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反思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反思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讲解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推导;第二课时主要介绍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应用。

在第一课时中我从书中的小实验出发给学生演示并重点讲解动点在运动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几何特征即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绳长)并通过改变两个定点的距离让学生直观体会椭圆的圆扁度与定点距离的关系,并提出思考若绳长和定点的距离相等及大于绳长时动点的轨迹又是什么?随后通过对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及总结给出定义;我在此时结合图形强调这个定值一定要大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理由,随后提出坐标法的基本思想并带着学生回顾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求法然后提出问题:椭圆的方程是什么引入第二部分即标准方程的推导;在推导椭圆标准方程时重点讲清楚坐标系的建立过程,并让学生总结建系的方法及原则;在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中由于是带有两个根式的方程化简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基础比较弱可能从来没遇到过,因此主要通过我在黑板上的推导及演算让学生看清过程,掌握推导方法并及时对动点轨迹方程的一般求法步骤再次进行学习引导并进一步深入总结。 得到椭圆标准方程后,让学生重点分析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课本中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图形中找到b的几何意义,并强调a>b>0;a>c>0b,c大小关系不确定;第二个就是提出方程的建立与坐标系有关,不同的坐标系方程是不同的,引出学生对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产生兴趣,并自我完成推导过程,并通过分组讨论总结完成对椭圆标准方程推导。最后通过课本例1让学生初步体会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的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推导,难点是标准方程推导过程中的建系过程和方程化简过程。在椭圆定义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及课堂学生的动手试验突出椭圆定义中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为什么要大于两个定点的距离;另一方面从图形出发让学生注意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也可以解释;在标准方程建立的过程中建系是难点,学生很难入手,在这里我充分引导学生建系的目的是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引导学生关注两个定点的坐标及距离公式好表示,并强调建系要关注椭圆的对称性。在推导完方程后通过不同的坐标系让学生观察分析方程的推导变化进一步体会坐标系建立过程中关注点的坐标及曲线的对称性的重要性。在方程化简过程中我同过课堂上学生自主推导焦点在y轴上的标准方程进一步让学生自己体会化简的过程和运算技巧,让学生能初步的解决类似问题,

本节课我采取做,讲,练结合,师生之间有充分互动的过程,学生能从做实验,听讲解,自主练习的过程中体会椭圆标准方程的获得过程,能够从中体会发现和发明的乐趣并对知识的产生过程有很深入的体会,真正的做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第二篇:7《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反思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反思

感受数学,爱上数学,爱学数学

高二年级数学组 张婧

11月5日对《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进行教学,上完这节课后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学设计

新课标指出:数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过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着这个原则我进行了教学设计。

1、新知引入:

(1)说明椭圆在天文学和实际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指出研究椭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手工操作演示椭圆的形成: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 两点,当绳长大于两点间的距离时,用铅笔把绳子拉近,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

问题引领(1)轨迹上的点是怎么来的?

(2)在这个运动过程中,什么是不变的?

2、进入新课:(1)通过学生手工操作演示椭圆的形成,引导学生探究椭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椭圆轨迹上的动点与两个定点距离之和不变。

(2)观察图形,提示学生归纳总结出椭圆的定义。

(3)根据定义小组合作推导椭圆标准方程。

(4)讲解例题,巩固基本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二、成功之处

1、教学方法上: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和16班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启发探究式教学,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2. 学习的主体上:课堂尽力不“一言堂”,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参与,顺着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给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时间和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无论对错),基本做到: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观察的、讲的(口头表达)、思考探究的、动手操作的,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提高知识的可接受度,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进而完成知识的转化,变书本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

3.学生参与度上:课堂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发展的权利。在我的启发鼓励下,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进行交流讨论,共同进步。

4、“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上:既关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又关注在这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情况。

5、学法指导上:采用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的讲解讨论相结合,

促进学生说、想、做,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三、不足之处

1.本节课课堂容量偏大,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的时间不够,课堂时间比较紧张。因此今后要合理地安排每一节课的课堂容量,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提高课堂的效果。

2.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小组合作推导椭圆标准方程时没能达到预期效果,计划是互教互学,共同进步,并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但是因为班上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基础比较扎实,大部分同学的计算能力不过关,只有一个小组完成较好,其他均半路夭折。课后,我认为如果能将小组合作问题提前让学生预习,学生在课下就进行研究,并找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课上小组解决,教师指导,应该会有好的效果。

总之,在本次课堂教学循环听课中我认为:问题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在课上点拨学生主要问题,强调重点问题,并可以进行拔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动起来,由被迫获取变为主动学习,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小组相互学习,教师点拨,足以将知识很好的掌握,这样也可以使教师从总是不放心中解脱出来,不用总是面面俱到的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可以突破的不讲,只讲学生疑惑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使课堂高效,并且学生也不用一直听一直听,听觉疲劳,然后昏昏欲睡。但是要进行这样的课堂,学生课前学习的时间必须保证,学生的主动性要充分调动,并且应有合理的奖惩办法让学生全员参加,避免一些学生滥竽充数。作为教师课前预设的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层次,适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以上是我的一些小小想法,我会努力去尝试,不断地学习,使学生爱上数学,爱上学数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