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

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的理解是这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对话性。围绕这一属性,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五个注重,即注重情境创设,为对话营造氛围;注重朗读感知,为对话夯实基础;注重内外勾连,为对话丰富内涵;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是对话能否有效高质的重要条件;重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这是对话活动的重要目的。

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生发出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鼓”,侧重于对安塞腰鼓艺术形象的感知;“好文”,侧重于对课文优美语言的品味;“好创意”,侧重于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达成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

识别排比句,为其划分类型,品读排比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对照生态课堂的要求,本课中教学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有差别,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如果时间允许,我将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从课文中读到的体验,这最能检验课堂对话的效果。二是教师的评点由于是即兴的,不见得准确、全面、到位,也应适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生生间互评,从总体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二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文笔激扬飞动、辞采绚丽的散文,作者亲临黄土高原观看了一场气势豪迈、火烈纵情的安塞腰鼓,感情为之激荡,不禁浮想联翩:有对奔腾的生命力的激赞;有对陕北高原革新的严峻的思索;有对西北汉子阳刚气概的讴歌;有对承载着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黄土地的赞美。所以教学中应把握教学目标的双向性——既要注重散文语言的品读赏析,又要重视文本思想感情的鉴赏。

教学目标:①能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文章中排比句、反复句的作 用,体会铿锵激越的感情。 ②品读场面描写,探究文句的深意。 ③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也培养了像它一样坚韧、粗犷、勤劳的黄河儿女,她们用坚实的脚步、健壮的臂膀、火红的青春打出生命的激情,舞动出多彩的人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黄土地,走进那里的人民,走进这充满活力的安塞腰鼓、擂响的世界。

一 . 简介作者,介绍安塞腰鼓(配图片)

二 . 赏读文本

(一) 初读感知

(1)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如:蓦(mò)然、冗(rǒng)杂

羁绊、晦暗

(2)读出铿锵的节奏,豪迈的气势。

(二)深入解读

(1).读完课文,请同学谈谈对这篇课文的感受。

(有气势,有感染力,有种血液沸腾,火热的激情在胸中激荡的感觉??)

(2)请同学分析原因。

明确:文中有大量的排比句,具有鼓动性,鼓的节奏,把情感宣泄得酣畅淋漓,气势磅礴,感情炽烈。

(3)找出这些排比句,并说说这些语句的作用?

明确:句内排比;句与句的排比:如第七段“骤雨一样??强健的风姿”,舞者蓬勃的生命力,气势昂扬,安塞腰鼓成为力量的象征;段与段的排比:如九、十、十一段,通过作者的联想,表现了安塞腰鼓壮阔恢弘的场面。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弘,语言连贯,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4)再读课文,读出铿锵的节奏,豪迈的气势

(三)研读感悟

(1)有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是哪句话?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把文章主体部分分为四个部分,这是文章的神,充分表达作者对安塞腰鼓由衷的赞美。

(2)它每次出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1. 学习第一部分(1——13段)

明确:第一次“好一个安塞腰鼓﹗”承上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由此展开一系列联想,最终点出安塞腰鼓的精神内涵:生命力要像打安塞腰鼓一样冲破束缚、冲破羁绊而率性张扬、酣畅痛快﹗

2.学习第二部分(14——17段)

(1)朗读这一部分,比较几个“隆隆隆隆”的不同含义。

明确:第一次“隆隆”是鼓声与自然的回响。第二次“隆隆”是鼓声对心灵的震撼。第三次“隆隆”紧跟“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索、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后,这些中心语让人想到一种变化,一种革新,古老土地繁衍生息的人们,观念的更新,时代的步伐已经敲响了他们,祖国的改革开放的号角使黄土地发生了令人振奋自豪的变化。

(2)这里“好一个安塞腰鼓﹗”

3.学习第三部分(18——22段)

(1)指定学生朗读,请同学们思考这一部分主要写什么? 明确:击鼓的后生和黄土高原。

(2)如何理解“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奇伟磅礴的能量﹗” 明确:这里的人们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明确: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只有厚重的黄土高原才负载得了磅礴大气的安塞腰鼓。

(4)“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是在赞美什么?

明确:对黄土高原的赞美。“这么厚”重复,可理解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是民族立足本土,再创辉煌的前提和基础。

(5)最后一次感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最后一次感叹是全文的总结。与四个“愈锤愈烈”领起的语段起到深化主题,强化感情,增强力度的作用。

五.文章的首尾有何特点?

明确:首尾描写地很安静,与文中热闹与喧嚣形成极大反差。 动静结合,以静写动

开端沉稳安静,寂静中孕育着爆发。

结尾:猛烈爆发与戛然而止,“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以动衬静,写出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

效果:主体部分因为首尾的安静变得更加火热,热闹,气势冲天了。

六.主题探讨:

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

学生讨论

明确: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歌颂阳刚之美;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七.写作特点:构思巧妙、语言精彩,感情充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