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事件的反思

德育教育系列之十六

儒雅健康、内涵发展

之校园暴力事件的反思

老师们:理想的琴,须拔动奋斗的弦,才能奏出人生美妙动听的乐章。 近来我校发生了学生打架事件,不但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我感到很遗憾,也很痛心,应该值得我们深思。校园暴力不但扭曲了同学们心灵,也严重危害了学校的声誉。我们不能让其成为校园永远的痛,为了净化校园环境,弘扬校园正气,为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还校园一份安宁,给家长一份放心,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做细做实,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从根本上来遏制校园暴力行为。

我们知道校园暴力多发生在清晨或傍晚,校园里人比较少的时间;多发生在空教室、阴暗的角落、大家不常走的走廊和巷子、教学楼、宿舍楼背后等人少的地方。容易遭受暴力袭击的多是身体瘦小的同学、胆小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的同学、爱炫耀的同学、独来独往的同学、喜欢滋事的同学。

【处理方法】

在处理学生打架的问题时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时制止。打架多发生在比较隐蔽的位置,教师看不到,以至于无法处理,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这种情况及时汇报,然后做出快速的反应。因此,教师不仅要及时介入打架事件,还要向学生明确表示,学校不容忍任何的打架斗殴行为,并会对打架斗殴行为采取措施。

2、不要以暴制暴。老师在面对打架斗殴的学生时候一定要冷静、理智,即使你感到很气愤、忍无可忍,也不要打骂他们,严厉的惩罚只能压制一时的行为却不能让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同时,暴力的处理方式也会给学生树立反面的学习榜样,会加强他们的攻击行为。一定要心平气和的与其交谈,想进办法来挽救后果。作为老师要学会克制,克制是一种自我控制和调控的心理行为,是只有德才兼备者才拥有的品质。

3、对症下药。教师要根据打架的起因采取不同的辅导方法,消除学生的打架斗殴行为。有的学生是对其他人怀有敌意,通过攻击别人而达到发泄目的,教师可以转移他的攻击目标,把学生的敌意转向一般的物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释放心中的压抑。有的因为嫉妒心导致的攻击行为,这些学生往往伴随着自卑,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加以疏导,解除嫉妒对象的敌意,认识自己的长处,树立信心,以消除攻击行为。

4、针对问题学生,教师要用心呵护,要有耐心和科学的方法,不能只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予以恐吓、制止,要从自身做起来维护我们的师道尊严。

5、要适时的通知家长,要准确的描述事态,不夸大;要有理有据的面对家长,不要被嚣张的家长所压倒,也要尊重尊重我们的家长。做老师真的不容易,既要教好学,又得当警察断案,还得和社会打好交道。但是我们做了这一行,就得对得起自己。就得向“学生向往、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的办学目标而奋斗。

【预防策略】

1、树立正面的榜样,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自己所追求的形象,他们喜欢和善于模仿。苏霍姆林斯基说:“青少年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青 1

少年学习好的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青少年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难受的逐渐消失。”家长和老师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如果老师和家长能平静、理性的表达自己的愤怒,那么学生也会仿效。如果老师和家长以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学生同样也会以打架斗殴的方式处理和同学之间的纠纷。

2、树立良好的班风,发挥班风的教育作用。良好的班风对消极因素具有一种无形的同化力,这种同化力会使不良的思想、行为受到压力而得到转换。因此营造儒雅健康、内涵发展,积极文明向上的氛围可减少打架斗殴的行为。班级也可开展各种活动向学生宣传做文明、理智、儒雅、内涵的学生。对于学生中的好思想和好行为要及时肯定、适度赞扬和支持。

3、制定相关制度,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学校和班级都要制定相关的校规、班规,明确规定打架斗殴是必须禁止的,倡导学生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班规制定时,班主任要引导学生都参与其中。人人参与制定班规使他们一开始就意识到“班规”是自己制定的,这样确保学生自觉遵守和执行“班规”,使他们不自觉地进入自我驾驭、自我管理的角色。

4、利用家长会教育家长,让家长来帮助教育孩子。往往在斗殴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家长就缺乏起码的道德修养,唯我独尊,盛气凌人,凡事不能吃亏。叫家长明确:校园,是一方净土,是文明的殿堂,发生暴力,害人害己,家长不能给孩子灌输唯我独尊的思想,要注重孩子世界观的改造,家长也不能倚仗一些社会关系,逃避学校纪律对学生的处分,导致学生彼此盲目的攀比和模仿。使学校、老师的教育显得“苍白和无力。

5、面对学生的打架行为要谨记:忌“懵”、忌“沉默”、忌“鲁莽”、 忌“以暴治暴”。

6、教育学生学会大度。我们都知道:海内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让学生学会学会宽容,大量;学会互助互爱,豁达开朗;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弯曲;学会道歉。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别让“哥儿们义气”害了自己,只有同学间做到正确相处,校园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遇事多从自身找原因,少抱怨;只有付出了,我们的心里才永远不会失去平衡。我们就会永远快乐地生活在集体里。

7、教育学生学会用理智战胜情感的冲动。

“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事临头三思而行,怒上心忍让最高。”同学间发生了争执时,不要一时昏了头脑,吵的脸红脖子粗,或许在退一步之后,争吵便停止了。让一步不是畏惧,不是退缩,而是成熟的表现,就在你忍让的那一刻,你周围的人会对你的行为发出无声的赞叹:你是一个不拘小节,心胸开阔的人。矛盾发展到僵持的时候,不妨通过正确的途径,寻求老师、家长、学校的帮助。通过帮助,使得矛盾的双方从危机的边缘走向合作的、伙伴的境地,这正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退一步,海阔天高”。

老师们,只要学会在恨的地方,播种爱;在伤害的地方,播种宽恕;在怀疑的地方,播种信念;在黑暗的地方,播种光明。我们就一定能够拥有一片宁静的校园,就一定能够拥有一个和谐的班级。就能够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行为儒雅,处事大气,待人热情,与人友善,心胸豁达,气质高雅,知识丰富,思路开阔的对社会有用人。

2

 

第二篇:对当前校园暴力事件的反思

对当前校园暴力事件引发的思考

1.前言

当今青少年的校园生活,让我们触目惊心。在过去的短短几个月中,若干校园内发生多起暴力和极端事件,这值得我们深思。据报道,20xx年6月12日,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有两名学生在上课时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10月4日,山西朔州23岁的高中教师郝旭东被自己的学生李某捅死在教室;10月21日,浙江缙云31岁的中学女教师潘伟仙被学生丁某掐死在家访途中。这样的学生不懂得尊重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反映出其心理发展极不健康。

造成当前校园不文明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一些社会因素,同时也再一次提醒我们要认真实行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改革。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就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它要求学校教育的重心由片面追求升学率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转变,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它强调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应更注重对其的认识与反思并加强德育工作的力度。

而我们目前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是否体现了以上两方面的要求了呢?现在我们都有普遍认识,教育要适应学习者的发展水平,也是所谓的因材施教。高中阶段是少年期的结束,青年期的开始,正处于从“动荡不安”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更多地迈进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而在目前学习德育工作过程中有否注意到高中这一阶段的独特特征呢,让人质疑。

那么,在这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应该把高中生的德育工作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呢?我们又应如何更有效地展开德育工作呢?

2.高中生的心理发展

高中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有其特定的年龄、心理特征,德育工作的展开应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高中阶段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殊性。 1

2.1高中生身心发展不平衡

高中阶段是少年期的结束,青年期的开始,正处于从“动荡不安”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更多地迈进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巨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 青年初期的成长特征仍延续这青春期的特征,个体的独立性已获得一定的发展,而社会、学校和家庭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自觉学习、独立处理问题、独立处理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像成人一样的生活。青少年一方面由于独立意识的增长,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羁绊,拥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足及心理发展还未达到成熟,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随着独立意识的发展,青少年一方面想摆脱成人,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向成人袒露,因为他们认为成人不理解他们,对成人产生不满和不信任;但与此同时,他们的苦恼又使他们备感孤独和寂寞,很希望与他人交流、沟通,得到他人的理解,有强烈的交往的需要。这种强烈的需要促使他们很愿意向同龄朋友推心置腹,寻找知己。

在与同伴交往的同时,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随着性生理的成熟和性意识的觉醒,对异性逐渐产生了兴趣,产生了“爱情”的萌芽。如果高中生对男女关系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或因为需要未得到满足而转而向异性的畸形交往中获取,就容易形成学校和家长比较关注的“早恋”问题。

2.2高中生个性的发展

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高中时期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生理发育基本成熟,而心里发展相对来说比较滞后,这种矛盾给高中生带来了苦恼,使他们更加地去发现自我、关心自我。

⑴自我意识的高涨。

高中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指向自己,对自我认识的兴趣猛增,引导个性朝着自己意识到的方向发展。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外貌和体征的强烈关注,开始注意服装仪表风度,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有时还会因为某些不令人满意的外貌特点产生极度焦虑。其次是十分关注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的人想象成“假象的观众”,似乎这些假象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自己,容易过分夸大自己的感受 2

和体验。正因为高中时期形成的自我意识还不稳定,因而对他人有关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通过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他人评价,个体对“我”进行审视和分析,进行自我接纳和自我否定,逐步形成稳定的自我。

因此在这一时期,教育者应该注意到学生这一发展特点,采用民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做朋友,通过肯定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和生活上的困难。

⑵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到了高中阶段,青少年更近一步地接近社会,大部分人都开始考虑人生社会问题,诸如“什么东西对我有价值?”、“什么事情是我应该做的?”、“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等。临近高中毕业,他们就要面对职业选择或专业、学校选择等问题,势必要形成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一时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很不稳定,容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因此同伴和老师都是个体发展的协助者。

3.当前高中生德育工作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3.1学校德育工作过于形式

高中生学习动机增强,有进取心,且不安于现状,学校的形式教育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往往造成德育工作与实践脱节。比如,现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知道的东西太多,他们知道的老师可能还不知道,学生就会对所教授的知识价值性质疑;德育方面的教材比较少,有些是空洞的、干巴巴的,很少有打动或吸引学生的。并且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对青少年较高的文化要求给他们内心施加了压力,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他们很难把各种情绪情感梳理清楚。很多时候缘只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由于冲动、敏感,不能正确对待人生中一点儿小的挫折,无法抑制内心情绪,就做出极端的行为。很显然,他们需要各种各样的关心和引导,因此学校科学地设置德育内容、教育形式,有计划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发展阶段,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事实上,现在很多的学校教育还有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进行“应试教育”,学校更愿意以智育代替德育,就造成了学校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

3

3.2师生关系不和谐

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个别教育,教师与学生似乎是两种无法融合的身份。教师是权威的象征,成熟和理性的化身,往往与学生保持距离以显师尊,在身份和心灵上师生难以融入到一起,容易产生代沟和误会。在特定情况下学生会用抗拒、回避的态度来处理师生关系,给思想教育带来困难。

同时有些教师用分数去衡量学生,片面追求班级的升学率,特别照顾尖子生,往往冷落了差生,有的甚至以恶言打击他们,造成学生的心理不平衡,有时加重个别同学的自卑心理。 高中生有着强而敏感的自尊心,希望受到成人的平等对待。而有的教师,当发现学生不认真听讲或在课堂上有小动作时,就在课堂上当众大骂学生、没收或损坏影响学生学习的小说或物品,有的甚至拿家长来威胁学生。此时学生感觉到自己尊严受到侵犯,很没面子,产生敌对情绪,有可能致使学生心理走向极端。这种教育方式有些急于求成、比较冲动,不符合学生心理规律,有违教育原则。

3.3社会和家庭因素中的负面影响

其实,个人的心理成长是与其所在的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他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社会等对他的影响。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家庭经济也有所好转,而且大部分家庭里都只有一个孩子。他们对孩子生活上关心的比较多,而从思想品德方面关心的就很不够。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家长们重智轻德,对孩子期望值很高,为了孩子把学习搞好,在生活上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也不让孩子参加任何家务劳动或限制他们的社交活动,这样很容易养成自私、缺乏主动性、心理素质脆弱等不良心理特征。当孩子长大离开父母,一遇到挫折,便意志低沉,处理的不好,容易出现心理障碍。更严重的是不良家庭环境对孩子影响,如果家长中有酗酒、暴力等倾向的,孩子很有可能也会重现父母的不良行为。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应以身作则,杜绝歪风邪气,还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爱。

现在堪称是个网络时代,网络给我们带来方便,也同时带来了隐患,很多网友通过网络散播暴力、色情暴力,还未具备筛选辨别能力未成年人,往往因为好奇心,很容易陷进去。据有关部门调查,近年发生的一些校园暴力事件,正是由于暴力、色情文化这第一推手。因此社会应采取法律手段,打击黑网吧,治理网络环境,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管理,是推进青少 4

年道德建设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从心理学上讲,狭隘、自私、唯我独尊、好占上风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内因,而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错误的家庭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是不容忽视的外因。因此,我们对个别学生做思想工作时,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做到“对症下药”。

4.将德育工作融入生活情境中

4.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压力大,又有很强的独立意思,同时也想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是往往会面临很多问题,若不能顺利解决,很可能成为心理障碍,因此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使高中生三年学习生活顺利度过。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⑴学习辅导。具体内容主要有,了解自己学习潜能,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计划和监督,学习失败归因及学习志向水平的辅导。⑵生活辅导。即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辅导,也是做人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协调好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生活目标与态度,社交活动,情绪控制和调节以及性问题的辅导。

⑶职业辅导。高中生活的末尾要面对是就业还是继续学习的选择,还有专业和职业的选择等问题。职业辅导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同学们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和职业喜爱倾向,了解工作特性和有关就业、社会需要的信息,掌握择业决策技巧,这是青少年踏入社会迈出的重要一步。主要内容包括,正确职业观念的养成,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准备,陶冶学生就业的情操。

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在确定辅导内容是要考虑大多数学生共同的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正确的处理与父母与同伴的关系,尤其是正确看待与异性的交往,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自我的同一。

5

4.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健康协调的师生关系对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修养。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班主任的人格品行、言谈举止甚至穿着打扮,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作用,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人格和言行。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学习,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更好地满足学生们的需要。如学生喜欢思想前沿性、语言哲理性、认识问题深刻性的老师,喜欢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和艺术讲课方式,也只有通过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当中树立真正的威信。

还要了解学生。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共性特征,还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如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的教育方式、学生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等,在进行思想教育时,方便个别教育。

其次要尊重学生。18世纪欧洲伟大的思想家卢梭提出的自然主义教育,他最伟大、最著名的思想:天赋人权。它说明了人是最高价值的,强调了平等和自由的观念。也就是说师生之间是平等、尊重的关系,是相互之间形成双方认可的“契约”关系,学生的环境比较自由、宽松,强调顺其自然的发展。青年期的一大特点就是自我意思高涨,有着强而敏感的自尊心,在内心已经认为自己是个大人了。因此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与学生人格平等、心灵相通的朋友或伙伴,在这种交流中引导他们走向光明。

最后还要注意善于肯定。高中生独立自主性增强,对自己接触到的事物开始喜欢发表见解、主张,热忠于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虽然他们这是的认识尚欠成熟,这时教师不要急于指出或打断学生,而是站在学生角度来分析其中的合理性,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再结合自己的观点,供学生思考和探讨。学生得到教师肯定,心情自然舒畅,接受教师的教导也就容易了。

4.3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作用

成功的学校教育,需要与家庭教育取得一致。家庭教育核心问题即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尽可能符合学生实际,取得与学校对学生期待的一致。一般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往往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太大压力;相反,一些对孩子学习不管不问的家长对孩子不抱有任何的期望,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应对家长进行宣传家庭教育知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共同建立 6

良好的学习环境,协助学生的发展,携手育人。

社会对娱乐场所加强管理,净化不良社会风气的同时,还应该倡导社会人民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杜绝“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家庭往往容易过分关注孩子的成长,寄予孩子过高的期望,形成过剩教育,阻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比如当孩子还在学走路的时候,难免会磕到、碰到,有些家长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过于紧张,立刻把孩子抱起来,而不是选择让孩子试着继续往前走,这样实质上是剥夺了孩子自身体验、经历挫折的机会。相反,父母该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给孩子创造与同伴共同生活的机会。孩子在共同生活中不断地与外界接触,渐渐走出自我中心的围栏,学会和他人友好相处,促进道德认知的发展,发展成为一个适应社会、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5.结束语

由于高中生心理特征的复杂性,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寻求更多更合理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来提高德育的效果。德育工作应更多地与生活情节相结合,有背景、情境的生活情节能更好地将学校和社会结合起来,社会大众也应加强道德意识,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更加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生活环境,也为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达到真正育人的目的。只有这样,校园悲剧才不会一次次重演,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即“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郑和钧、邓京华等《高中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张大钧《试析青年人生观的形成问题》《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2

[3]王军《高中班主任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

[4]陈会昌《德育忧思》华文出版社1999

[5]任当才《对高中新生进行“学前教育”探索》《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

[6]梁自明、赵镜邦《对高中生德育工作的几点反思》《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