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二课教学反思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教学反思

生活与哲学的第一单元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讲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分为两个部分: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二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关系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第二讲的是为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中人们在生活与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其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和必须回答的问题。

这一节课的内容是很少的,但一开始就涉及到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等专有的哲学名词,按正常的讲解学生是听不懂的,一旦学生听不懂,对哲学的学习兴趣就会丧失,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这一节课的安排上思考了很多。

首 先,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说起的,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观,那么整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将世界进行分类?请同学们按自己的标准将世界分个类。学生有的说可以分为动物和植物,有的说可以分成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的说可以分为地球和地球以外的星球,还有的说可以分为人和动物,等等。我继续发问:是否可以分为我们的思想(认识、观念、意识等)的东西和人的思想以外的东西?学生说:能,那么这两类有什么特点?学生不知道,继续启发他们:存在于我们脑中的东西是不是具有主观性或者叫随意性?你想怎么样就是什么样,你的观念可以是多变的,如在你写小说的时候可以写成是意识流的,在你拍电影的时候可以拍成蒙太奇的,你可以把一个人想象得十分美好,也可以把一个人想象得十分糟糕。但在我们思想以外的东西就不是我们能随意改变的,比如我们的

讲台,我们无论如何用脑袋想它走,它也不会走,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不随我们的思想而变化。这些东西我们称为存在或者叫物质。

这样,通过对世界的分类,将两个非常抽象的名词: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让学生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为以后讲物质和意识的概念打下了基础。

其次,在讲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时候,我也举了很多事例。首先问学生你认为物质在先还是意识在先?有的学生说是意识在先,有的学生说是物质在先,我让他们举例说明,学生却难举例,说明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缺乏生活的经验,我举例说:比如我们平时吃的红烧肉,是物质还是意识?学生说是物质,那么我们是先想吃红烧肉,还是先有红烧肉?有的学生说是先有红烧肉然后才想吃,有的学生说是先想到要吃红烧肉,然后才去做红烧肉,最后吃到口。我说,如果认为红烧肉在先我们就说他是唯物主义者,如果说是想吃红烧肉在先我们叫他是唯心主义者。这里的唯物就是认为物质在先,唯心就是认为意识在先。这样的讲解也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概念让学生理解了。虽然没有讲我们要树立唯物主义的观念,反对唯心主义的观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学生确实存在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和唯心主义的思想,我们在起始课上没有必要让他们分清哪一种哲学是正确的,哪一种哲学是错误的。如果再讲一下有的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有的是正确的,一方面是这一节课的任务无法完成,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更加糊涂。

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只举了几个事例就行了,因为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些内容并不难。为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不难,只要结合实际就可以让学生听懂并掌握了。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用学生的思维理解教材,用浅显的道理讲深刻的内容,基本上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标,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节内容的基本体系结构,又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的内容,既考虑到教学的基础性,又考虑到哲学思维的深刻性,上完课后,自我感觉还是很好的。

关键词:反思教学第二哲学

 

第二篇:轮复习哲学第十二课教学案

2009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教学案一体化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目标导航】

一、课标要求

1.内容目标

(1)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2)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

(3)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2.提示与建议

(1)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是人们行为选择的前提和基础。以校训、班徽的制定为例,可说明价值判断在人们的行为选择中的作用。讨论:报刊媒体中关于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的内容。

(2)社会调查:了解不同的人对某项改革措施的不同反应,用哲学观点探讨其原因。从不同历史时期人物的言论中,探究影响其价值判断的因素。

(3)例如,竞争与友情,关爱与惩罚,传统与时尚等。讨论:选择解决某项公共问题的不同方案,应遵循的价值准则,可采取的策略与方法。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要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和标准。

(4)讲评: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劳动者的生活轨迹。讲演:面对人生旅途中挫折与成功、曲折与前进、机遇与挑战的选择。人生理想的实现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需要每个人去创造。撰写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小论文。

二、高考考点

1.人生价值: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价值的实现方式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知识梳理】

一、价值与价值观——即什么是价值与价值观及价值观的作用

(一)人的价值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2.人的价值

3.人的价值的评价。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即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才是正确的

(一)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是否符合规律的角度看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内涵。

(1)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

(2)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从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角度看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从不同阶级的角度看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人而异——从个人的角度看

3.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从不同立场的角度看

4.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1)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三、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即是如何创造和实现的问题

(一)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从创造的角度来看的

1.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1)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3)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2.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课本主要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讲的

(1)走不出自我的狭隘天地的人,不想奉献他人和社会的人,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2)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的朋友,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世界,积极投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是从实现的客观角度来看的

2.正确认识和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1)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2)人的个性表现于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而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

(三)、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是从实现的主观角度来看的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重难点释疑】

Ⅰ、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理解这一概念应把握以下两点:

(1)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的关系。所以哲学上的价值就应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这里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2.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这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

(2)人的价值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满足。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4.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这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例题精析】

例1:西红柿生长在野外,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并不具有价值,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它能观赏和食用,它才具有价值。这说明( )

①价值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问的特定关系 ②只要客观事物的属性存在,就有其价值③主体需要与客观事物的属性是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④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价值是指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因此②说法是错误的,应排除,所以答案选C。

例2: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这一论断表明( )

A.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B.对社会的贡献越多,人生价值就越小

C.人生价值没有质的差别,但有量的差别

D、社会价值是由个人努力程度决定的

解析:B、c、D项本身不正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人生价值既有质的区别,又有量的区别;社会价值是由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决定的。答案:A

例3:对价值观的理解,错误的是( )

A.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 B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D价值观是指人对事物的积极意义

解析:该题要求选择错误项,价值观是指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故D项表述错误。答案:D

例4:《人民日报》指出,由于受“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解放以来洞庭湖面积迅速萎缩,其后果是水灾频繁。这一事实说明( )

①违背客观规律必然遭到规律的惩罚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④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④

解析:此题为组合式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有:违背客观规律的后果、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②矛盾具有特殊性与题干无关。①③④都符合题意,故D项为最佳选项。

例5:人们进行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这说明( )

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B.价值观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

C.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导向作用 D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

解析: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在人生领域的具体体现,故C项正确。

例6:下列关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总是一致的②二者总是冲突的 ③二者既有一致性,有时也会发生矛盾和冲突④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具体利益存在差别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集体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是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冲突,这是由具体利益的差别造成的。故③④正确,①②错误。答案:B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人的价值主要通过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体现出来

B.人的价值只表现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上

C.个人不应当向社会索取

D.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2.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 )

A.人们的主观愿望是否良好

B.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人们是否作出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D.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3.下列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②把握这一特征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 ③把握这一特征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④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认识一切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的钥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受;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征,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 )

A.穷人和商人们缺少审美观念 B.美因人而异,并无具体标准

C.社会地位和需要的不同,导致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不同

D.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的人不可能有相同的认识

5.既然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人而异,那么,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无所谓对错。”观点中的结论( )

A.正确,因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属于主观范畴

B.错误,因为衡量人们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是有客观标准的

C.正确,因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D.错误,因为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6.我们想事情、做工作,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

的立场上。( )

A.单位或部门利益 B.最广大人民

C.局部、小团体利益 D.个人利益

7.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追求人的个性发展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人们在追求个性发展过程中,应该( )

①把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在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②以“新潮”和时髦作为标准 ③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④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 面对人生旅途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正确的态度是( )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战胜困难和挫折

B.尽量回避和绕开困难和挫折

C.努力寻求造成挫折和失败的客观原因

D.怨天尤人,悲观失望

9.生长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当代青少年,应该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创造主观条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创造主观条件,十分重要的就是( )

A.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B.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C.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D.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0.“人们总是不断地从当时当地的社会存在出发,提出一个又一个的理想,总是在目标实现后,又提出更高的奋斗目标。人生价值就是这样不断地在追求和实现理想的奋斗中实现。”这一事实说明( )

A.人们对理想的不断追求是人生价值实现的精神动力

B.理想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理想对社会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D.理想对人生有重要意义,是人生前进的方向

11.价值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下列属于哲学价值判断的有:

①田野上的花儿开了②这些花儿真漂亮③山上的果树挂满了果实④这些水果真香甜啊。

A.①② B、.③④C.②③D.②④,

12.当代国际管理界有句名言:“智力比知识更重要,素质比智力更重要,品德比素质更重要。”这种人才标准告诉我们

①人的价值观不同,追求的目标就不同② 实现人生价值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③、人的价值是通过人的智力等表现出来④智力、品德应成为人生价值大小的尺度

A .①② B .③④ C.②④ D.①③

1 3.我们之所以说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是因为( )

①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显示自身的价值②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③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④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对人的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二者是统一的,个人只有在与社会的统一中才能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②人的价值的实现完全靠个人的奋斗③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④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清华大学生李强利用假期之便深入山西沁原县一带农村调查,写出35000字的《乡村八记》,受到温家宝总理的肯定和鼓励。从哲学上看,李强参加社会调查的成功启示我们:

①青年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才②青年学生应该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③青年学生要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密切结合在一起④读有字的书,不如读生活这本无字的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节约创造价值。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方向。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和紧迫。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努力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分析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

17.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奉献精神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市场的运作要有动力,这个动力就来自于参与市场的各方追求“自利”的动机,即利己在市场经济中是正当行为。似乎讲求道德已无必要,倡导奉献精神更显多余,于是有人提出“道德干预了市场运作”,“市场运作只能靠法治来保障”,“雷锋精神已经过时”,等等。这是极其荒谬的。

在社会发展中,把法治和德治结合起来,才会更有效。奉献精神(雷锋精神),不仅不会干预市场运作,恰恰相反,会极大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奉献精神(雷锋精神)已经被提炼、升华为人类德一笔宝贵德精神文化财富。我们在今天实践奉献精神(雷锋精神),就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倡导公平竞争、勤于钻研、勇于创新的社会风气,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健康人格和公民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和良好和谐的社会秩序,使奉献精神(雷锋精神)在市场经济中存在并发扬光大。

请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18.在中宣部的指导下,有关部门连续举办了《牢记‘两个务必’永葆政治本色——西北坡精神巡回展览》和《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两个大型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两展”在首都引起了强烈反响,激起各阶层群众的共鸣。

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西北坡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传承,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请运用人生观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

现阶段开展上述活动对人生价值的实现有何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BACB,6—10:BCABA 11--15:DCACA

二、 非选择题

16.(1)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用节约资源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转变,逐步形成节约、文明的环境友好型消费方式。

(2)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转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3)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要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7.提示: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错误的社会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决定了要进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即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建设。同时,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

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根本上一致的。(三个方面) ③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决定于实践),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决定了要进行与之相适

应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即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建设。同时,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

④人生价值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18.(1)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每个人都应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要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说明了这一点。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今天,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条件。

(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在今天,弘扬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对我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有重大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