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什么是周长》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创设丰富的情境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创设情境 “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让同学们欣赏树叶,今天小蚂蚁也来到我们的课堂和我们一起学习,小蚂蚁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那就是经常锻炼身体。看,两只小蚂蚁在比赛跑步,同学们仔细观察谁跑得快。”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顺势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蚂蚁爬树叶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体验第一只蚂蚁跑了“一周”,第二只没有跑够“一周”的含义。紧接着我又创设了第二个环节,让学生自学课本看书中的小蚂蚁和彩色铅笔在做什么和说什么?4人小组共同找到相同的句子和词语,得出关键词句“一周的长度“和”“周长”接着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测一测、算一算等实践活动情境,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认识。

(二)通过多种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对此,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摸一摸、描一描、测一测、算一算等,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计算作业本的周长,初步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三)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探索周长的测量、计算、比较方法等环节上,我采用了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发现了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本节课注重方法引导,在数一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方法,用还发现了比较周长的不同方法,用“平移”线段的方法比较既快又准。这些充分体现了“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思想。

总之,每节课都是教师精心设计,凝聚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但总是有得有失,本节课注重了课件,导学案有的环节落实有欠缺,教师的综合能力还需要平时加强锻炼,今后教学的关键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教师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周长教学实录及反思2

“圆的周长”教学实录及反思

重庆市聋哑学校 唐洪梅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2.能力目标: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分析及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3.情感目标: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及圆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3.1415926535897932384626??)

师:看到这个小数,你想说点什么?

生1:这个小数位数可真多,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生2:这个小数和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有什么关系?

生3:这个小数是圆周率π。

1

师:这个小数究竟叫什么呢?和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有什么关系?相信学习了“圆的周长”后,你一定会找到答案。(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评析:出示3.1415926535897932384626……让学生谈感受,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领会圆的周长的含义

师:请大家拿着你手中的圆形纸片或圆形物品,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指着你的圆说说什么是圆的周长?

生1:圆外面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生2:圆一周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师:我们把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课件出示)

2、提出问题,引发猜想 师:我们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计算公式求它们的周长,那么圆是不是也有一种普遍的方法求周长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是怎样求周长的?

生: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师:也就是说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几倍?(4倍)长方形的周长是长加宽的和的几倍?(2倍)

师:那么圆的周长是不是也与圆中的某个长度存在这种倍数关系呢?如果有,你觉得最可能和谁有这种倍数关系?

生1:可能会和直径有倍数关系。

2

生2:可能会和半径有倍数关系。

生3:和直径、半径都有倍数关系。

师:在同一个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如果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倍数关系,也就会和半径有倍数关系。相反也是一样。

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圆的周长和直径是不是存在倍数关系。

3、动手实验,验证猜想 师:请同学们先利用尺子和线测量出你们所带的圆形物品圆面的周长和直径,并利用计算器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填在这张实验报告单中,最后观察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圆的周长》实验报告单 (学生实验后请每个小组组长把本小组的实验报告单放在投影仪下并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和发现。)

组1:我们这组的方法是,先在一张圆形纸片的圆周上作一个标记,然后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当这个标记回到原来的地方时所指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然后用直尺量出圆的直径;最后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大约都是三点几。 师:这组的同学是用滚动法来测量圆的周长,最后算出周长与直径

周长教学实录及反思2

3

的比值大约都是三点几,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掌声送给他们。

组2:我们这组的方法是,先用毛线绕在纸杯口,然后再把毛线拉直测量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然后用直尺量出圆的直径;最后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大约都是三点几。 师:这组的同学是用绕绳法来测量圆的周长,最后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大约都是三点几,真是会学习的孩子,掌声送给他们。

组3:先用水彩笔沿着硬币的圆周长涂上颜色,然后将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量纸上留下的痕迹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然后用直尺量出圆的直径;最后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大约都是三点几。 师:这组同学的方法很独特,最后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大约也是三点几,真是爱思考的孩子,掌声也送给他们。 师:其实,同学们都是用滚动法和绕绳法来测量圆的周长,请大家观察这两种测量方法有什么相同点?(课件演示) 生:都是把圆周长这条曲线转化成了线段,然后通过测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就得到了圆的周长。 师:简单的说就是“化曲为直”。(板书:化曲为直)这种转化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很常见,同学们利用的很好。

【评析:通过层层设疑,不断给学生造成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发现方法。在"用直尺直接测量不方便--化曲为直--直接地化曲为直有困难,间接地化曲为直--有局限性,需找普遍规律"一个个矛盾的设立和解决过程中,既帮助学生掌握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又使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的精神得到了培养。多媒体动画显示的" 4

化曲为直"过程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科学验证,发现规律

师:刚才通过组长们的汇报,我们知道大家在实验中,测量出圆的周长,大多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但是,由于我们在测量时是手工操作难免会有误差,现在老师用电脑来测量一下圆的周长和直径,来计算一下它的比值,大家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测量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它们的比值,然后拉动这个圆让学生观察数据的变化。)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圆的直径和周长都在变化,但它们的比值一直没变。

5、归纳圆周率,了解圆周率的发展过程

师:实际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就是一个固定的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板书并教学π的读音)

师: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在计算时,一般取它的近似值只保留两位小数。(板书:π≈3.14)

6、归纳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关系,现让你求一个圆的周长你有什么办法?

生1:只要测量出圆的直径再乘圆周率就行了。

生2:也可以测量出圆的半径,用圆的半径乘2再乘圆周率也行。 师: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怎样用字母表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5

生1:C=πd

生2:C=2πr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问第二个公式为什么要乘2。)

【评析:首先通过教师演示揭示圆周长有的长些、有的短些,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测量、计算、讨论圆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让学生充分感知,又利用几何画板加以验证,使学生对于圆周率的概念确信无疑。这一段教学设计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

三、应用公式,巩固内化

1、完成书后“做一做”。

2、辨一辨。

(1)一个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14倍。 ( ) (2)圆的周长是6.28厘米,它的半径是2厘米。 ( ) (3)圆周长的一半与半个圆的周长相等。 ( ) 3、选一选。

(1)车轮滚动一周,所行路程是求车轮的( )。

①半径 ②直径 ③周长

(2)A圆的直径是6厘米,B圆的直径是2分米,圆周率( )。 ①A圆大 ②B圆大 ③一样大

4、想一想。

四面山上有两棵很大的树,分别叫杉王和杉后,我们想要知道它们横截面的直径,应当怎么办?

6

5、考考你

20xx年9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神七”飞船顺利升空,共飞行45圈后成功返回。飞行轨道近似于圆形。飞船距地表面500千米。问飞船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地球半径约为6400千米)

【评析:在练习的设计上,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面对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练习的安排计划性强,有针对性,先安排了一些巩固新知的基本练习,又安排了判断练习,选择练习,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练习有层次,形式多样,学生愿意做、愿意学。最后的拓展练习,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感受数学文化

师:“圆周率”有着悠久的历史,大家想了解一下吗?(想) 课件配音:魏晋时期,伟大的数学家刘徽利用“割圆术”,先将直径为2的圆分割为6等分,再分割成12等分,24等分??这样继续下去,一直把圆等分成192份,从而求出圆周率的近似值3.14。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

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后来数学家们逐渐发现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现在人们已经能用计算机算出它的小数点后上亿位。

师: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只要同学们勇于探索、勤于思考,也许你就是下一个真理的发现者。

【评析:结合认识圆周率介绍其历史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热爱中 7

华民族的教育,也是恰到好处的。】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滚动法 绕绳法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化曲为直 c=πd c=2πr

教学反思: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我们应遵循实际,在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教学的起点。注意不断地把学生的认识组织在矛盾运动中,使教学过程成为“不断地揭示和呈现矛盾→引导学生分析矛盾和研究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测量圆的周长,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了“剪开拉直” →“先绕后量”→“滚动测量”→“寻找计算方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一起不断地产生认知冲突,不断地平息冲突,又不断地产生冲突,最终产生寻找圆周长计算的一般方法。学生在这种“冲突——平衡——再冲突——再平衡”的周而复始的矛盾运动中,理解了知识,激发求知的欲望和热情。

圆的周长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是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及圆周率。“你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机会,首先通过触摸圆周长,使学生建立充分的亲身体验,接着通过对圆周长概念的个性化描述,引 导学生尝试具体表象向抽象提炼之间的转轨。尽管学生在这里的表达显得肤 8

浅,但正是这些富有个性的思想,恰恰显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效的触摸体验,充分的理性概括,使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充分而有效。 探索圆周长计算这一环节: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测绳”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反思及评价,让学生感受 到“测绳”和“滚动”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公式”的心情,为继续研究圆周长的计算作好了铺垫。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是直径的多少倍?进一步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本课的难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展示,验证所有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引出圆周率,学生有了这一发现,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了新知的价值。

著名数学家霍格本曾经说过:“数学史实际上是与人类的各种发明与发现、人类经济结构的演变、以及人类的信仰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确实打开数学发展史,见到的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让学生更多地去了解,使得数学的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传播。我在阅读完祖冲之的一段内容介绍后,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是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这则小故事,你有何感想?”让学生自己谈谈体会与感触。正是由于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把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学生们通过 9

学习、比较,不但感受到我国源远流长古代文化,更激起了他们向古人学习、勤奋努力、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通过史话的介绍,让学生觉得圆周率发现的不易,帮助他们从小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关注学生的自我教育

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还有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课堂纪律和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都给我提出了课题,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扬长避短,日趋进步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素材。总之,只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我相信课堂上将会有更多的精彩!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