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发现反思2

这是颚教版的一篇二年级课文,上过这课的老师都认为很不好上,枯燥乏味.这位老师执教的时候,第一次先读课文找到"发现",再重点读那三个句子,学生学得索然无味,第二次让学生把课文情境演出来,由于课文都是叙述语言,表演难度大,结果读没读好,演没演好.

看来还是得想办法让学生扎扎实实读进去,通过读书体验去感受语言现象的趣味.

再次调整的课体现了低年级语文课的特点,学生读书兴趣浓厚.

1体现以读书实践为主的特点

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读书是最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这节课读得扎实,读得有层次.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通读顺,学生自由读,难读的多读几遍,再读给同位听.学生自主读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都发现了课文中台词的两次变化.此时,再让学生读这三句台词,读出不同的语气,学生读得很投入,教师再创设情境进行点评,"有你的安慰,我不怕了""你在鼓励我,谢谢你."……既是对学生读书的点评,又是暗含不同语气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把这三句话再回到文中读时,课文读得更流畅.

2 体验发现的乐趣

教师让学生比较三句话,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不仅发现了文中玲玲和英子的发现,还有自己的发现:三个句子意思一样.教师高兴地把孩子的发现写在黑板上,并写上那个孩子的名字,孩子发现的劲头更足了.有的孩子说:我还可以这样变:他们没有那么大的胆子,你不用害怕.有的说:可以这样变,不用害怕,他们没有你那么大的胆子.不过意思变了一点……

每一个新的发现都引来孩子们一阵惊叹声,太神奇了.孩子们沉浸在发现的快乐和成就中.此时,让孩子们当玲玲和英子来发布自己的发现:孩子们仿佛就是文中的人物,激动地宣布着自己的发现,不仅内化了课文最后一段内容,还加进了自己新的发现。

3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趣味无穷

汉语言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这些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学生在课文中和玲玲英子一起经历了发现的快乐,教师没有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拓展了学习空间,让学生去发现更多的有趣的语言现象,教师出示了一份资料,让学生阅读发现:第一组:快起床了,太阳晒屁股了.太阳晒屁股了,快起床了.第二组:武汉来的客人很文明.来武汉的客人很文明.第三组:雾锁山头山锁雾,花果山开山果花.孩子们兴奋地读着,交流着.孩子们已经不满足老师给的资料了,主动交流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的语言现象:牙刷_刷牙,往来_来往……孩子们有了这样主动的发现的欲望,那么今后在生活中,他们会主动去学习语文,发现语文的更多有趣的现象.祖国语文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将更坚实.写字指导时,教师出示了却的几种字体:篆体,行书,狂草,楷书,让孩子从书写上再次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激发孩子书写汉字的兴趣。

 

第二篇: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乔巧玲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位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习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二、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有一个同学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 “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三、在新理念中,双边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有多点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中学会应有的知识。同时,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朗读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主要环节,以读代讲,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里学到更多应有的知识

教学完这一课后,我受益匪浅。虽然本堂课,也上出了几分小学语文的味道,但仍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自己课前解读教材时设想得比较周全,因此,在学生一气儿说出自己的理解想象时,只想着让学生细读品味,未能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以致于后来的教学时间过于紧张。由此想到我们的教材解读,老师的解读要深、要透、要细,但在教学中绝不能贪多求全,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强”加于学生,或“生拉硬拽”地将孩子的思维硬拉于自己画定的圈子中,应紧扣重点,突破难点,力求“一课一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