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诟病的中式电影

令人诟病的中式电影 ——浅评《铜雀台》,直击华语影视软肋 独特的视角,完美的演技,实力资金打造。应该说《铜雀台》的上映具备了一切该成功的因素。众星云集,场面热闹,赵林山导演几乎是将自己毕生所学,将所有能想到的影视技巧和拍摄手法都运用到了这部电影里。对于这部电影可能不仅仅是林导,还有很多的影迷都充满了无限期待。可是话又说回来了,这部作品的效果究竟如何呢?通过本文的题目大家可能猜到我的答案了。那么他究竟失败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抽丝剥茧,看一看华人电影的“斯大林模式”如何困扰了一代代的影视天才。

《铜雀台》主要讲述了:庚子年,恰逢天象“四星合一”,预示改朝换代之征兆。曹操的部属、尤其他的公子丕,希望借此良机推献帝禅位、曹操登基;同时反对曹操的势力,也加紧了行动,无人知晓四星合一之时,大汉天下将发生何种惊天动地之事。关中,马超、韩遂的俘虏营后方,少男穆顺、少女灵雎被一支铁骑掠走,押到一个巨大陵墓里,进行残酷的训练,他们将被塑造成铁血死士,完成一个不可告人的惊天任务。五年后,曹操盛殓关羽,回到铜雀台,灵雎一袭红衣出现在曹操身旁。柔弱的汉献帝、野心勃勃的伏后对曹操的归来噤若寒蝉,大臣们亦是各怀鬼胎。四星即将合一,曹操凭借自己的才智和亲信的帮助破除阴谋,终因三雄并列,未能一统,孤独死去。而后,曹丕称帝,大汉王朝灭亡。《铜雀台》剧情主要根据历史三国时铜雀台的建立背景进行改编,视角独特,人物形象丰满,故事结构严

谨,总体来说,是一部不错的故事结构。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由于罗贯中先生的是《三国演义》,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对于三国的态度普遍是“重刘贬曹”,虽然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一书已经对曹操进行了平反,然而对于普通人的认知并未起到多少作用。《铜雀台》这部电影以曹操为正面的角色进行讲述一个惊天的故事,这种大手笔的影视视角的确是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尔虞我诈”、“宁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这些词句几乎和曹操这两个字永世联系在一起,然而影片却以不一样的方式介绍了曹孟德的这些“缺点”。柔情,善良,忠义,公正这些美好的词语如果用在曹孟德的身上,大家一定会觉得很不可思议。然而,这些优秀的品质在影片中的曹操身上都有所体现。就像宫女所说,“或许我不懂得什么是国家大事,我只知道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魏王{曹操}给的。对于我们这样的百姓来说,魏王就是我们的恩人,这就已经足够了。”

话虽如此,可是一部好的电影不单单是选取好的视角就可以的。接下来我们就一同去探讨这部电影备受批评的原因吧!首先,这部电影的商业性太强。谈到这个问题,或许我们该多谈一点。不单单是《铜雀台》,近几年的华语电影商业性的电影真是层出不穷,而且很多电影以商业性为最终目的。我记得一年前张艺谋导演就曾说过,不再拍摄艺术片,所有的电影都以票房为目的。那我们还是就《铜雀台》这部电影分析一下所谓的“商业性”吧。现在的港片一直以来强调要有“噱头”。在我们这部电影里面呢,当然也少不了这样的重头戏了。

曹操初次见到灵雎时,这部影片最大的噱头便出现了:周润发侧抱刘亦菲,置于塌上。我很是想不明白,这样的设计有什么意思吗?历史剧就是历史剧,何必非得整这么一出呢,其实这样的情节是完全没必要的。如果把这样的情景换成是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将曹操得胜回来后的洒脱和献帝失望的表情同时展现出来会不会更好呢?记得还有一个夸张的场景就是:灵雎从城墙上飞下来,将假曹操也就是穆顺刺死。真的是很有意思,我很是疑惑啊。她从这么高的城墙上飞下来不会死吗?灵雎作为曹操的贴身宫女,非得以这种高难度的姿势才能杀死曹操吗?这样的拍摄手法和创作意图真的是一点意义没有,难道国人学会了特技制作就忘记了现实平淡的剪辑蒙太奇了吗?

“不撞南墙不回头”,这句话是我对于这部电影最真实的想法。可能大家会不明白我怎么会这么形容这部电影。接下来将是分析这部电影执迷不悟的重中之重。请大家回忆一下《满城尽带黄金甲》,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将两部电影对比一下。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VS赵林山的《铜雀台》,究竟会又如何的效果呢?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两部电影是如此的相像。历史剧的题材,独特的视角,商业性的片段,气势磅礴的拍摄手法,庞大特技的制作……这完全是《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翻版啊。张导在两年前已经失败过一次了,我说林导您执迷不悟错了吗?可能华语电影想走出这个“斯大林的沼泽”很难很难,但我真心希望华语电影可以一点点的进步,而不是停滞不前或原地打桩。

继《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成功的攻取了国外电影节之后,

华语电影一路走下坡。一代代的导演都以奥斯卡金像奖为目标,可他们在重复的走着一条失败的老路,但我相信我们的民族电影一定会再次觉醒。究竟如何将口水转变成呼声,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

 

第二篇:在身份与灵魂中纠结与挣扎——浅析电影《无间道》的人物本性和悲剧命运

在身份与灵魂中纠结与挣扎——浅析电影《无间道》的人物本性和悲剧命运 堪称香港电影史上经典之作的《无间道》,在20xx年纪念香港特区成立十周年举办的“香港特区十周年电影选举”中夺得最佳电影称号,影片以独特的表现角度和叙述内容,刻画了陈永仁和刘建明两个社会价值观截然对立的人物,深刻地表现了他们共同的人性挣扎,反思了他们相同的人生和命运的悲剧性。

一、主题独特:刻画人性、思考命运

《无间道》一反香港警匪题材影片表现善恶对立、黑白对抗的故事主题,而注重塑造人物,表现深刻的人性挣扎,深入思考人生和命运的主题。

影片开头就安排了对韩琛犯罪集团的抓捕行动,惯常的情节高潮被提前,双方的卧底一开始就是显露的。这表明,影片重心已经由警匪对抗的故事巧妙地转化为警匪双方内部的人性倾轧——双方调查自己队伍中的内鬼,由此深入刻画人物。

二、人性挣扎:“身份”与本性的冲突

影片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陈永仁和刘建明,表现他们身份错位,自我丧失的无奈,表现了他们希望回归正常人的身份和生活的愿望和共同的悲剧命运。

陈永仁本来是警校的优秀学员,但恰恰因为他的优秀,他幸运而又不幸地被派作卧底。从此走上了一条艰难的不归路。为了成为出色的卧底,他不得不干那些合乎他“身份”的事,以博取信任,但是身为警察的自觉和为人的良知又使他强烈地自我谴责,“身份”与本性冲突,他处于极度的心理折磨之中。他在心理医生面前流露自己的秘密,正是他努力寻求心理的解脱。

刘建明表面上似乎一切都挺好,物质丰裕,地位牢固,精神自得,但实际上他也备受煎熬。如果说陈永仁面临的是忍受,那么刘建明面临的则是选择。陈永仁无法找回自己的身份,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痛苦,那么,刘建明则是在如履薄冰的幸福边缘迷失,在即将爆发的火山口流连忘返。影片表现了他们希望回归正常人的身份和生活的愿望。

三、无间命运:无奈与苦难的悲剧

诚如刘建明说的,他在被派做卧底时是没有选择的。影片序幕中年轻的刘建明说自己想跟被开除的陈永仁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伏笔,影片最后,他请求陈永仁给他一次做好人的机会,这样贯穿整个影片的线索就是他无可选择到最后艰难做出选择的过程。

同样,陈永仁的卧底身份也是没有选择的。在影片序幕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因成绩优异被派卧底。陈永仁做卧底尽管非常称职,但过程却是非常痛苦的。他的可贵和伟大恰恰是他的真实,如痛苦、心理变态、激动和矛盾,是他在如此艰难的环境处境和生活处境中依然坚持住的执着与忍耐。

但是他们始终都无法摆脱自己的无间命运,陈永仁在纠出了内鬼的胜利时刻,牺牲在黎明之前最后一丝黑暗里。刘建明的善恶转变和忏悔,影片同样给他一个这样悲惨的结局。当他做出选择,真心忏悔时,不得不因自己的罪行而受到法律的制裁。

总的来说,《无间道》是一部生命状态的隐喻,命运的无奈与煎熬,人性在身份与灵魂中纠结与挣扎,浓重的悲剧笼罩着影片也冲击着观众的内心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