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反思2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语言激情澎湃,铿锵有力,思想内涵丰厚,特别是其中一些写意的语句,含义深刻,发人深思。

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要透彻理解文本的全部内涵,还有相当大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我确立本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2、品味课文语言的气势、节奏与激情。3、掌握“三读”式散文阅读赏析方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以个人对新课标的理解为指导思想。新课标认为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的理解是这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对话性。围绕这一属性,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五个注重,即注重情境创设,为对话营造氛围;注重朗读感知,为对话夯实基础;注重内外勾连,为对话丰富内涵;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这是对话能否有效高质的重要条件;重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这是对话活动的重要目的。这节课,抓住课文的关键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设定话题。师生围绕一个“好”字,生发出三个子话题展开对话交流:“好鼓”,侧重于对安塞腰鼓艺术形象的感知;“好文”,侧重于对课文优美语言的品味;“好创意”,侧重于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达成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表演中的那股“劲”,体验到它所宣泄的生命的力量,潜移默化之间养成积极面对生活的情感态度和生命

在于奋力搏击的价值观念。识别排比句,为其划分类型,品读排比句及意味深长的语句,体味其中的气势、节奏和激情,学生在朗读感知的同时,语文知识得以落实,阅读技能得以培养。由初读感知,到品读美句,再到解读难句,逐步深入的“三读”,既是教学内容呈现的过程,也教给了学生品读赏析美文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当然,由于我教学经验不够丰富,课堂上也出现了教者目标预期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师生之间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交流落实得不够理想。如果时间允许,我将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从课文中读到的体验,这最能检验课堂对话的效果。二是在学生作品评点这个环节上还能做得更好:教师的评点由于是即兴的,不见得准确、全面、到位;也应适当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生间互评;点评结束后,应对学生创意情况作一小结,从总体上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此外,这节课还有其他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启示我:(1)学生的原有知识、情感体验是其构建、探究、生成新知的基础。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课堂教学实践是开展教研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平时工作要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更多投身教学实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更多研究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活动组织策略,努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与自主发展。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成功,才是教学最大的成功。 一、教材分析

《海燕》

是首著名的散文诗,

本文写于

1901

年,

那时正是俄国

1905

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

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

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

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

的艺术形

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据此,

我以

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迅速深入文章内容。

2

、设计意图:

1

、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 学生。

2

、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

“美文需要美教”

,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展现自我。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

指出,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初步具

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

、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

、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

、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 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

、理清本文的主要形象及其精神内涵,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2

、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

3

、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

、诵读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 用诵读法,主要有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

、提问法。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 形象的精神内涵。

3

、练习法。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 效果。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快:导入新课。运用诗歌和散文的有关知识,出示海燕的有关图片,进入《海燕》散文

诗的学习氛围。

第二块:诵读。⒈教师范读。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抓住特征,理解作者赋予

这些形象的感情。

2

、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把握文意。

第三块:

理解象征意义。

在第二块诵读的基础上,

进一步体会诗人对不同形象赋予的不同感

情,结合时代背景,归纳出本文形象的象征意义。

第四块:

拓展延伸。

让学生抛开时代背景,

赋予

“海燕”

新时期新的象征意义。

学习

“海燕”

精神的内涵,以说话的形式来表现。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评课稿

评课人:徐丽萍

地 点:进修学校一楼多媒体教室

时 间:20xx年1月27日

今天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重点学习了古诗文阅读的教学方法。在观看完优质示例课《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后,我对古诗文教学有了新的体会和看法。

一直以来,古诗文教学都比较枯燥乏味,如何能把古诗文上得生动,有趣,变抽象为形象;如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诗词的思想内涵,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再死记硬背,这些

都是我们教师所苦恼的问题。但是在这堂示例课上,这位老师做到了,让我深受启发,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不断地渗透问题,使知识呈螺旋式上升,并且阅读形式多样化。第一次读,主要讲究流利,感情。第二次读,让学生自己想象相关的画面,并让学生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第三次读,寻找关键的字词去体会,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第四次读,整体感受文章的美感。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个读,齐读,老师指导读,这样读几次下来,学生就在无形中做到了熟读成诵,不再需要死记硬背了。

2、课前预习的工作布置得很到位。该老师在教学开头,要求学生去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和故事,并与课文的教学联系起来,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而且还扩展了他们的阅读视野,有助于课文的学习。

3、抓住诗词的关键字去赏析。在课堂中,该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要求学生能够找出关键的字词。例如:“作者苏轼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仅仅是怀念他的弟弟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找出关键字”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找到了“兼”字。像这种看似简单,但又有深度的问题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去赏析古诗词的语言,体会语言的表现力,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妙趣横生。

4、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分小组讨论问题,展示讨论成果,充分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以后的古诗文教学中,我会广泛地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 今天听了洪老师的课,我感觉洪老师的教育理念先进:

其一,洪老师在教材处理上以苏轼的这一首词为例子进行教学,课后设计了〈〈相见欢〉〉作为学生的自学教材。体现了整体的教学思路内涵:“选择一、二篇课文教读,示范,学法指导,研讨比较,掌握一般规律,然后以自读课文为教材,由“学会”向“会学”转化。”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叶圣陶语:“教是为了不教”,“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用文本教而不是教文本”。

其二,我们再来看看洪老师的这一节课是怎么教的?

1 、课前播放音乐,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在一种很和谐的环境下教师启发谈话,进入新课。

2 、揭示课题后,就出示了学习方法。然后由方法引路,学生对照方法进行阅读实践。每一步实践操作中,有学生的体悟,有教师的补充。按现代的教育理论认为:“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正式的职能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洪老师的每一步操作都是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完成了上一个目标接着又完成下一个目标,实践阅读中学生有目标可循,有方法可依。不是灌输语文知识,不是把课文讲深讲透,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兴趣-毅力-自学能力-自学意识-自学习惯。

3、进入文本,洪老师重视了学生“读”的训练。现代理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功底有三:“一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记忆和远用当作语文教学的永恒重点。二是引导学生读课文当作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方法。三是注重写作训练。”这其中第二条强化功底的训练就是重视了“读”。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曾高潘也认为“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出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洪老师充分依据了这些理论强化了读的训练。有听录音读,有听着录音跟着朗读,有放开个体大声地自由朗读,有男女声分角色朗读,还有个体声情并茂的朗读。“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了文本。

4、 充分想像,再造画面。老师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想像,再现当时的情境。以文本为本,不断挖掘课文所能告诉我们的。用康德的话说:“我知道了什么,要穷尽其能,挖掘出最有用的告诉学生或者把学生引到这里。”作家张承志说“句子和段落构成了层层多角度的空间,在支架上和空白间潜隐着作者的感受与认识,勇敢和回避,呐喊和难言,旗帜般象征,心血般的披沥,它精致,宏大,机智的安排和失控的倾诉堆于一纸,在深刻和真情的支柱下跳动着一个活着的灵魂。”―――阅读课文的语言,是一个信息的接受过程,情绪的体验过程,形象再创造过程,也是认识的升华过程。

5、 赏析音乐过程。为什么把赏析音乐放在学生对全词已熟读,内容已经有所了解,并且充分想像,进入了当时的画面以后紧接着来个音乐欣赏呢?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产生特有的音响;要使学生心灵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对准音调”才能产生共鸣。这个时候,学生已全身心地沉浸在当时的画面中,正当学生不悱不发的时候,一首王菲歌唱的《水调歌头》唱出了

苏轼的孤寂无奈、洒脱旷达以至于对天下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歌声氤氲了整个教室,带给了学生美丽的艺术享受。老舍说“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此时此刻“我们最好的思想,最深切的体验,只能被美妙的音乐表达出来”。

总之,从课开始的意境渲染,到学生进入氛围以后的自主学习,到进入氛围后的品味词语到再造画面的身临其境,到音乐的赏析,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身心发展规律。从一节课中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再运用到课后的《相见欢》的自学,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语文,就应该是旗帜鲜明的上出语文味道来,立足于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指向,当然,洪老师的这节课中,容量大,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方面相对薄弱些,但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有所侧重,只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立足于语文意识的培养,那么,我们就已经行走在改革的路上。

 

第二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高新实验小学 范有凤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至16自然段。

2.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3.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2.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前播放音乐《黄土高坡》)。

2、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二段 腰鼓表演

1、过渡:(出示图片,教师引述第1至4自然段内容,)同学们,此时你觉得:这是 的安塞腰鼓。(安静、呆呆的、蓄势待发)

2、呆呆的腰鼓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但是,看!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出示:相关文字)真是“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上节课我们讲到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我们说这种修辞手法叫?(反复)

3、那么安塞腰鼓究竟“好”在哪里?(板书:好!)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给我们作了介绍。(引导回忆并板书:场面、声响、后生、舞姿)

4、下面就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第二段,看看你最喜欢安塞腰鼓哪一方面的“好”,再细致地读一读那部分内容,勾画出重点词句,并简要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出示学习要求)

5、集体交流:

A、壮阔的场面美

(1)(出示:第6自然段部分内容)(指导理解比喻、排比句)

(出示图片)( 仿写练习: 一样,是 。) 指导朗读。

(2)黄土高原上,爆出了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此时,你想说, (出示:这真是 的安塞腰鼓!)

(3)引读第7自然段。(出示第7自然段)指点:这段话里,有三组反义词,知道作者用意为何吗?(形成对比,突出安塞腰鼓热烈、奔放)。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安塞腰鼓真是充满了神奇的魔力,难怪作者说:(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

B、沉重的声响美

(1)指导两个比喻句:说明鼓声怎样?(有着巨大的力量)

那么,此时你又想说:这是 的安塞腰鼓!

(2)指名男生读第9、10自然段。师:真是“好一个安塞腰鼓!”

C、击鼓的后生美

(1)这是怎样的一群后生,课文是如何描写的?

(2)看到这些击鼓后生,让人有怎样的感觉?(用个词语或句子表达)

(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正是黄土高原才养育了这样的后生,听听作者的感慨,齐读第13自然段,理解“元气淋漓”。追问:你从课文哪里可以感受得到后生们的“元气淋漓”?(出示击鼓后生图片)(联系12自然段内容及“震撼、烧灼、威逼” 、“茂腾腾”加深理解)。

(4)这样生命活跃、强盛的后生,也只有黄土高原才能承受,所以作者再次感叹: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D、变幻的舞姿美

(1)这是怎样的舞姿?说说。理解“叹为观止”(说说近义词)。

(2)师读第17自然段。 此时,你感受到,这是 的安塞腰鼓!

6、练习写话:

用“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在 ,你看(听) ”(出示)句式说说安塞腰鼓好在哪里。

三、学习第三段 鼓声止息

1、安塞腰鼓喧腾、热闹,可是当鼓声戛然而止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出示后文)指说。

2、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静) 作者为什么描写此时的静?(点明:课文开头也是描写的“静”,它们的作用相同的。)

3、齐读。理解: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意思。(表明对明天充满希望)

四、总结全文

1、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给我们鼓舞,给我们力量,带给我们无限的希望,难怪作者一再地赞叹。(出示反复的四句话)齐读。

2、能结合上下文说一说“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为什么在课文里反复出现?

【附板书设计: 14、安塞腰鼓

场面

好! 声响

后生

舞姿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