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活动:小熊过桥

大班音乐活动:小熊过桥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歌词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并初步唱出歌曲中2/4拍和3/4拍的不同节奏感。

2、探索在歌表演中如何运用脸部表情和动作与他人交往。

3、体验勇敢面对困难的积极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学会儿歌《小熊过桥》

2、录音机、歌曲磁带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复习儿歌《小熊过桥》

1、幼儿集体念儿歌

教师:上次我们学过一首《小熊过桥》的儿歌,现在我们一起来念一念。 幼儿扮演小熊,教师扮演小熊妈妈,分角色复习儿歌。

二、.幼儿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初步学唱歌曲《小熊过桥》。

1、幼儿在歌曲旋律的伴奏下,用心中墨念歌词的方法,尝试进行词曲的匹配。

教师:现在我们一边仔细地听着音乐,一边在心理跟着音乐节奏把歌曲念出来。

2、幼儿跟随音乐旋律,尝试小声演唱整首歌曲。

3、教师引导幼儿创编两个简单动作,分别表示小熊害怕时的样子和小熊勇敢的样子。

教师:想想小熊开始过桥很害怕,脸部表情怎样,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现?小熊经过妈妈的鼓励勇敢地过了桥,又可以用什么动作和表情来表现?

4、幼儿加入刚刚创编的两个动作演唱歌曲,教师同时做这两个动作,以不断地提示幼儿用与歌词相匹配的情绪来演唱歌曲。

三、幼儿学习歌表演《小熊过桥》

1、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歌曲情节创编整首歌曲动作。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根据歌曲内容边唱边表演,组合成一个好看的舞蹈。

2、教师注意及时观察和反馈幼儿创编的动作,不对动作进行整理,让幼儿相互学习。

3、教师和幼儿分别扮演两个角色

教师:你们愿意扮演熊妈妈还是熊宝宝?

4、幼儿在座位上和教师合作进行歌表演。教师引导幼儿用面部表情更好地配合表演动作。

5、请两名幼儿分别扮演两个角色进行表演。教师创设表演情景,用平衡木表示小桥,“小熊”从直线的一端开始,表示正在过桥,“熊妈妈”站在两条线的另一端进行表演。歌曲表演完,教师弹奏舞曲,“小熊”和“熊妈妈”在一起跳舞,两名幼儿表演后,组织。幼儿进行评价,说出他们表演中的优缺点 。

6、全班幼儿两两结伴站散点,两个两个地分别扮演小熊和熊妈妈进行歌表演。

7、幼儿再次交换角色表演。

8、教师引导幼儿反思:你觉得自己今天表演的好吗?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表演更出色?让幼儿主动认识到表情和动作在歌表演中的重要性。

活动延伸:

在幼儿歌曲表演后,可带领幼儿游戏“快乐的小熊”。教师再弹奏一遍乐曲,增加熊走路、熊跳舞、熊骑车等动作。如:幼儿在歌曲[1]~[8]小节做熊走路动作,

[9]~[15]小节做熊跳舞动作。

 

第二篇:大班音乐活动

大班音乐活动《快乐的面条》教学设计

秦海艳

一、 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自控能力、合作能力、愿意接受挑战、勇于探索的积极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已经不满足一些比较简单的游戏活动,他们想要自己设计游戏、组织活动。大班幼儿虽然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是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发展,他们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不仅能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归纳推理。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教育应为儿童的抽象思维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

二、 教学内容分析:

热爱音乐是儿童的天性,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他们对音乐美有了内心体验,并掌握了表现音乐美的初步技巧,渴望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乐美的感受和理解。《纲要》中明确提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达美、创造美的情趣。”此外还提出“要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有不同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音乐活动《面条舞》选择幼儿熟悉的、与生活经验相关的面条,作为活动的内容,活动中的乐曲选自小提琴协奏曲《酷郎进行曲》系列中的一首曲子。乐曲旋律优美、结果清晰,又有一定

的联想想象和自由发挥的空间。活动抓住幼儿爱游戏的天性,以最自然的方式抒发情感、表现自我,让幼儿将生活经验迁移到音乐中,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领路到音乐的三段体结构(中速、慢板和快板),并理解音乐的性质,体验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进行创造性的表现所带来的快乐,体现了快乐学习的纲要精神。

三、 教学目标的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我制订了本活动的目标:

1、能理解音乐的性质,根据音乐内容进行表现。

2、在了解煮面条过程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的表现。

3、体验自由表达和创编的快乐。

根据目标、幼儿的发展水平,我把重点定位为:引导幼儿通过反复感受音乐,感知、理解音乐的性质,体会和享受表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活动难点:根据乐曲的变化,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进行创造性的表现,这就要求幼儿联系生活经验,即对煮面条过程的记忆表象进行重新加工、组合,最好完成迁移创造。让幼儿用动作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使音乐作品的性质、速度、力度具体化起来。

四、 教学方法设计及运用

(一) 说教法

新《纲要》中明确强调:“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

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因此,结合本节活动内容,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法:

1、情景教学法:把生活经验融入活动,激发幼儿感受与表现的兴趣。

2、启发引导法: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启发幼儿发散性思维,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发挥想象、创造。

3、游戏法:幼儿从小就具备了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游戏是孩子表现生活、表现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活动,因此,在活动中我将音乐与游戏有机的结合,让幼儿置身于“玩”的过程中,感知到音乐的内涵,更好的掌握音乐的性质,以最自如的方式抒发情感、表现自我。

(二)说学法

我为幼儿选择学习方法时最先考虑的是这首曲子为幼儿提供了哪些合适的参与机会,在这些参与方式中,又有哪些能更好的帮助幼儿欣赏音乐。同时根据大班幼儿好表现、好创造的心理特征,在本活动中,我将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表现活动,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学法:

1、体验学习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们对活动的感觉和内容的印象更为深刻。我让幼儿通过观察煮面条的过程,运用动作表现等手段,让幼儿体验到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

2、多种感官参与法:音乐活动的表现可体现在用肢体动作及口头语言上,因此,本节活动通过鼓励、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表情、

哼唱、绘画等多种表现形式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

3、创造性学习法:以培养想象力和探索精神为出发点,激发幼儿的联想、想象能力,发展幼儿的直接创造能力。幼儿应用已有煮面条的知识经验,通过动作进行大胆、夸张的表现,培养想象力、创造力。

(三)说准备

为使活动程序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情景游戏之中,引发幼儿对参与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在活动前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

1、组织幼儿观察煮面条的过程,并品尝了面条。

2、《面条舞》音乐碟,厨具(圆兜和捞勺)。

3、在活动场地中用彩色交办贴出一个大圆形代表大锅

4、白板和广告笔,数字1、2、3,画有煮面条过程的三幅画(分别是没煮前的面条,放进锅里的面条,水沸后的面条)。

(四)说教学程序

1、热身游戏,一开始就做游戏激发幼儿创编的兴趣。

2、回忆煮面条的过程,交流感受。这一环节,教师通过与幼儿交流让幼儿在脑海里再现煮面条的过程,把幼儿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活动中,为后面的动作创造做好铺垫。

3、欣赏乐曲,理解音乐性质。

(1)倾听第一遍音乐,感受乐曲的结构。这一环节,让幼儿初步感受这首乐曲由三段组成。

(2)倾听第二遍音乐,幼儿随老师徒手画图谱,感受乐曲三段体的不同变化。

(3)分析三段音乐的不同性质。以上两个环节,通过让幼儿随老师徒手画图谱,引导幼儿描述听了乐曲后的初步感受,使幼儿进一步感受这首曲子的三段体结够以及每一段曲子的音乐性质如第一段雄壮有力,第二段轻柔、舒缓,第三段越来越快。

4、创编《面条舞》。

(1)出示三幅图片,请幼儿根据音乐帖相应的图片,并想象创造动作。这一环节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创编各种动作,增加了幼儿活动的情趣,也为后面将要进行的游戏做好准备,老师小结的语言概括,将音乐与煮面条过程联系起来,幼儿有了画图谱的经验之后,想象能很快找到图片放置的正确位置。然后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创编出形象夸张的体态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2)完整表现乐曲。启发幼儿做出不同的动作。

5、音乐游戏。老师(或一个幼儿)扮演厨师,其他幼儿扮演面条一起玩“煮面条”的游戏。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方式,通过游戏活动巩固、加深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同时满足了幼儿与同伴近距离接触的心理需求,增强幼儿合作协调能力,使幼儿体验到音乐活动的乐趣。

6、把面条盛入碗里,活动结束。

进一步丰富游戏,老师将幼儿当“面条”装到碗里自然结束活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