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有趣的发现》说课、设计、反思

《有趣的发现》说课稿

料甸中心小学 窦玉晶

【摘要】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学习达尔文勇于发现,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体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风。全文依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事情的顺序,抓住“有趣的发现”这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展示发现的内容和过程揭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材地位及作用

1. 全文依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事情的顺序,抓住“有趣的发现”这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展示发现的内容和过程揭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 通过学习,是学生掌握在读中体会和感悟课文内涵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要求会认本课1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认识1个“舟”字偏旁。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4.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情分析】

由于我们的语文课文非常重视学生的预习,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但是由于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是不相同的。这样,我们就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而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

【教学策略】

1.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

2.让学生在读在学习课文,由于是第一课时,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本课的生字。

3、教师利用生字卡片,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和生字宝交朋友,认读后,学生齐读,然后再加深难度,以字组词,并用所组词语说一句话,加深对生字的巩固。

4、识字环节过后,教师指导学生给字分类,这样加深了对生字的更进一步的认识。也是低年级学生在写字环节中对字的种类不同在写法上的不同,作了一下铺垫。

5、教师在指导写字前,根据学生平时对生字的难点的掌握,让学生自主找出自己认为在写法比较复杂字,然后师范写,学生可以借助写字本进行描红,然后自己在独立完成一个或两个字的任务。

6、对写字比较突出或者写字笔顺不对的学生,可以适当地进行评价,给学生评价的空间。进而加深对不同生字在写法上的提高。

《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料甸中心小学 窦玉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要求会认本课14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认识1个“舟”字偏旁。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都有过哪些发现?能讲给大家听一听吗?(学生自由回答)

2、师:在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生物学家叫达尔文,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考察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3、板书课题:14、有趣的发现 并解释“有趣”的含义。

4、通过了解课题,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自由练读课文。

出示阅读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把不懂的词语多读几遍。

(2)读通文中的长句子。(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4)简单地说出本文中的“发现”有趣在哪?

完成阅读要求中的问题。

(1) 师问:本文一共几个自然段?(3个自然段)

(2) 本文中的“发现”有趣在哪?(小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

特别大,要么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

师过渡:同学们你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了解了本文的有趣的故事,你们真棒!!可是你们发现没有,在你们读课文的时候,有一些生字宝宝也偷偷地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你们想和它们交朋友吗?

2.师出示生字卡片,要求学生认读。(2)抽读生字词。(3)扩词。(4)你能选一个字组词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3.你能给这些生字宝宝分类并为它们找到家吗?

左右结构:现 船 洋 刮

上下结构:复 案 容 易

独体字:乘 而

半包围:考 存

全包围:因

师:我们帮生字宝宝找到了自己的家,也和它们成为了好朋友,那么同学们想不想让这些生字朋友在我们的笔下成为一个个快乐的音符呢?

4指导写字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生字中哪些字在写法上比较难掌握?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

重点指导:乘 考 船 复 存

乘:左右要对称。

考:撇稍长。

船:舟是形窄长,横变提。

复:上宽中窄下宽。

存:右下旁写大些。

(现洋;左窄右宽。刮:左稍宽右稍窄。案:上宽下窄。因:字方正。而:字扁平。容:上扁下大。易:下窄下宽。)

其余的8个生字自己可以仿照写字书上的字动手写一写。也让它们成为我们笔下一个个快乐的音符吧!

5.字体展示。学生互评。

6巩固练习。

(1)现( )乘( )船( )洋( )考( )复( )案( )

见( )剩( )般( )样( )老( )夏( )安( )

刮( )存( )容( )易( )而( )因( )

话( )在( )空( )忽( )面( )困( )

(3) 读一读下面的词语,选两个词语各说一句话。

著名 考察 奇怪 容易 因为

7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的朋友,那么你们想不想带着这些生字朋友重新走入课文,深入地了解一下课文呢?(想) 那好,我们明天接着讲。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料甸中心小学 窦玉晶

一、设计意图:

1.丰富语言积累,拓展课外知识。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 语言的过程。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有关课外知识,积累有关词语。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2.重视朗读,重视整体综合感知。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于是第一课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本课的生字。

二、反思不足

在本次公开课的活动中,我执教了《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回顾执教的过程,自觉得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教学中虽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读书要求,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但课堂中总感觉到缺乏读书的氛围,读书不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所谓“生成”,就是利用已有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生成”源于学生的独特感受,是学生通过积极的个性化阅读和思考所领悟到的。很多时候,教师的大脑转动还赶不上学生的奇思妙想,我们多么需要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亮点,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感觉读的少,时间少。

由于是一节识字课,我在开头让学生识字的过程中,耽搁的时间有些长一些,为此,在后面学生写字的过程中,学生写的少,

时间短,在让学生互评时,没有让学生抓住写字的要点来说,感觉说而无用,没有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又没有渗透到位。匆匆忙忙地结束了本课。

我想,如果在讲课前,进行一次集体备课,让更多的老师都参与进来,把更好的授课的方法讲出来,我也会在授课方面效果会更好一些。

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要不断地学习、更新、充实和完善自我,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第二篇:《流动的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流动的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7页至39页。

教材及学情分析:

《流动的水》是义务教育河北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水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课是在前面学习《水与生命》《浮与沉》等内容后进一步认识流动的水有力量并探究小水轮转得快与哪些因素有关。

本课教材从指导学生欣赏并比较动、静状态的水入手,通过“感受流水和静水”,“让小水轮转起来”,“流水能帮我们做什么”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动手制作小水轮并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并认识流水的力量,进而关心和思考水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在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我把教学重点放在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如何让小水轮转得更快,并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流水有力量,为此,我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重组,把制作小水轮的活动作为课外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流水有力量,小水轮转得快与哪些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能对小水轮如何转得快做出猜测并能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自然界中水体的美丽。知道流水的力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危害。

教学准备:

水槽、小水轮、可乐瓶(改装)、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许多奇异的山山水水,老师带来一些关于水的画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仔细想,这些水一样吗?它们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欣赏吧!(课件出示流水与静水的画面)

这些水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流动的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选取了大自然中优美的湖光山色,汹涌的海浪、奔流的小溪、一泻千里的瀑布等画面制成课件,让学生感受自然界中真实的水体之美,并通过比较感受动、静状态水的不同。

二、新授课

(一)活动一;让小水轮转起来

1、我国是世界上利用流水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00多年前,聪明的古代劳动人民就制造了木制的水车(课件演示水车转动)

2、看了大水车,你想说什么?或者你有哪些问题?

3、老师为你们准备发大水车的模型——小水轮,自己玩一玩,看看你有哪些发现?学生活动——自由玩小水轮

4、谁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让小水轮转起来的?在玩小水轮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5、小结:聪明的劳动人民就是利用流水的力量让水车转动,带动磨盘以帮我们磨粉、碾米的。

(二)活动二:让小水轮转得更快

1、能不能想办法让小水轮转得更快,让它更好地帮我们做事情呢?(课件出不关:怎样让小水轮转得更快?小水轮转得快与哪些因素有关?)小组间可以交换一下意见。

2、小组讨论并汇报

3、同学们的猜想可真多呀,也很有研究价值,老师也特别想知道答案,你们愿意证实自己的想法吗?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讨论一下,你们想怎样做这个实验。

4、小组讨论并汇报

5、介绍实验用具及用法

6、学生分组实验

7、汇报实验现象

8、小结:水量、水位、水速、水冲力点都是影响小水轮转得快慢的因素。

三、拓展: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流动的水,它还有哪些危害呢?(课件出示:水电站、音乐喷泉、水幕电影、洪水、泥石流等)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流水带给人类的好处(水电站、水幕电影、音乐喷泉等)以及害处(洪水、泥石流等),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流水力量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努力用科学知识改善我们生活的意识。

四、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靠自己的努力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可真了不起!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努力,收集更多人们利用流水的资料。自己制作小水轮好吗?

[整体设计意图]

一、创设有利于引起学生思考的教学情境

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既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它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先决条件,更是我们但是倡导的有效教学的加油站。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利于引起他们思考的教学情境。在新课的导入阶段,我首先请学生欣赏自然中的静水(平静的湖面)和动水(一泻千里的瀑布、惊涛拍岸的海浪,奔流不止的小溪),通过画面与声音的对比,让学生感受流水与静水的不同,从而引出课题《流动的水》。接下来展示流水推动水车转动的画面,通过观察,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水车为什么会转起来?能不能让水车转得更快?在课后的拓展阶段,我再次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流水带给人类的好处(水电站、水幕电影、音乐喷泉等)以及害处(洪水、泥石流等),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流水力量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努力用科学知识改善我们生活的意识。

整节课,我一直努力通过适当的“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他们提供知识攀爬的支架,课堂也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

另外,在课堂上做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学习伙伴,我真情投入,惊喜于学生的每一个发现,每一点进步。良好的情感交流在师生间产生了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和谐、宽松的氛围。

二、帮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水轮转动是一个力学问题,水轮转得快不公与作用在叶片上的力的大小(即水位、流量)有关,而且与力在叶片上的作用点的位置(即力臂长短)密切相关。为了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这个问题,解决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我设计了一个玩小水轮的活致力,通过自由玩小水轮,学生会发现水轮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有时还不转(当水流落在轴上时),由此提出想研究的问题也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小水轮转得快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且这一活动也为学生后面的大胆猜想提供了经验。因此在猜想假设阶段,学生通过思考大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以小组的形式在全班汇报交流。由于影响小水轮转动快慢的因素较多,所以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先是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再通过交流,由全班同学一起完善实验,形成可行的实验方案。由于有发较完善的实验方案,所以分组实验阶段,每个小组都能针对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并且初步得出自己的结论,并且还能把实验结果与全班同学共享。

整个实验活动,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帮助他们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学具的创新

在课前试做实验时,我发现传统做法用烧杯制造水流的方法不利于学生掌握水流的大小,这样在实验时,学生就容易因为控制不好水流大小而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在反复思考后,我采用可乐瓶来代替烧杯。我在可乐瓶中上部的两边扎一个小眼,另一边扎一个相对大些的眼,这样,用小眼倒水时,流出的水流量小,用大眼倒水时,流出的水流量大。这样一来,水流的大小就不必刻意去控制,在做水位与水的冲力点这两个实验时,学生也可以专心控制水位或水的冲力点,保证了实验的科学性且更便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操作。

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在《流动的水》一课教学中,我就选取了大自然中优美的湖光山色,汹涌的海浪、奔流的小溪、一泻千里的瀑布等画面,让学生感受自然界中真实的水体之美。整节课中我问题的展开与情境创设都依据水车为主线,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问题也力求生活化,如“能不能让水车转得更快,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呢?”“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正在和必将成为这个学科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处理教材、课堂教学时都要用心,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