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物招领教学反思

《失物招领》教后有感

《失物招领》讲的是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植物园参观;在午间休息时,孩子们吃自己带的午饭和水果;准备回家时,老师和园林工人张爷爷把孩子扔的垃圾当作失物,让他们领了回去扔进了垃圾箱的故事。我在本课教学后,对如何处理教材方面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寓情感教育于教学和生活之中——在教学上用爱注入孩子的心灵

教育是爱的事业。只有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感情交流。马斯洛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语文教学是进行情感教育最主要的一门功课。课标把“情感与价值观”作为衡量语文教学的一个维度。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利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利于学生情感教育发展的课程资源。在上《失物招领》一课时,我运用了质疑的方式:谁丢东西?丢了什么东西?他们找回自己的失物后是怎么做的?我就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由于一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有些学生有随手乱扔垃圾的习惯,但光凭单纯的说教和强制命令教育效果甚微。因此,我以此文为典范,有意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读文感悟中矫正不良行为,自觉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

二、怎样有效地利用好教材中的图画——要把图画和课文的内容结合起来使用

人教版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实验教材有许多的亮点:如选文精美,编排科学,特别是新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几幅生动,活泼并且新颖而鲜艳的图画。无论是哪个人,把这套教材拿在手中,翻开课文一看一读,都会赞叹其文字的优美,图画的美仑美奂。优美的文字加上鲜艳的图画,真可谓是图文并茂,相映成辉。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顺利的理解课文的内容,提供了不少的帮助。这是因为图画是很受孩子们的欢迎的。图画的画面是形象的,儿童正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美丽健康的画面,孩子们用不着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一看就明白。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不认识的字他会看拼音,不理解的内容也会看图画。通过图画来解释有关课文的内容是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的。从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每学一篇课文,学生最先关注的就是课文中的图画。可见图画对孩子们的吸引力之大了。但老师不能只是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画,而是要利用学生喜欢图画的心理,在教学中把图画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教学《失物招领》这一课的时候,如果只是从文字上去理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但正是因为有了两幅插图的帮忙,才使学生学习这篇文章轻松了许多。如学生在看了第一幅图画,看到有些小朋友在游玩的过程中边吃东西边丢果壳,学生们就会把图画和课文内容结合起来。知道了什么叫失物,课文中的失物究竟是指什么。

三、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自主探究——抓住精蕴处揣摩

精蕴之处即文中含义深刻的、最能体现中心的字、词、句、段。有的课文中某一个关键词足以提挚全文、沟通文脉,我们称之为“文眼”,抓住文眼为学习课文的探究点,有利于读懂课文。每篇课文里往往还有些句或段,对表现中心有较大的作用。这一类句或段概括性强,蕴涵丰富的思想内容,与全文有密切的联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这些关键句、段引导学生探究,能“触一发而动全身”。如《失物招领》最后一个自然段“唐老师望望张爷爷,张爷爷望望唐老师,发出了会心的微笑”。这是本文的重点段。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朗读感悟:为什么唐老师和张爷爷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在交流反馈中可引导学生理解“会心的微笑”是表示满意,赞同,而大家的什么行为会让唐老师和张爷爷满意呢?他们原来是怎么做的?这样由点串成了线,很自然地让他们有所感悟,思想教育也寓于其中。

以上是本人在教完《失物招领》一文后的些许感受。我想: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在处理教材上多下功夫,结合课标精神,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那么我们的教育质量应该会更上一层楼。

 

第二篇:《失物招领》教学反思

《失物招领》教学反思

石首市文昌小学 赵芳

《失物招领》这篇课文是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两周前教学的,可是直到今天,课堂上的有些片断我仍记忆犹新。

记得课堂上学到“唐老师,我没丢东西!”“不!有不少同学丢东西了。”这里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学们说没丢东西而唐老师却说丢东西了呢?”经过讨论,学生基本弄清了“丢”有两种意思。在前一句话中“丢”的意思是“遗失”。在第二句话中“丢”是“扔”的意思。从而明白了同学们没有遗失东西,而是随手扔了垃圾。

教学到这里时,我灵机一动,又提了个问题:“一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丢失东西了吗?”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他们只是随手扔掉了垃圾。” “哦?我怎么觉得他们丢失了什么东西。你们再想想,他们究竟丢失了东西没有?”

听我这样一说,学生们睁着好奇的眼睛盯着我,好像我脸上有他们需要的答案一样。过了十来秒钟,熊逸康举起了手:“老师,我觉得一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丢失了东西。”

“哦?你觉得他们丢失了什么?”

“爱心!”

听了他的回答,我心里真开心:“爱心?你能说具体点儿吗?”

“植物园这么美,他们却乱扔垃圾,他们没有爱心!所以我说他

们丢了自己的爱心。”

多朴实的回答啊!我向熊逸康竖起了大拇指。

一时间,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一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丢掉了讲卫生的好习惯!至此,“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这一环保教育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

我并没有到此为止,追加了一个问题:“他们丢失的东西找到了吗?”

“找到了!”“找到了!”

“从哪儿看出他们找到了呢?”

于是学生回归文本,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回答这一问题。 综观本课教学,我体会到教学目标的落实在于整体把握文本,教者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俯瞰全局,还要巧设问题,把握教育契机。这样才能把教育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