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比如1到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我主要选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确。 几点思考:

1、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在数一个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对同一测量标准的必要要体会不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第二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厘米的认识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厘米的认识

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田小学:李萍

1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厘米的认识、用厘米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厘米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二课时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厘米的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量课桌的宽)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学生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为今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知识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子量物质长度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前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情境导入

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长度单位:新学期我们要买书皮包书,要知道数学书两条边的长短,怎么办?先来研究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呢?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学具(橡皮、回形针、一角的硬币、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在测量观察后发现测量结果不同,提出质疑: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可是量的结果却不一样? 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如果我们要测量桌子宽的长度,再用小方块一个个去摆,你觉得方便吗?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引出测量工具尺子。

(二)引导探究,训练技能

1、认识尺子。课件展示(不完整的米尺)

先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找一找尺上都有些什么。知道尺上各部分的名称:刻度、刻度线、“0”刻度。接着帮助学生会看尺上的刻度,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扫清障碍。最后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厘米。这里的设计从表象逐渐抽象出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识1厘米。课件展示例题2

3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1)看一看: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2)指一指 :在尺上指出1厘米。

(3)说一说:尺上多长的距离是1厘米。

(4)比一比:借助边长1厘米的小方块用手比画1厘米,然后脱离小方块比画1厘米有多长。反复几次,让学生记住1厘米的长度。

(5)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课件展示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尺上指2厘米、5厘米和其它的几厘米。

让学生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4、用厘米量。课件展示例题3

第一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条,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汇报量法(学生可能有以下量法)

第一种:从尺的0刻度开始量。

第二种:从尺的顶端开始量。

第三种:从尺的其他刻度开始量。

比较择优,从而明确:尺上有0刻度,就从刻度0开始量,如果尺断了没有刻度0,可以从其他刻度开始量。不同的情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第二步:请你再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吧。学生测量后可能会说15厘米不到或14厘米多一些。那么它最接近几厘米呢?教师指出数学书的短边可以说大约长15厘米。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练习的设计体现层次性、发展性。

1、判断量法:通过让学生举手势判断测量的正误,有没有从0开始量,有用断尺量的,可是读数时错误,这些都是学生易错的题。通过这一题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进一步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4

2、测量比赛:课件出示四件物品,请四人小组合作,先估测再量出彩带的长、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粉笔盒的高,比一比哪组测得又快又准。学生合作进行测量比赛,之后反馈测量结果。

(四)、课堂总结,升华知识

第一步1、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它对你有什么帮助?

第二步:2、拓展提高:前几天老师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腰围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教师小结: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更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卷尺、皮尺等,课件展示(各种尺子),我们在生活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尺子来进行测量。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5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厘米的认识、用厘米量》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二课时的内容。教材—63例题2、例题3和想想做做的第1题—第6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知识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子量物质长度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课前准备:各种尺子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情境导入

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长度单位:新学期我们要买书皮包书,要知道数学书两条边的长短,怎么办?先来研究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呢?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学具(橡皮、回形针、一角的硬币、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在测量观察后发现测量结果不同,提出质疑: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可是量的结果却不一样? 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如果我们要测量桌子宽的长度,再用小方块一个个去摆,你觉得方便吗?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引出测量工具尺子。

(二)引导探究,训练技能 P61

6

教学例题2(课件出示)

1、认识尺子。课件展示(不完整的米尺)

先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找一找尺上都有些什么。知道尺上各部分的名称:刻度、刻度线、“0”刻度。接着帮助学生会看尺上的刻度,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扫清障碍。最后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厘米。这里的设计从表象逐渐抽象出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识1厘米。

(1)看一看: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2)指一指 :在尺上指出1厘米。

(3)说一说:尺上多长的距离是1厘米。

(4)比一比:借助边长1厘米的小方块用手比画1厘米,然后脱离小方块比画1厘米有多长。反复几次,让学生记住1厘米的长度。

(5)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课件展示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尺上指2厘米、5厘米和其它的几厘米。

让学生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学例题3(课件出示)

1、用厘米量。

(1)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条,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汇报量法(学生可能有以下量法)

第一种:从尺的0刻度开始量。

第二种:从尺的顶端开始量。

第三种:从尺的其他刻度开始量。

比较择优,从而明确:尺上有0刻度,就从刻度0开始量,如果尺断了没有刻度0,可以从其他刻度开始量。不同的情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2)请你再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吧。学生测量后可能会说15厘米不到或 7

14厘米多一些。那么它最接近几厘米呢?教师指出数学书的短边可以说大约长15厘米。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练习的设计体现层次性、发展性。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判断量法

通过让学生举手势判断测量的正误,有没有从0开始量,有用断尺量的,可是读数时错误,这些都是学生易错的题。通过这一题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进一步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2、测量比赛,

(1)课件出示物品,请四人小组合作,先估测再量出语文书的长、练习本的宽、比一比哪组测得又快又准。学生合作进行测量比赛,之后反馈测量结果。

(2)完成想想做做第2——6题

(3)用断尺来量物体,课件出示

(四)、课堂总结,升华知识

第一步1、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它对你有什么帮助?

第二步:2、拓展提高:前几天老师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腰围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教师小结: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更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卷尺、皮尺等,课件展示(各种尺子),我们在生活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尺子来进行测量。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8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厘米的认识、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厘米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以后,我觉得学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倒学得还好,因为只是测量以厘米为单位的物体长度,再说教学过程中也很强调不要只是光想着从尺的一头量起,而是要从0刻度开始量,所以学生基本掌握得还可以。但在拓展练习中用断尺来量物体,一些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有了一些的困难。

本课最突出的一点,我觉得是今天通过了各种活动,如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记一记,说一说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长度的正确表象。如:在认识一厘米时,先帮助学生在尺上找到1厘米,然后举例不仅仅是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像2刻度到3刻度也是1厘米,再让学生说说,然后让学生看着1厘米用手势比划一厘米。最后联系生活,说说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也是一厘米。在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后,再让学生找找自己尺子上的2厘米,5厘米,10厘米。

仅仅依靠这一节课的活动操作我知道还是不够的,但我想,学生对1厘米一定有了一定的印象。在以后的课中,再多一些操作活动,我想对提高学生的估测水平一定是有不少的帮助的。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