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农安一中:夏远新

第一节  天气与气候

一、教材分析:

天气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教材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深刻了解天气及其影响,进而认识到天气预报的重要性;其次,让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最后,从环保的角度理解保护大气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已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班级已初步形成了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作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气氛较浓;学科知识方面有一定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天气的含义,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和气候;

2.通过对天气特点的分析使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天气的认识,学会关心身边的天气状况;

2.通过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认识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天气的含义;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读懂天气预报图和识别卫星云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

1、“从生活实际入手,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时一定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化枯燥为有趣,时时处处感受有用的“地理”。

2、“在游戏中学习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多而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同学们之间不妨比一比、试一试,看谁记得快,或者坚持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自己也学做天气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播放不同地区的图片,展示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说明人类生活的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然后让学生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气候)“那么世界的天气与气候是怎样的呢?这一节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吧。”

投影:    第四章  世界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师:1、播放“上学路上的四幅图”,让同学们思考:这四幅图中分别是什么样的天气?(晴、雨、大风、阴)感受如何?(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回答天气变化快还是慢?)引出“天气”的概念与特点(学生通过读书来回答)。

 

 

 

 

 

 

课件:一、天气谚语

师:“天气是变化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每一天的天气状况呢?在民间有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咱们交流一下,看谁知道得多?”(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师:让学生谈谈本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点,引出“气候”,然后让学生读书,掌握气候的概念与特点。

课件:

学生结合表格把问题写出来(目的是加深对天气与气候的理解)。

课件:判断下列词语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①风和日丽 ②昆明四季如春 ③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④东边日出西边雨⑤极地地区全年严寒(让学生判断,目的是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

阅读图文资料,说说天气的影响。

课件展示:

过渡:“光靠谚语是不能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看天气预报)

师:“通过什么来知道天气状况呢?”生:“要靠卫星云图”。

课件:卫星云图。

 

师:讲解卫星云图上的蓝色、绿色、白色分别代表什么?然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青藏高原和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是什么样的天气?

设问:在天气预报图上怎样识别天气情况呢?(根据天气符号)  

课件:“常见天气符号”图

指导学生逐一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活动: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记忆天气符号的比赛,看哪一组记得又对又快。2、选择几个天气符号,看谁画得好。

课件:“相信你能行”(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中获取地理知识)。

师:结合“沙尘暴”的符号,补充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为什么经常发生沙尘暴?应采取什么措施?(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件:

 

风”的符号,设问:如何识别不同的风呢?(说明:第一,什么是风杆、风尾。第二,风向的判断。第三,风级的表示方法。)

课件:“考考你”(测试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过渡:“熟记了“天气符号”,假如给你一幅城市天气预报图,你能当一次预报员吗?”

课件:看视频模仿天气预报员“中国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图”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发布天气预报(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对天气符号的记忆)。

过渡:“人们知道每天的天气情况,就可以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拓展应用:

小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活动:搜集天气谚语,并验证其准确性。

板书设计:

天气与气候

一、 天气和气候            

1、天气概念、特点            

2、气候概念、特点

二、天气及其影响            

三、天气预报

1、卫星云图

2、天气符号

教学反思:

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贴近生活,既注重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的传授,又体现了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地理知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使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多变的天气》 教学设计(doc文件)

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登封市教育局教研室 作者:易杨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课程理念出发选择安排了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三个问题 :天气及其影响、明天的天气怎么样和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学会正确描述天气,理解天气的重要特点,能够准确判断对天气和气候的描述。

2.大致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初步学会判读简单的卫星云图,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

3.知道空气质量高低的表示方法,初步学会分析判断影响一个地区空气质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选择一个特定的时间,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过程,认真体会天气的特征。

2.带领学生参观登封市气象站,让学生实地感受简单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3.选择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大气污染事例,让学生尝试着分析污染形成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天气及其影响,明确天气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并让学生养成趋利避害的观念。

2.通过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养成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

3.在了解和分析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点:

1.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常见天气符号的识别

3.天气预报中常用术语和风向风力图标的含义

4.常见大气污染现象的成因分析

四、教学难点:

1.降水概率、风力风向图标等的含义

2.“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图的判读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实地考察法

六、教学手段:课件、教材中的插图、互联网

七、教学过程:

【导入】天气变化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现象了,但是如何正确描述天气现象及其变化,怎样制作天气预报,人类活动与天气之间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可能知之不多,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一节内容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读图3.1】回答(课件展示):

1.每幅图各描述了什么天气现象?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其它什么词语描述?

2.天气反映的时间长度有什么特点?日常生活中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3.“东边日出西边雨”反映了天气的什么重要特点?

4.下列两种说法,描述天气现象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昆明一年四季如春。

学生在读图、思考、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选出代表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根据答题情况有

选择地讲解和评价。

【探究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分别完成活动中问题1和2,接着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结果,共同提高。教师简单地提示活动1中E需要补充的其它资料,如天气与商业活动、体育活动、工程建设的关系。

【承转】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天气状况及其变化会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掌握天气的变化十分重要,其中大家最为熟悉的途径应该是电视天气预报。

【探究活动】学生阅读教材P46~47的图3.5、3.6和3.7三幅图,完成以下问题(课件展示):

1.在电视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上,你能辨别出陆地和海洋吗?晴天、阴天、雨天各是怎样表示的?(学生自己读图回答)

2.你能在五分钟之内识别多少种天气符号?(以同桌两人之间竞赛的形式进行)

3.城市旁边相邻两种天气符号表示什么含义?

4.回忆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情景,试着对20xx年5月18日北京和郑州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报。

看似简单的天气预报实际上包含着繁多的、科技含量极高的制作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P44~45图3.3和阅读材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课堂练习】(课件展示以下问题)

1.天气预报主要描述大气的哪些状态?

2.仔细阅读图3.4(报纸中的天气预报图),理解降水概率为100%的含义,风向和风力各是怎样表示的?

【承转】据我国最新的城市空气质量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深圳、北京的空气质量状况令人欣慰,分居我国的第一、四位。这充分说明人们不仅注意每日天气的变化,而且也十分关注每日空气质量的高低。

【读图3.9】思考下列问题(课件展示):

1.空气质量分为几个级别?每级分别对应着怎样的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状况。

2.空气质量的高低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3.郑州的空气质量状况如何。

【探究活动】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每组分别完成P48活动中的一个问题。组内同学结合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进行充分讨论、交流,归纳出最佳的结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进度,点拨学生的思路。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肯定活动成绩,同时指出不足或建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外活动】

1.利用双休日带领学生实地参观登封市气象站的天气制作过程。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浏览“中国气象在线” 网站,了解更多的气象知识。

3.留意今晚7:30中央一套的天气预报节目,将预报的内容与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对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相关推荐