得到强化,这个时候我们离“自省”很远。而保持自省,保持谦卑,才可以使我们少犯错,才可以使我们的幸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吧。

我用这个设计上课时,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大家很快的找出了周朴园言行的所有细节,然后小组对周朴园形象进行交流讨论,大家争辩得很激烈。对三十年后的绝情的原因,大家的意见是统一的,因为侍萍的出现会严重的侵犯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会损害他的名誉、地位、尊严,会使他面对鲁贵的敲诈,面对与大海的冲突。对周朴园的怀念,同学们意见不一,却都回答的很精彩。有的认为周朴园是因为内疚;有的认为他是想在家庭中,想在孩子面前扮演一个道德完美的形象,怀念是一种虚假的自我完善;有的认为是因为留在他心中的一直是30年前最好的侍萍形象,那时应是他们感情最美好的时候,生活在此戛然而止,因此留在他心中的人和情感都是最完美的。而后来他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所以他会用三十年的时光去怀念;有的认为怀念不是一件需要付出很多的事,又可以给自己带来慰藉。只是在我问道,如果是你在三十年前拥有美好的感情时,面对父母的逼迫与现实的利诱,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在活着的侍萍重新出现后,你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出乎我意料,同学们似乎没有太大的争辩,也没经过太长时间的思考,一个同学站起来很直接的说,我会和周朴园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面对真实的现实利益时,我觉得这会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补充,在剧中周冲想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学费供四凤去上学,在经过周朴园逼繁漪

喝药的事后,他最终没敢提出这个要求。可以想象,周朴园年轻时,他的父母应该在家中也有这样的威势,在这种家庭环境下,也只能做出和周朴园当年一样的选择吧。又有一位同学说周朴园是自我利益高于一切的,很残酷的说,生活中面对利益的冲突和诱惑时,大多数人通常也会也把自我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出这样的选择自然很正常。还有两个同学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我当初设计这样的问题,是希望同学们可以从作品中照见自己的灵魂,正视人性的软弱,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道德评判的快感和优越上,却没有想到大家会很快的而且很理所当然的赞同周朴园的选择,我无语了,但在这节课上,我不想也不能以这样的答案结尾。

于是我把大家的思路引到了对雷雨主题的思考上,虽然这不在我原先的教学设计中,我说周朴园把自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生活的原则,是为了追求到幸福,只是在雷雨的结尾,他的两个儿子死了,太太疯了,侍萍也变得痴呆,这与他来说,是人生最大的悲剧,那么为什么他越是努力,幸福却越是与他背道而驰呢?同学们表情有些凝重,似乎陷入了深思。 这时下课铃响了,我似乎有些庆幸,感觉它响得恰是时候,因为接下来我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引导大家继续思考:在现实的利益面前如何选择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我似乎面对了与讲屈原时,大家对屈原的选择进行否定时一样的无奈与尴尬。如果我坚持这样的文本探讨方式,不直接进行道德灌输的话,以后必将还会面对同样的尴尬与无奈。那么语文是应该这样教的吗?语文教学中的精神价值应该如何引领呢?语文这一科的根本任务和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我思索着,也痛苦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