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第二篇:11、《蝙蝠和雷达》教案

11、《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正确区分近义词“敏锐、灵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3.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安全夜航。

【教学难点】

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指名一位学生蒙上眼睛走一段路。走完后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

2、人夜间行走,如同被蒙上眼睛一样不方便。有一种动物,它不仅善于夜间行,而且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动物吗?(课件出示:蝙蝠)介绍: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有黑褐色细毛,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捕食蚊、蛾等昆虫。

3、 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呀?(课件出示雷达图片)

介绍雷达:雷达是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用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

4、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蝙蝠和雷达》。(课件出示课题,同时板书)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这两者毫不相干,课题却用“和”字连接。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好吗?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2、读了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1

(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师注意适当点评,引出重点;同时进行语言规范表达的训练。可能有关于试验方面;关于研究方面;关于仿生学方面;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等等。师对学生的问题归类,简单的问题当场予以解决,有的则留待深入学习课文时解决。)

三、阅读3—6自然段,填表分析。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问: “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2、齐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表中加黑部分为需要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到处乱撞, 铃铛响个不停。

3、小组交流、填写表格: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课件展示结果)

4、师述: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科学家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又经过怎样的研究呢?你是从文中哪句话知道的呢?把它读一遍。(板书:研究)

师述:“反复”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四、比较分析,深入学习

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

1、齐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2、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

教师运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原理。学生根据演示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课件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

3.课件展示飞机飞行。

2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飞机没有眼睛,它怎么能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飞行呢?(靠雷达)那么雷达是怎么发明创造出来的呢?(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文中的哪个自然段讲了这个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图,并画出示意图:

/天线→无线电波→ 障雷达 碍

\荧光屏→无线电波→ 物

4、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课件出示,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讲评)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小结: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就是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所以课题要用“和”来连接。

五、全文总结

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六、延伸拓展

1、阅读文后“资料袋”。

2、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有兴趣的话,结合综合性学习,设计小发明并动手实验。

七、板书设计

11、蝙蝠和雷达

启示——实验——研究——发明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