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反思要求

 

第二篇: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核心

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核心和重点

—人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分子的立体构型”单元教学实践与思考

陈 益

(金陵中学 江苏南京 210005)

摘要:以人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分子的立体构型”单元教学为例,论述了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核心和重点,认为单元教学内容设计的关键是三序融合、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核心是观念建构、单元教学策略设计的重点是学生活动;单元教学要突出教学目标、内容和过程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性。

关键词:单元教学设计 关键 核心 重点 分子的立体构型

传统的教学以课时为教学时间单位,以教材的自然章、节(专题、单元)的栏目为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重视一个个知识点的突破,以知识点的积累构建学科体系和学科观念。由于教学过程中师生过于关注知识点学习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容易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心理效应,忽视相关知识点学习目标和任务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科体系和学科观念的整体构建。单元教学则强调教学目标全面性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系统性设计,以提高课时教学效益,增进学生学科体系和学科观念的整体构建。

所谓教学单元就是指一个特定主题下相关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的集合。单元教学指教师在对课程标准、教材等教学指导性资源进行深入地解读和剖析后,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并以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作为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

单元教学强调从单元整体出发设计教学,突出教学目标、内容和过程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性。因此,单元教学应从单元教学内容着手、从单元教学目标着眼、从单元教学策略着力。三序融合是单元教学内容设计的关键、观念建构是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核心、学生活动是单元教学策略设计的重点。

一、三序融合是单元教学内容设计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动态的系统,它要求将“知识的逻辑发展顺序、教材的文本呈现顺序、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序”有机地融合起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三序融合”是单元教学内容设计的关键。

知识的逻辑发展顺序就是学科概念产生、发展、衍变的脉络。20世纪初,路易斯的“八隅律”理论从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构型的稳定性出发,从共用电子对角度解释了一些分子的“化学作用力”,然而,路易斯结构式不能很好地表达分子的立体结构,也不能表达比传统的单键、双键、叁键更复杂的化学键。路易斯结构式中单键、双键、叁键的实质一直到量子化学建立后才得到合理解释。这种基于基态原子轨道重叠的量子化学模型,在说明很多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时却无能为力。为此,为了解释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泡林(L.Pauling)以量子力学为基础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19xx年希吉维克(Sidgwick)和坡维尔(Powell)在总结实验事实的基础是提出了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用以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后来发展为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随着大量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实验事实的积累,人们进一步发现分子或离子的组成、价电子总数与其立体结构和化学键特征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等电子体原理”,这种基于类比思维的方法丰富了对未知分子或离子立体结构的认知。配位键则是经典价键理论的衍变,为解释配合物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杂化轨道理论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1

教材的文本呈现顺序就是教学内容以不同栏目、顺序的叙述和表达方式。“分子的立体结构”是人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教学内容,承接第一节“共价键”之后,后续第三节是“分子的性质”。本节教材首先引导学生重温一些常见分子的结构和立体模型,并在“资料卡片”栏目丰富拓展学生对多原子分子立体结构的认识,感受“分子世界是如此形形色色”。在“科学视野”栏目提出“分子的立体构型是怎样测定的”,随后通过具体实例重点介绍了“价层电子对理论”预测分子立体构型的基本观念、一般步骤。在“杂化轨道理论简介”中,由经典价键理论说明甲烷的化学键与甲烷实际立体构型的矛盾,激发认知冲突,介绍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以及常见杂化轨道的类型与分子立体构型的关系。在“配合物理论简介”中,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配合物的存在和形成,通过具体实例认识配位键、配离子、配合物概念。而“等电子体原理”,则安排在第一节“共价键”之中。总体而言,这些物态化的教学内容之间缺乏内在的心理联系线索,照本宣科,难以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相协同。

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序就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学习经历以及与之思维水平和认知风格相适应的学习路径。在化学1和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一些常见分子的立体构型。在第一节“共价键”学习中,在从原子轨道重叠的角度分析氯化氢分子的形成时,学生敏锐地联想到水分子、氨分子的形成过程,产生了与其立体构型不符的认知冲突,进而产生从基态碳原子的电子排布无法说明一个碳原子为什么能结合四个氢原子,更不能说明甲烷的正四面体立体构型的困惑。这些冲突和困惑正是杂化轨道理论引入的契机。在对比甲烷分子、氨分子、水分子的中心原子杂化方式与它们键角差异时,学生已接纳“相同的电子对斥力相同”、“不同的电子对斥力不同”、“孤电子对比成键电子对斥力大”等观念,这些都是“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精髓。

学生探究欲的激发和知识的内在逻辑生长,是确定单元教学内容和顺序的根本依据。“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能说明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分子的立体构型”的内容标准。结合课程标准和“三序融合”的教学内容设计思想,确定本单元教学内容和顺序为“杂化轨道理论简介”、“价层电子对理论”、“等电子体原理”、“配合物理论简介”。

二、观念建构是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核心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师设计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是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

传统的教学目标设计关注课时目标的设计,往往只重视知识和技能这些有形的、显性的目标范畴,忽视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全面性,不利于学生方法性、观念性这些高层次目标的实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将原有经验和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选择和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是观念(概念)的发展或改变,而不是新信息的简单积累。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从旧观念向新观念转变,教师的任务则是选择能有效促使学生发生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所谓观念就是人们对事物概括性的、根本性的认识,它建立在知识、技能和方法层面,又是在这些层面上的凝炼和升华,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和持久性的影响。因此,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应重视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全面性,观念建构是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核心。

“分子的立体结构”教学单元要帮助学生建构哪些观念呢?

首先,理论的提出源于事实,并随着人们对事实的不断认识而发展、完善。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总是纠结于怎么知道碳原子采用了什么样的杂化方式?其实,杂化轨道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对分子或离子立体构型的解释,人们并不能由此理论预知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进而推演分子或离子的实际立体构型。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是物质本身的固有性质,它只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测知。从路易斯的“八隅律”理论到基态原子轨道重叠的量子化学模型,再到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杂化轨道理论以及配位键理论,反映了人们对分子的“化学作用力”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

其次,理论模型是基于经验事实的概括,它不能反映事实的全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作为 2

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用以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只是在有限范围内具有正确性。实际教学中,有学生不自觉地将此模型迁移到多中心分子或离子甚至配合物中,反映了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不准确。“等电子体原理”的本质是一种类比思维,类比是推理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新事物或做出新发现的重要思维形式。但类比的结果是否正确,还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初学时,学生利用“等电子体原理”以二氧化碳的立体构型为原型判断二氧化硅的立体构型导致错误的结论,反映了理论被“泛化”的倾向。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理论的有用性和理论的局限性”双重属性,这是一个具有化学学科特性和科学教育共性的普遍意义的问题。

三、学生活动是单元教学策略设计的重点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的是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为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增强。因此,要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作为教学策略设计的重点。这就要求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重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化,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要关注教学过程的活动化,通过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课堂讨论、交流、辩论、竞赛、操作、演示等丰富多样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

例如,在“杂化轨道理论简介”可以H2O、NH3、CH4为例,从基态原子的原子轨道重叠角度形成的键角与分子的实际键角差异,产生认知冲突,设计以下问题:

1.按基态原子原子轨道重叠的方式和角度,H2O、NH3分子的键角应为多少?为什么与H2O、NH3分子的实际键角有差异?

2.按基态原子轨道的电子排布,1个碳原子能结合多少个氢原子?为什么1个碳原子能结合4个氢原子形成CH4分子?为什么CH4分子是正四体空间构型?

学生在强烈的动机和兴趣驱动下,较好地感悟和掌握杂化轨道理论提出的缘由、要点和类型。 在“价层电子对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诱导启发:为什么中心原子同为sp3杂化的CH4、NH3、H2O分子中的键角却不相同?

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核心

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核心

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核心

通过讨论、分析、比较,使学生感悟:分子中的键角或分子的几何构型主要决定于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层中各电子对间的相互排斥作用。这些电子对在中心原子周围按尽可能互相远离的位置排布,...

以使彼此间的排斥能最小。还可以通过“气球游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启迪:当物体所占空间因素相同时,它们彼此趋向均匀分布;较大物体会“挤占” 较小物体的空间。从生活中的实例类比,体会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的合理内涵。

3

在“等电子体原理”的教学中,启发学生思考: 我们已知CH4、NH3、H2O、BF3、BeCl2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别为正四体形、三角锥形、折线形、正三角形、直线形,与这些分子空间构型相同的分子还有哪些?为什么这些分子的空间构型相同?学生在寻找这些分子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思维意识和方法,正是“等电子体原理”的雏形,进而水到渠成地归纳概括: 相同价电子总数且相同原子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或离子,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立体结构、化学健类型)。

从教学内容上讲,单元教学设计不再拘泥于教材固有的章节顺序,改变以课本为中心,依据对课程标准的分析和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科内在逻辑,统筹重组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体系;从教学目标上讲,单元教学设计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更重视思想、观念这些高层次目标的达成;从教学策略上讲,单元教学设计更强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活动。如果说,课时教学设计侧重在微观层面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那么,单元教学设计则在中观层面完成一个主题的教学任务,因而更突出教学设计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发展性。

参考文献

[1] 王磊, 黄燕宁.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 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单元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3):9

[2] 何彩霞.化学学科观念建构是单元教学的核心—“物质的分类”单元教学的思考[J].化学教育,2009,(2):17

[3] 鲁献蓉.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04,(7):17~23

[4] 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上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高中化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核心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